以真穴為基本點,穴山后相連的山脈是來龍,生氣藏于地中,隨龍而來,生氣靜止便能結穴,此是地理部分。結穴兩邊及前面的山水,既使真穴藏風又能得水,便稱為風水。論風水,即是論結穴前面及兩邊的山水為主。 雖然結穴的大小及富貴程度,都取決于龍的生氣,生氣旺,結作就大,生氣弱結穴就小,即是有什么樣生氣的龍,必有其相應的結穴。但是,有什么樣的結穴,必有其相應的山水伴護,因此通過觀察伴護于穴的山水,亦可知道結穴的大小及其富貴的程度。 《地理正宗》中《黃妙應博山篇》在論穴一節,有語說:“智者步龍,巧者得穴。步龍尋穴,得者十一。得穴步龍,得者十八。”大意是:“聰明者先去尋龍,十次僅有一次能得到真穴。靈巧的人,根據結穴附近的山水形勢,先認識穴,再去驗證龍的真假,十次就有八次能尋得真龍。”此僅是個比喻,不可太拘執。 然而,凡人正是得益于黃大師的指點,先撇開難懂的龍不管,到幾處有前師作留題的地方,觀察研究附近的山水,數以百計次之后,發現了一些共同點,比如都有兩條以上的曲水繞護于一處地方,曲水近處都有尊正別異的山,估是朝案山,再到周圍高處仔細觀察,漸知眾水繞向,與朝案山相對的是結地的穴山。朝案與穴山之間都有一片較空闊的地方,估是內局明堂。再去考察與穴山相連的眾山,反復對照經書后,漸識真龍的形狀態勢。 凡人未得名師的親授,只好用勤奮來彌補,開始時作實地實踐研究,僅兩年多,就到過不少前名師作有留題的地方超過三百次。其中的艱辛不言,僅是遭受別人的冷嘲熱諷甚至當作瘋子看待,大多數人是無法承受的。 認識到穴山后,尋穴相對就不是極難了,僅是遲早之亊,在此暫且不說。而重論結穴附近的山水,即風水部分。 書說:“識得明堂者,五百年一生。”可見認識明堂對地理風水是多么的重要。 以穴山而言,穴山后面真穴正靠的是樂山,穴前面正對的是朝山或案山。穴山兩邊向前伸的山,左邊是青龍砂,右邊是白虎砂,加上四砂山之內繞護于穴山的水,便構成了中明堂,通常把左龍右虎砂包繞之內和穴山至朝案山之間的空闊平坦之處稱為內局明堂。樂山和朝案山外,龍虎砂后,一定范圍內的山水,稱為外(大)明堂。 《葬書》說:“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穴得周圍眾水的繞護,水不反弓背對,且又不正射于穴,便是穴得水。得周圍遠近的眾山有情衛護,使穴不受風寒而能聚蓄生氣,便是穴藏風。 《繆希雍葬經翼》中《葬旨篇》說:“水來風去。” 俗說:“物與類聚”,水流動便化氣,氣即風,水動生風,能引導外界的風相聚,后隨水而去,因此穴得眾水的繞護,亦藏風。楊筠松大名師有語云:撒滿平原莫問蹤,但看水繞是真龍。平原的結地,沒有山的包護,完全是靠水繞,引異風往他處而去,同樣能結好穴。可見前師說風水是以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是何等的精辟與深刻。 世俗不察水來風去之理,執定要有左青龍右白虎砂的包繞才結穴。雖然大中小的結地,都有龍虎砂包護而結真穴。但是,大多數的真結穴,有青龍砂,無白虎砂,或有虎砂無龍砂,另一邊靠外山來湊合,甚至僅有的一邊龍砂或虎砂,某段還有凹陷,亦不影響真龍結穴。可是,有一點是絕對的,穴兩邊的砂凹陷處,后面必要有水到來或流過,才能結真穴。砂凹水到,亦是真穴得水為上藏風次之的見證。 僅憑青龍白虎砂,并不能認識大多數結穴。樂山在穴后的幾十至幾千米不等,較為復雜,無太多共同的規律可言,在此都不論。 構成內明堂最直觀又較有規律可捉的是朝案山和繞穴的水,要認識朝案山和繞穴的水,須從來龍說起。 簡言之,中國的總龍祖是昆倉山,分出無數的支龍和較多的干龍。支龍行走數十數百里,占據著龍祖周圍的地方。干龍滔滔而去占領著整個中國和一些周邊的國家。干龍短者數百、數千里不等,長者定是數萬里。 干龍行走到一定的程度,又筑起雄霸較大地方的龍祖,進行儲蓄生氣,然后干龍繼續前去。龍祖再分出數支的主龍和稍多的支龍。主龍行走亦長運,同干龍一樣,途中又不斷分出支龍和護衛山脈。世間的真穴多數是支龍所結,支龍結穴前,多數都筑起高大的少祖山,霸占稍大的地盤來儲蓄生氣。 少祖山本身再分出一支主龍,數支的支龍,都能結穴所以統稱真龍。少祖山亦分出較多的山脈護衛真龍,真龍分出眾多的支爪亦稱護衛(或稱砂體)。天下是護衛真龍的山脈居多,少部分能結小地穴,所以護衛有時也稱為作護龍。一個少祖分出的龍能結數穴至十幾穴地不等。 少祖山猶如一個官府,主龍如最高長官,支龍似各部門的官員,眾多的護衛都擁簇著真龍,似百姓擁護著官員一樣。 少祖山儲蓄著無窮的生氣,但陰性極強盛,龍必須經過渡峽、分泌出水源、變換出吉星峰、進行曲折起伏等的脫缷變換,生氣由少祖山的強陰逐漸轉換成陰陽相對較平衡后,龍才會結穴。要分辨出主龍支龍及護衛,就得看其變換情況。 少祖山分出主龍,必是渡峽山脈,因主龍夾帶的生全最為旺盛,峽兩邊都能分泌出較旺盛的水源,后兩水伴隨著整個龍行。主龍每行一段,都跌低渡峽,后再躍起,成作較為尊正的星峰。反復多次,所渡的峽由高漸低,致使到盡頭一峽,幾乎與地平線一致。變換出的星峰亦是由高大漸變成低矮。低下渡峽,躍起成作吉星峰,是龍起起伏伏變化的真實體現。同時龍每渡一峽,兩邊同樣發源出水來,與少祖山發龍時流來的水匯合,隨著龍行的長遠,水就由小漸大,后必有一邊隨龍而來的水,曲繞于龍的前面,龍得隨龍水攔截之后便盡頭結穴,后水流去與另一邊的隨龍水相交合襟,兩邊的隨龍水,多數都是在龍盡頭后的附近合襟,主龍及分出的支龍、護衛等都在兩隨龍水包繞之內。 少祖山發出的支龍,與主龍相似,亦必定得一邊的隨龍水攔截后才盡頭結穴,但渡峽較少,起伏曲折等變化也較少,隨龍行之水相對就小。主龍前去結穴途中分出的支龍較短,得水及變換的程度稍差,同樣要水在前面攔截才盡頭結穴。 護衛真龍的山脈,因無真渡峽等變換,缺少起伏和曲折的變化,都較僵直,無多少生氣可言,絕大多數都不能結穴,部分較長遠,繞到真龍前面作朝案山或去鎮守水口。 書云:“陽從左邊團團轉,陰從右路轉相通。” 龍從少祖山發脈至結穴,行走的大勢若是向左轉,繞過穴前的必是從右邊而來的隨龍水。勢若是右行,繞穴的隨龍水定是從左邊而來。左轉的龍或水,屬陽,右轉的龍或水,屬陰。左龍收右水,右龍納左水,是陰陽交媾萬物成的妙理,恒古不變。此是檢驗結穴真假的依據之一。 從地理風水大陰陽來區分,水在外流動能化成氣,稱外氣屬陽性,龍的生氣藏于地中看不見,稱內氣屬陰性。 經書中常說:“外氣橫形,內氣止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水是山家血脈精,明堂惜水如惜血。”等等,其中的內氣即是龍中的生氣,外氣及所說的水,都是指繞護于穴的一邊隨龍水,或稱繞穴水,此水對結穴極關鍵和重要。 此能使龍盡穴必收的繞穴水,是怎樣的呢?象不規則的弧形總彎繞護向龍穴這邊,大多數的結穴,前面的水都是如此。說弧形不規則,是因為弧形中常有大小不等的彎曲,同時其中又常有使水靜聚的水窩。繞穴水的出口必有犬牙交錯的山關攔嚴密,若無山關攔嚴密,水出口處必有稍大的深窩,使水不是直而去,善風水者,一看水口便知局內結地的大小。 僅有百中無一極少數的真龍結穴,前面之水如一字之橫,都是支龍結中下等地穴才有此情形。上提到“外氣橫形,內氣止生。”“橫形”僅是個借喻而已,千萬不能拘執前面必要有橫水的地方才結真穴,否則將大錯特錯。 真穴前面的一邊隨龍水,為什么大多數都是彎曲繞向真穴一邊呢,首先是真龍的生氣旺盛所致,結穴后龍雖靜止了,但其還有不小的余氣向前鋪出,搶占到一片較大的空闊之地,逼使水在遠處不致于近身割腳,若水近身割腳之處,斷非真結穴的地方,水能繞向穴的另一原因,是穴前面的朝案山開面護穴所致。九成九以上的真結穴,前面都有朝案山,無朝案山,又能結穴之處,凡人至今未遇。經書說:也有真形無朝山,只要諸水聚其間,汪汪萬傾明堂外,內局周回如抱環。此等情況,也許在大湖大泊的近處才會有。 再論朝案山。朝案是統稱,二者是有區別的,從穴前面稍遠正面朝穴而來的是朝山。從穴前側邊而來的是案山,即是橫向而來,亦稱為橫案。朝案二山的共同性是:都尊正、開面、靜止地立于前面護衛著真龍結穴。 尊正,即是中間高起的頂部不向左右前后偏側,頂下的兩邊,高低及長短基本對稱,或如梳之形,彎環柔順。開面,即對穴的一邊稍為寬平,如掌心之形。靜止,即是山盡頭,再不往他處去。朝案山另一共同性,是逆水,逼使水曲轉護向龍穴,自身都是得水之背對。 朝山與案山的區別,在于朝山后面是相連的眾山,所以背后較遠都沒有水橫向流過,而案山后必有水曲繞暗護于穴。幾乎所有經書,都不區分朝山與案山,統稱朝案。 有關朝案山對結穴的作用及重要性,經書多有論述。如《疑龍經》對朝案山的論述就十多處,其中:“穴若假時無正案;高低只取朝山定;真形定是有真案;大凡有形必有案,等等”注:形即穴。有經書說:“外鎮千重,不如眠弓一案;無局(局一般都是指穴前朝案內的內局眀堂)不言龍,無案不言穴。”亦有經書把朝案與穴的關系,稱為賓主關系,賓主相見,必是恭敬有禮。 凡人的體會是,真朝案是特殊的山體,非隨處都有。若有真朝案出現的地方,必有真結穴,沒有朝案山的地方,幾乎沒有真結穴。若能懂得真朝案,認識真結穴僅是早晚之事,可見認識真朝案對認識地理風水是何等的重要。凡人之所以在不足十年的時間里,就能夠對真正的地理風水有所認識,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開始時找對方向,著重研究朝案山。今日對朝案的認識雖不敢稱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也敢說一案(朝)便能定乾坤。某年初秋,到賀州拜訪奇門日課大師周先生的回途中,到岑溪某處遇鋪路塞車,其時已是午夜,朦朧中見到一真案山,下車一驗,果是真龍結真穴之處。在此特敬告初學者,從認識真朝案山入手,對認識地理風水起到亊半功倍之效,經驗總結,望切記!!! 那些頂歪、身側、凹坑、頭高頭低走竄等山斷非真朝案。 那些近年新作的“名墳” ,有部分之所以能吸引眾人的眼球,博得不絕的贊嘆聲,都是前面有無數高聳的峰巒,多數人見之,認為確實是夠“威”夠“好睇” ,卻既無真朝案,又無水纏繞,斷不是真龍結真穴的地方。 實際中,真穴正對的前面,除了有端正特異的朝案山外,多數都沒有特立高聳的峰巒,那些高聳的峰巒多在前面偏側處。穴前特立的山峰稱為官星,也許世人把官星與后代出官掛上勾,因而見到前面有高聳的山峰便稱好,此是眾人認識上的一大誤區。古代大師發明了羅盤,設有天地人三大盤,格龍立坐向用地盤,龍的生氣藏于地中,立坐向必要承接龍的生氣,所以都用地盤。山峰象人一樣立于天地之間,因而格山峰是用人盤,人盤在地盤的左邊,此也反映了官星若在穴的正前方,反而是偏側的。克穴者為官星,太正有何益呢,官星若在正前方,必要在遠處依稀戓隱約可見者方吉。水從天上來,格水便用天盤,在地盤的右邊。前師設羅盤必是經驗總結,奧妙無窮。 是朝山作護,穴前先有一條小水流過。穴收的一邊隨龍水必在朝山前曲流繞穴。而且,不論結穴大小,內局明堂相對都較闊大。 “亞洲第一墳”附近的結地,前面是朝山護穴。穴下學校前面有一條小水從左向右流過,再前幾百米,從左而來的隨龍水緊挨朝山腳下,如規之圓的弧形水繞護向穴極有情。內局明堂較為闊大,左右護穴之砂極圓厚,如倉似庫。 結上等之地,若是朝山護穴,多數有下面其一的特殊現象:一,隨龍水先與大江河匯合,后隨大江河從朝山內流過。二,穴山后不遠處必有較大的河流曲護向穴。容縣千秋村“寒婆向火形”宰相地,是朝山作護,穴中看不到背后就有大江水繞護。清水鎮大羅村的“飛鳳望月形”宰相地,亦是近似的情況。那些小富小貴或貴而不富之地,絕無此等現象。 前面若是案山作護,九成以上的結地,隨龍水都是在案山前曲流護穴。只有極少數,少祖山及大部分行龍中發源的隨龍水,是從案山背后流過,案山前面僅有近穴兩三節的隨龍水流過。此種情況的結穴極少有,前師們都極器重。《疑龍經》說:“朝水案外暗循環,此穴絕非中下地。” 容縣南山的“金戽斗”結地,由于案山是從近穴兩節龍的身上分枝而出,所以流過案內的水,僅是近穴兩節的隨龍水。而少祖山及大部分行龍中發源的隨龍水是從案山后流過。前師賴布衣對此結地極為贊嘗,作下數百字的留題。 因此,自宋朝以來,“金戽斗”結地就廣為流傳,附近數縣市都極聞名。尋地者紛至踏來,卻一直來都無人能識真面目。 結地青龍砂前段凹陷,幸有秀江臨近成作闊大河面正對凹陷而來,另一邊隨龍水亦從凹陷后面流過。秀江與圭江河匯合后,從稍遠處穴的正向上大曲流過,穴收兩縣市大部分的水,留題稱:“萬水盡歸入局。”穴得近處的眾山有情衛護,題為:“近視則山家拱揖。”結地最大的缺陷之一,是案后高起處崩傾又走竄,便題是:“遠觀則高起無情。” 察來龍,石山作少祖,龍來長遠。但渡峽少,起伏變化差,就缺少吉星峰。龍重在曲折而行,他師題為:“九曲十八扭,芝麻綠豆官三斗。”非大貴之地。穴山與案山都怪異,彎環成作特殊之狀,而喝形“金戽斗”,甚妙。 賴布衣癡迷地理,棄建陽州官不做,而游歷風水。書載曾錯拜丞相墓,非傳說中曾為丞相,著有《催官篇》傳世。 再說案山,由于朝案都逆水,逼使水曲轉而彎繞向穴。案山后必有水流過,因案山背后都拱突或拖尾,所以案后之水亦是彎環暗中繞護于穴。案后之水必流去與穴前的一邊隨龍水在近處合襟,因此案山都在穴前盡頭靜止。 不論是朝山還是案山作護,真龍結穴前面較短的距離內,必有兩重以上的水衛護向穴,此是檢驗結穴真假最重要的依據之一。 多數結穴,都是案山作護。較多的中上等結地,有兩重案山,真案山前后都有水繞護向穴,所以有兩重案山,必有三重水繞穴。 須特別說明,一,兩重案山中,常是其中之一,較為尊正對稱,另一案山就不一定是尊正的了。二,前面護穴之水,不論是兩重三重或更多,除了極少的橫水之外,水必是彎曲之面朝向于穴。若有其中的一條水,是拱背之面對向于穴,不是穴假,定是穴的立向有錯誤。 不論結地的大小,都有穴能收三重水以上,是真龍生氣旺盛的體現,不是真龍結真穴之處,決不會有此情形。 大坡外鎮某處“美女坐高機”能出三公之地,清朝同治時期國師鄔萬吉,作有數十句七律詩的留題,題到成百里遠的山峰及水口,可見真結地收納的山水極為廣大。 有較多的結地,穴背后正靠和前面正向上,數十里內的水都彎曲朝穴。或水在暗中向穴而來,成暗拱大江河之勢。結穴是真是假,近處有水可驗,遠處的水亦能證明。 水的曲直向背,是由山的形勢造成,山高遠大,眼力不能一覽便見其向背。而水在低處,容易觀察,曲直向背一目了然。《撼龍經》說:“水纏便山纏樣。”水隨山勢,因此若見有多重水繞護于穴,亦知是有多重山遠近纏護于穴。 是真穴,周圍的眾山,不論見到或低下見不到的,都不會有尖利之山射向穴。有不少真穴的兩邊或前面,粗看似有山向穴射來,若是到高處或近處細看,山低下的頭部都變大開面或成作圓形之山,此是朝拜山,對穴的衛護極為有情。其他低下的山,雖有個別是背對于穴,但只要在穴上看不到,又不在穴的正向上,都不影響真龍結穴。 真結穴的地方,附近眾山之面多數都護向于穴,特別是前面遠近的眾山大多數都是橫列有情向穴。 但是,部分結穴,站于朝案山上,比在穴中更能感覺得到山的衛護,或穴兩邊的山對穴有似護非護的形態,原因是山既要護穴,又要護來龍,特別要衛護近穴的龍峽。 因而,不是真正認識地理風水之人,要從山的護向來捉穴,較困難,亦是大多數真穴都受嫌棄的原因。反是一些非真穴的地方,站于其間,能見周圍近處的山團團包圍,此處作的墳,人人都稱好,久之便成了“名墳”。去驗既無水繞又無朝案作護,假穴也。 真結穴首先要有真朝案在前面有情衛護,真朝案的前后必有多重水繞護于穴。更妙者,在近穴的高處,能見周圍遠近高起的疊疊群山大勢都是衛護于穴。《疑龍經》稱之為:“重重包裹蓮花瓣,正穴卻在蓮花心。”要眼界開闊方察到山的護穴。 每逢溪流江河的轉折處,都是山逆水,而使水曲轉,每處逆水之山,都有眾人爭相作墳。世人稱是逆水地快發,實則是水正射于墳,作之無益,世間絕無此等真結穴。 逆水之地必要有“擋神”,即真龍盡頭處水從遠方當面而來,真龍的前面有低山擋住來水,近處的來水不射向才有真結穴,此等逆水結穴并不多,常是支龍結中下等之地。 有部分真結穴,有小水彎曲而來,直接進入內局,與穴前的一邊隨龍水相合,但水必是從側面而來,射向的是青龍或白虎砂。是穴得水的一種形式,為穴側逆來水。 前提到能出狀元宰相的“將軍點兵”。穴右邊是外山作護,數個外山中有兩條小水直入內局,小水射向僅有的一邊青龍砂。穴前有兩重案山,內重案后的水亦能繞入到內局,象右邊的兩條小水一樣與繞穴水相合,成穴側逆三重水的態勢。內局水口關攔并不嚴密,幸得水口處有一個較大的聚水深窩,使水不急流而去。青龍砂中段較凹陷,得內局去水到繞。凹陷正對不遠的外局出水口,水口兩邊近處是日月形之山,從遠處大勢看是獅象鎮守。穴中通過凹陷處隱約可見大江水,此處亦是砂凹必有水到的見證。 “將軍點兵”前面有兩重案山,較近內有三重水繞穴,從內到外,一重比一重更大。繞穴的三重水是從左邊合入大江,后大江水向右轉,在穴前稍遠,成作既圓又大的彎曲向穴,留題為:“腰金帶大江水”。是廉貞少祖山發出的主龍結穴,龍行僅十余里,龍在短程內連渡六峽,成作七星行龍之勢。來龍不遠,但變換多,起伏之勢極雄壯,嫩陽的生氣甚充盈,而能結上等好地(此非圖說真龍真穴照片中的“將軍點兵”)。 所有的結地,都有不一樣的來龍及結穴,伴護的山水都有很大的差別,上論僅是風水中較有共性的一部分。 另外,風水還有一個最大的共同性,是作穴的坐向必是依朝案山而立,向正對朝案,山水都能盡收。若無真朝案或不能與朝案山自然對向之處,定不是真結穴的地方。 凡人初作穴時,立向頗費周折,面對針盤和眾多的卦例,不知以何為準,顧東失西,合南背北,總不能周全。對《神寶經》中說:“依倒杖所指,豎竿牽繩,分其坐向,針盤卦例俱不用。”苦思冥想很長時間,漸知豎竿牽繩的依據必是朝案山。可見朝案山對穴是何等的重要。 后來作穴立向,都是以正對朝案為準。立定坐向后,再用針盤格知是何方位。眾多的卦例再不必理會。然而,立定坐向后,對照楊公的水法,都能符合。如穴立子午坐向,水左來右出流辛戌位。每一坐向,隨水的左轉或右來的流向不同,都兩三個不同的出水方位。楊公的水法,屬卦例,還是經驗傳授,不得而知,但每一處真穴立向后對照都極符合。 再者,隨龍水去與江河匯合前的幾十米處,水的大勢都是彎繞于結穴的一邊,累驗累準。結中上等好地的內局去水勢若繞向江河下游,江河近處必有兩邊的山關攔嚴密。 本篇重點:一,真龍必須得一邊伴護自身行走的隨龍水在前面攔截,水界龍盡才結穴。二,真結穴必有兩重以上的水在前面繞護。三,有朝案,必有真穴,認識朝案是捉穴的捷徑。四,朝案是作穴立向的依據,向依案立,山水盡收。 附:粗說凡人捉穴之法:查準留題,真穴近處必有河流,臨近,密切關注夾水的兩山,若見兩邊之山交錯鎖水,知離穴局不遠。進入堂局,先搜尋尊正特異之山,再看河流,水繞向的必是穴山,水背對的定是朝案山。八九成的結地,很快便能確定穴的大概所在。再到朝案山上細察穴山周圍的形勢,即知穴的基本位置,后到穴山細辨,即可得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