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岡石窟創建于公元450年,北魏文成帝令沙門統曇曜開鑿5個大石窟(第16-20窟),后人稱為曇曜五窟。“曇曜五窟”:開鑿于公元460-465年,是云岡石窟的第一期工程。據說是要顯示北魏皇帝權力的無限;而5個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來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 曇曜五窟(16-20窟)是云崗開鑿最早,氣魄最宏大的窟群。規模宏偉,雕飾瑰麗,技法熟練,為云岡藝術之精華。 在歷史上,大同曾經一度是全華北地區的政治、經濟乃至文化中心。四世紀時中國北方地區還處在五胡十六國的混亂之中,此時在北方草原興起的鮮卑族拓跋氏的首領拓跋珪,將都城從內蒙古盛樂遷到平城,即現在的大同,由此翻開了大同城市發展史上重要的一頁。 北魏(386-534)建國初期,頻繁進行大規模的徙民活動,隨著北魏統一整個北方地區,不計其數的人民從華北、關中及河西等地區來到平城。這些人之中有不少的佛教信徒,如侍奉道武帝和明元帝的道人統法果出生于河北趙郡,文成帝時期的道人統師賢、沙門統曇曜等來自涼州。在這些高僧的引導下,北魏皇帝崇信佛教,法果提出“皇帝即當今如來”的思想。在北魏統治階級和佛教集團互相依靠的關系之下,佛教得到北魏皇室的保護。其間雖經受過太武帝的滅佛,但文成帝即位之后立刻復佛,其發展趨勢馬上超過了滅佛前的程度。在此背景下,沙門統曇曜主持開鑿了云岡石窟。 曇曜五窟即現在的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各個洞窟的主尊分別為:第十六窟是施無畏印的佛立像、第十七窟為交腳菩薩像、第十八窟也是佛立像、第十九窟是施無畏印的佛坐像、第二十窟是施禪定印的佛坐像。 主佛像均模擬北魏王朝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世皇帝的形象,象征北魏皇帝是如來佛的化身。其中一尊大佛的臉上和腳部都各嵌一黑石,據說與文成帝身上的黑痣部位完全吻合。曇曜顯然是在告示世人,文成帝就是佛的化身,君權神授,不可動搖。在大佛周圍還雕刻有許多大小不等的佛像,簇擁著大佛,它們是群臣的象征。此外,還配有許多形狀如云岡石窟第20窟佛像侏儒的矮小人像,象征民眾和奴隸。石窟頂部為巨型浮雕,刻有手執樂器、凌空飛舞的飛天,把大佛襯托得更加雄偉莊嚴,更突出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位。整個洞窟儼然是一幅封建統治的圖象。 盡管北魏統治者建造石窟的本意是神化自己的統治地位,但是當時造型藝術家高超精湛的技藝、超凡的膽量和偉大的氣魄卻不能不令世人驚嘆。依山開鑿的佛像大者可與山比高,小者僅有幾厘米。佛像表情各異,姿態萬千,有的面目清秀,有的容貌莊嚴,有的高大魁偉,有的體態安詳。曇曜五窟中有一尊高達13.7米的巨型露天坐佛,面部豐滿,造型雄偉,為云岡石窟的象征。另一尊釋迦立像,身披千佛袈裟,東壁為諸弟子造像,雕鑿技法嫻熟,堪稱佳作。一尊高達16.7米的釋迦佛坐像,為云岡石窟中第二大佛像。倚坐于須彌座上的交足彌勒佛,身著菩薩裝,衣紋特殊,別具一格。 曇曜五窟反映了北魏初期特殊的佛教文化,五尊大佛在代表佛陀的同時,也分別象征具體的皇帝個人。這種特殊的佛教造像在印度或其他佛教先進地區從未出現過,曇曜五窟的開鑿,揭示了與印度佛教不同的“中國佛教”的開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