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說話有什么用?你從來不好好聽” 這樣的話,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是慣例。 我們都在被固定的思維方式主導著溝通方式,因為思維方式成為了習慣,溝通方式成為了習慣,親密關系,也就成為了習慣。我們都知道溝通的重要性,但是,在生活里,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生活中大小事耗費著人們的心力,溝通這件事,并沒有引起重視。 對于溝通影響彼此之間關系的事實,被很多人漠視,或許在他們看來,這都是微不足道,所以不會在乎。于是,很多人甘愿忍受僵持的親子關系,忍受別扭的情侶關系和朋友關系······不和諧的親密關系,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人們的幸福感知。 情感是人與人之間的一個維系,也是彼此之間的一種聯結。如果情感生硬,生活也會變得生硬,我們的生命體驗,也因此少了很多情意和幸福。 如果懂得傾聽,我們就會了解到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彼此傾聽,就會彼此滿足。 丈夫對妻子說:“和你說話有什么用?你從來不好好聽” 假設妻子說: “我有在聽啊!” “你在生我的氣嗎?” “你是覺得我不理解你嗎?” 以上的回復,都不會獲得有效的溝通,因為妻子沒有問到丈夫的需要,只是關心他的想法。反駁和詢問,或者表達感受,都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關系當中,如果經常出現這樣的問題,彼此之間的理解就無法深化,隔閡也會越來越明顯。 如果我們注意的是別人的需要而非他對我們的看法,我們將發現事情并不那么糟糕。我們還會發現,他不高興是因為他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傾聽,會讓我們看到對方的需要,如果需要因此得到理解和滿足,關系就會得到修復和維護。 我們應該如何去傾聽呢? 當我們傾聽別人的時候,需要避免說出一些話,例如《非暴力溝通》中所提到的一些會妨礙我們體會別人處境的話: 建議:“我想你應該······” 比較:“這算不了什么。你聽聽我的經歷······” 說教:“如果你這樣做······你將會得到很大的好處。” 回憶:“這讓我想起······” 否定:“高興一點。不要這么難過。” 同情:“哦,你這個可憐的人······” 詢問:“這種情況是什么時候開始的?” 辯解:“我原想早點打電話給你,但昨晚······” 糾正:“事情的經過不是那樣的。” 這些都不是一個體貼的傾聽者要去說的話,這樣的話很容易產生距離感。這樣的話,往往會顯得傾聽者并沒有去走近對方,也是一種缺乏共情力和同理心的表現,也屬于一種低情商的反應。 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什么呢? 除了不要在談話剛開始的時候,就貿然說“我懂你”這樣的話,不要急于采取行動,先投入于傾聽······ 在給別人反饋的時候,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語氣。語氣決定了他會不會對我們感到信任,我們的反饋是否會帶上批評和嘲諷的語氣,會不會引起反感,因為有時候對方會比我們還要敏感,某些有歧義的措辭,很有可能會讓對方察覺到而感到不自在。如果對方察覺到我們沒有體會到他的感受,而只是下結論,他們就會有不好的反應。 反饋的時候,我們要使用疑問句來引導對方表達他的感受。這樣有利于別人對我們的理解作出重點的補充,因為我們對他的理解可能還不夠貼切,而提問也可以深入交流氛圍。 有時候,我們的意圖可能會被誤解,或許是我們用了比較生硬死板的語句,讓別人覺得不自在。那么我們可以先把對方的話聽下去,只要我們專注于聽對方的傾訴,真的去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就會被對方接納。 我們是為了加深和對方的聯系,所以,我們的表達就要維護一種和諧的交流環境,也要避免機械式的溝通,一定要投入自己的感情。因為,感情是交流的媒介,并不是生硬的話語。 例如: “你現在心情怎么樣?” “為什么你會有那樣的感覺?” “你希望我怎么做?” 以上的話語要去避免它,我們要表達對對方體會出感受的話,比如:“你因為這件事情感到傷心,是嗎?” 傾聽的過程,既是體會對方感受和需要的過程,也是彼此互相了解的過程。只要有表達,就會有覺察、感知和理解,這些既可以發生在傾訴者身上,也會發生在傾聽者的身上,雙方的能量會隨著交流的融洽值而提升,感情也會更加有深度。 朋友之間,她對你傾述心事,只要你融情于她的述說之中,靜靜地陪伴和傾聽,對她來說,就是一種體恤和慰藉,就是一種情感關懷。而你體會到她的感受,轉述出你對她感受的思考反饋,她就會獲得一份認同感。如果你的表達足夠貼切的話,你的話,也許會讓她有一種熱淚盈眶的感動,發現有人懂她的感動。 這一刻,就是傾聽的重要意義,她的感動,意味著你的理解、接納和包容。這意味著,你們的心已經互相打開,你們的關系更靠近了。 傾聽就是以情感維系,疏通彼此關系的交流方式,以之懂你,懂我,懂得需要。 好的親密關系,對于人們而言,是一種滋養,反之,就是一種干擾的牽絆。關系通暢了,我們的能量才會通暢,生活,也會因此流動起來,而不會因為關系而凝滯。 如果我們懂得傾聽,那么我們也會懂得傾聽自己內心的需要。 其實,傾聽,自有力量。感受和需要都能由此而出,好的親密關系也由此而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