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
書法臨帖幫
清 袁江峨嵋飛雪
后人評王羲之筆法內擫,從此帖可以看得比較明顯。在臨習過程中可以看出,用筆的換鋒和字勢的連貫是最重要的。從第一行的首字“得”來看“寸”的橫畫是從上一筆的橫帶出來的,所以在此時筆鋒還沒有完全調整到理想的狀態,隨著筆鋒的向前推移,到橫畫的中間部分 ,可以明顯地看到由粗到細的變化。至此筆鋒才完全調到中鋒的狀態,這種調鋒用筆方式是王羲之的首創。到后來就演變成書家表現筆法的一個重要手段了。 再如該行的“未佳” 二字“未” 字的第二個橫逆鋒而入 折鋒上翻, 很自然地就把豎鉤引出。 而左下部的撇改為挑的寫法,先是逆鋒進入,轉鋒挑出,由此接出的是捺,這時是順鋒斜向右下方進入。最后折鋒帶出,同時正好將“佳”字的單人旁這一筆順勢接出。這樣處理,不僅使字的筆畫的軌跡交代清楚了,而且還加強了字與字之間的連貫。 另外,整體錯落和字的攲側也是該帖的一個重要特征,如第一行的“知足下”這三個字全是草書的寫法 而且運用草書線條靈活性的特點, 一氣呵成,如行云流水順暢自然。 再如第二行的“乃行”二字,由于“乃”字的撇寫得較短,如果按常規寫出撇這筆,那下面的“行”就難以安排,因此將撇寫得較短,且一筆帶出“行”字來,而且“行”采用了草書的寫法,這樣就把下面因撇過短而空出的位置給填補了。 還有第三行的“霧”字的“務”這一部分明顯比其他部分粗重,且有向右傾斜的意思,一是因為 “霧”字本身筆畫繁雜,與它本身的體勢有關,再就是因為前面“不欲觸”三字的格局比較平衡 。所以這樣處理后就給人一種錯落參差、輕重分明的感覺。 最后來看該帖中字的正斜、輕重和連帶的處理。這也是該帖的一大優點,在第一行中“猶” 和第四行的“散”字,都是用了左輕右重的方法,而第三行的“故”字則是左正右斜的結體。 在連帶關系上,如第一行的“知足下”, 第二行的“吾亦劣劣” 第三行的“不欲”以及第四行的“羲之頓首” 都是如此,也是該帖用得最多的。這既可增加作品的連貫氣息,又能增強它的藝術效果。
從以上可以看出《得示帖》無論從筆鋒的調整上,還是字與字之間的連帶、開合、錯落等關系的處理上,都是值得學習的,因此它是書法學習者一個良好的范本! 文章刊自《青少年書法(青年)》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