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大家都知道,自永樂18年建成以來已經(jīng)歷經(jīng)了近600個春秋了,明清兩代共有18位皇帝在此誕生,可以說故宮,承載了很多中國重要的歷史和文化。當然,對于現(xiàn)在的我們來說,最有意義的然而不是故宮,而是屹立在故宮南端的天安門。 天安門是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地方,是毛主席替萬千中國人民向世界發(fā)出聲音的地方,自那以后起,它就不僅僅是一個古建筑了,還是我們精神寄托所在。就在天安門廣場,聳立著兩根柱子,沒有無緣無故就出現(xiàn)的建筑物,況且還是在天安門,那么這兩根柱子到底有何用? 其實這兩根柱子名字叫做華表,華表這類建筑出現(xiàn)在堯舜時期,在那時候,華表只是簡單地充當一種指示路牌,也就是說,當時人們在十字路口等地豎一個木樁是用來指路的,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路標。然后一些華表也被建在郵局旁邊,用作標志。 華表也是中國古代建筑形式的一種,在一些古代供電或者大型陵墓里面都能看到這類建筑物的身影。而在天安門廣場的兩根華表,通體由漢白玉筑成,也稱望柱。 華表除了被用作路標和標志以外,它還有另外的作用,比如說百姓們有什么意見可以寫在柱子上,就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意見箱一樣。 最重要的是,華表不單單有以上作用,最主要的,華表還是一種提醒古代執(zhí)政者要勤政為民的標志。現(xiàn)在天安門廣場的華表,它保留了堯舜時期的特點,就是橫木交于柱頭,用來指示大路的方向,但它也不單單只是指路那么簡單。在華表的柱頭上,刻著一只叫做“犼”的瑞獸,瑞獸面朝方向不同,也表達了不同的意義。 在天安門前的華表上,一只石犼面朝南方,意思是希望皇帝不要在民間貪圖玩樂誤了回宮的事,從而疏于國家朝政大事,所以這一對石犼被稱為“望君歸”;同樣的在天安門后面還有一個華表,華表上面的石犼面朝北方,正對著故宮的方向,意義是希望皇帝不要終日身居深宮,要懂得出來民間體察民情感受人間疾苦,當然這對石犼也有名字,就叫“望君出”。 由此可見華表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也占據(jù)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國古代君王為君的宗旨。大家去天安門的時候有沒有好好留意過這兩根柱子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