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素來是禮儀之邦,“孔融讓梨”、“千里送鵝毛”的故事從古至今廣為流傳。我們每個人從懂事起,都會從父母長輩那里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 禮貌是對人的一種尊重,更是自我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 但是,有些禮貌卻違背了人的主觀性,讓人在實踐過程中感到焦慮和不適。特別是以下這4種常見的“中國式禮貌”,會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造成不利的影響,家長務必要引起重視,及時改正。 大的要讓著小的 知乎上看過一個女孩的自述:
從7歲起,她就被迫變成了懂得謙讓的好姐姐,變成了外人口中那個聽話的老大。 但父母卻沒有想過,她也是個孩子啊,她也希望爸爸媽媽能夠給予她關懷和愛意,而不是要她處處退讓,用道德逼迫她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拱手相送。 每個孩子都擁有選擇的權利,這無關年齡。謙讓固然是一種美德,但是沒有人能夠強迫他人去謙讓,即使是父母,也沒有那個資格。 如果孩子愿意謙讓和分享,父母應該適時給予孩子鼓勵和贊揚,表揚孩子樂于分享的精神。但如果孩子不愿意,父母也不能強制孩子去謙讓,應循循誘導,逐漸培養(yǎng)孩子的分享精神。 過分謙虛 小區(qū)里有個特別聰明的孩子,每次考試都是學校的前三名,小區(qū)里的媽媽們都羨慕得不得了。 每次見著那個男孩,鄰居們都會笑著說:“這孩子真聰明,以后前途不可限量??!” 可是男孩的媽媽聽完,不但沒有感謝人家的夸獎,反而數(shù)落起孩子的不是:“哎呀,你別看他總分高,但是語文成績不行,作文寫得一塌糊涂!而且在家什么活都干不好,拿個盤子都能摔了...” 站在一邊的孩子,臉色從來沒有好看過。 滿招損,謙受益。中國人的秉性,一向以自謙為主。當聽到他人的表揚時,第一反應往往是推脫。雖說謙虛是一種美好的品質。 但其實,過度的謙虛反而會害了孩子。 心理學家威廉·杰姆士曾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欣賞和贊美?!?/p>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待打磨的石頭,認同和表揚是讓石頭散發(fā)光芒的良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特別需要家長的支持和鼓勵,因為那是他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所以,當別人夸獎孩子的時候,不要光顧著推脫和謙虛了,學會認真接受他人的表揚,讓孩子的臉上揚起自信的笑容! 見人就得打招呼 小時候最討厭的一件事,就是被我媽強迫著跟人打招呼。 那時候我心里總在想,眼前的人我都不認識,為什么一定要“假裝”熱情的打招呼呢? 每次我媽讓我喊叔叔阿姨,我都會躲躲閃閃,不敢正眼看他們。最后被逼的沒辦法,才會小聲的嘟囔一聲阿姨(叔叔)。 而我媽,也總在此時敲敲我的頭,帶著歉意跟眼前的人說:“這孩子,就是不愿意跟人打招呼,一點禮貌都沒有。” 聽了我媽的話,我也漸漸在心里認同,原來我是個沒有禮貌的孩子。 但直到長大以后,特別是有了孩子以后再回頭看,其實并不是這樣。每個孩子性格盡不相同,有的小孩天生外向熱情,見到人就可以自在的打招呼。而有的孩子,天生膽小慢熱,遇到不熟悉的人會感到不安,這是性格使然。 每位父母都應該正確認識孩子的性格,如果孩子慢熱內向,就不要硬逼著他主動打招呼,這只會讓他們的心理受到傷害。 不過也不必著急,不妨多帶著孩子出去走走,多給孩子提供與人交流的機會:比如讓孩子自己去商店買東西,讓孩子去問路等等,逐漸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交往屬性,久而久之,他們就不會再害怕和陌生人打交道啦。 對不起的回答是沒關系 聽一位媽媽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奇葩說》里,馬東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終究會原諒那些曾經(jīng)傷害過我們的人。而蔡康永補充道,那不是原諒,是算了。 有些錯可以原諒,但有些錯誤,是不值得被原諒的。如果對不起有用的話,還要警察干什么呢? 不要強迫孩子做一個崇高的“大圣人”,畢竟傷不在自己身上,自己永遠不知道有多痛。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