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瀉心湯類 半夏、生姜、甘草瀉心湯,皆以中氣虛衰導致中焦氣機不利為基本病機,姜,芩,連配伍,此三味藥之用,乃是去用取性之法,辛開苦降以開痞結。 半夏瀉心以心下痞,嘔吐為主癥,或可見下利。生姜瀉心除上述癥狀外,尚可見干噫食臭,腸鳴漉漉,腑中雷鳴。甘草瀉心則以下利為主,可見完谷不化,下利十數行。

就臨床應用方面,并不拘泥于上述,如痞證以虛為主,雖未下利,亦可選用甘草瀉心。雖無嘔吐,下利,但覺中焦痞滿,舌苔黃膩,亦可選用半夏瀉心加味治之。若無下利,但舌苔滑,嘔吐,生姜瀉心可相機選用。只要抓住中虛氣機升降失調這一基本病機,三方可以靈活作用。 附子瀉心湯,是在治療熱痞的三黃瀉心湯上加上了一味附子,治療中焦含有熱邪復有表陽不足汗出之證。熱是真熱,寒是真寒,其用三黃開水浸泡,清中焦無形之熱邪。附子單獨煮建,兌入三黃汁中,溫壯腎陽亦復表陽。
二、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
此方與三瀉心類,皆以姜,芩,連為主,臨床亦可見嘔吐,下利,所不同的是,此方以胃熱氣逆為主,故食入口即吐,以嘔逆為主。 三、黃連湯 此方姜、連配伍,主治上熱下寒之嘔吐,腹痛證,此方所治之證以下寒腹痛為主,故加入了溫暖脾胃的人參,桂枝,大棗等藥,相對來說,寒藥的比例就少。 與三瀉心湯比,三瀉心湯以痞為主,此方則以寒熱隔拒之嘔吐,腹痛為主。 與干姜黃芩黃連湯比,一方以胃熱為主,一方以脾寒為主,病理各自有所側重。

四、柴胡桂枝干姜湯 此方治療膽熱傷津兼脾寒之證,故方中既有清少陽於熱的柴胡,黃芩,止渴生津之瓜蔞根,又有治療太陰虛寒的干姜,桂枝。寒熱并行,少陽太陰同治。 臨床應用,見到口苦,口渴,脅痛兼有便溏之癥,就可選用此方。
五、麻黃升麻湯 此方石膏、知母,黃芩等清肺胃之熱,姜桂苓草除下部之寒,更有麻黃,升麻等發散下陷之陽氣。 臨床見到外感病表現為喉嚨腫痛,下部瀉利等,可以加減用之。
六、烏梅丸 烏梅丸是治療厥陰病的一張方子,主治厥陰病,陰陽兩傷,木火內熾,方中芩,連,柏三黃并用,附、桂、姜,蜀椒、辛,諸熱藥同施,集寒溫為一方。 與瀉心類比,其方寒之更寒,熱之更熱,不僅可以治療蛔厥與慢性腹瀉,對于全身虛寒,局部熱像之寒熱錯雜疑難癥,加減化裁治療,亦有較好效果。 寒熱錯雜癥,為臨床常見癥,疑難癥,認真挖掘仲景方中寒熱并用的思想,對提高臨床辨治水平意義深遠。清代的黃元御,其獨創圓運動之說,追根究源,與仲景寒熱并施之作用有很大聯系。 如能認真領悟仲景寒熱藥并施的用藥規律,參照黃氏之學說,可解決很大一部分臨床難題,學者不可等閑視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