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縣令,作為縣城的最高長官,通常需要具備相當的才能,否則難以勝任。所處的朝代不同,縣令的官銜也不盡相同,有的可能是正五品,也有些是正七品。自從科舉制度建立后,縣令大多都是進士出身,且不說管理之才如何,至少才華比一般人要高的多,吟詩作對更是不在話下。 明朝天啟年間,浙江有一位姓梁的才子,經過多年的寒窗苦讀,終于在三十多歲考中進士,然后通過朝廷的考核,被派到江西做縣令。雖然沒能留在京城,但他已經相當滿意,開開心心地前往任職的地方,對未來充滿了信心,認為只要努力工作,日后一定可以得到升遷的機會。 梁縣令就任之后,加班加點的工作,幾乎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把上一任縣令留下的問題全部解決。另外,作為進士出身的他,對當地的教育非常重視,建造了許多學堂,使得當地的寒門學子有了讀書的機會。 工作不忙的時候,梁縣令會拿出一部分俸祿,在家中置辦宴席,邀請有才之士小酌幾杯,聽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對于一些困難的書生,他經常會盡可能的施以援手,而且從未想過要什么回報。久而久之,梁縣令美名遠揚,百姓無不對他贊絕不口。 有一年,當地發生了幾十年不遇的旱災,梁縣令心急如焚,連夜給朝廷寫了幾千字的奏折,把災情反映給皇帝,請求皇帝調撥糧食和銀兩賑災。在他的努力下,災情很快得到了控制,經此一事,梁縣令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更高了,恨不得把他當神靈供奉。 一段時間后,梁縣令舉辦了一場對聯大賽,鼓勵讀書人參與,并自掏腰包設置獎項。一位在對聯方面深有研究的劉秀才,聽說此事后激動的睡不著覺,認為自己的才華終于有了用武之地,第二天一大早就前來報名。 不巧的是,比賽當天電閃雷鳴、烏云密布,但梁縣令并沒有推遲比賽。此次由梁縣令親自出題,眾人紛紛使出看家本領,并不是為了拿獎,而是想展示自身的才華。比賽快要結束的時候,梁縣令看著如同夜晚的天空,提筆寫下上聯:“黑白不分,讓我怎知南北?!?/strong> 在場的才子大多都面面相覷,盡管個別人試著對出答案,不是意境不匹配,就是平仄有問題。就在此時,劉秀才走到他面前說道:“我想到了一個下聯,不知是否合適。”縣令欣喜萬分,親手把筆交給他,秀才寫出的下聯為:“青黃不接,向你借點東西?!?/strong>包括梁縣令在內的所有人都驚嘆不已,認為劉秀才的下聯幾乎稱得上完美。如果是你的話,能給出什么樣的下聯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