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母親,既不會有詩人,也不會有英雄,母愛,偉大而平凡,如潤物春雨,似拂面和風,它無私而博大,不求回報。
孔母早年守寡,她把父親家的全部書籍,都搬運到自己的家,選三間房子中的一間作為書房,準備在孔子滿五歲的時候教他念書。孔母先收了五個小孩子,在自己家教啟蒙的書,并得到每位學生家的學資,用學資收入養活她和孔子。
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細心教育,使不到十歲的小孔丘,已經學完全部啟蒙功課,因他愛琢磨、肯動腦想問題、記憶力出眾、喜歡幫助別人,成了同窗學習的佼佼者。有了孔母這一段家教生涯和自己幫助別人學習的經歷,這對孔子以后辦私學、興教育,起到了直接的影響。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于是將家搬到了集市旁。孟子在這里學了些做買賣和屠宰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在這里學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后,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徐庶是三國穎州(今河南許昌)人,字元直。早年他與諸葛亮、龐統同為好友,曾經投靠劉表,后來成為劉備的軍師。徐庶是有名的孝子,赤壁之戰前,曹操聽謀士程昱說徐庶在為劉備出謀劃策,就想將他納為己用。
程昱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騙至許昌,請徐母寫信召喚徐庶,沒想到徐母是忠奸分明、深曉大義的老人,她識破曹操的奸計,堅決不從,程昱就進一步獻計,偽造了一封徐母的信,召徐庶來到許昌。徐庶是個孝子,收到這封假信后,他只得辭別劉備,投靠曹操。
徐庶被一封假造的書信輕易騙到了許昌,這使得深明大義的母親悲痛至極,從而自盡,這造成了徐庶終生的遺憾。在那個時代,曹操名為漢相,是仕途正宗,但是徐母卻能夠區分奸偽,認為兒子投奔曹操是明珠暗投,足見這位母親的大德高義。 
陶侃,字士行,東晉名將,他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過赫赫戰功,他治下的荊州“路不拾遺”。陶侃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得益于母親的訓誡。
陶侃年輕時在潯陽縣做小官,監管漁業。有一次,他叫人把一罐腌魚送給母親吃,湛氏原封不動退還給他,并且寫了一封信去斥責兒子:“你做了官,把官家的東西送給我吃,這不但對我沒有益處,相反卻增加了我許多的憂愁啊。”她以此舉教育兒子為官要廉潔奉公、不牟取私利。陶侃遵從母訓,后來領軍出征,凡有戰利品,都分給士卒,自己不留一點私貨。
陶母教子的事跡對后世影響很大,唐代官吏舒元輿路過陶母墓時,想到歷來教子,母親常偏于恩慈而威嚴不足,所以孩子不服管教,容易滋生驕氣,而陶母與孟母一樣,采取恩威并用的方法,使家訓獲得成功。他有感于此,寫了《陶母墳版文》,指出陶母是教子的楷模,“可以卓往赫來,為千萬年光”。 
歐陽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親歐陽觀是一個小吏。在歐陽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親就離開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擔全部落在歐陽修的母親鄭氏身上,眼看歐陽修就到了上學的年齡,鄭氏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家里窮,買不起紙筆。
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邊長著荻草,突發奇想,用這些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不是也很好嗎?于是她用荻草稈當筆,鋪沙當紙,開始教歐陽修練字。歐陽修跟著母親的教導,在地上一筆一劃地練習寫字,反反復復地練,錯了再寫,直到寫好為止,一絲不茍。
她還告誡兒子說:“對父母的奉養不一定要十分豐盛,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孝心,我沒有能力教導你,只要你能記住你父親的教誨,我就放心了”。母親的這些語重心長的教誨,深深地印在了歐陽修的腦海里。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岳飛投軍抗遼。但是沒過多久,因父親去世,岳飛退伍還鄉守孝,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
臨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姚太夫人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后用繡花針刺了起來,但“國”字沒有一點,象征國內無首。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后背上。
岳飛投軍后,很快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這時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后來岳飛成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歷代人民所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