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孫子一起成長》 二 《孩子的世界》 5 孩子的世界是快樂的 孩子的世界是快樂的,這是生命的自然狀態。 孩子從出生到十三歲,他生命的世界均屬于快樂的自然狀態。 孩子的快樂世界有兩種意義: 1、在孩子的世界里,快樂是其主題。 2、孩子從出生到13歲,他所做的一切,他的一切言行,都只是表達他的快樂。 13歲,是生命從自然性過渡到自覺性的個分界。從孩子成長的年齡看,13歲之后,人開始由意識主宰自己的言行。在此之前,人的行為基本上屬于自然之為。俗話說的無心之行。 一個人的意識,是介于思想和感覺、情感之間的思維存在。 在第一章里,我說過孩子的感覺、情感和意識。它們屬于自然狀態。 自然狀態,有兩個方面的意思: 1、從感覺到情感再到意識,都是生命的原始精神形式,這些精神形式在一開始,屬于生命的本能狀態。我對本能狀態有過述說,感覺、情感和意識隨著生命降生后,它們全都沒有啟動,其存在形式屬于生命的原始機能狀態。它們的存在,干凈而純潔,一塵不染。 2、生命對于自己的原始本能狀態,有一段相當長時間的保守期。不管外界對生命施以怎樣的影響,也不管生命的本能對存在的世界環境,有著怎樣的模仿,但生命的精神世界,一直留守在生命的自然狀態里,不肯改變。 一個人,從他四歲開始具有了長時間的記憶力。兒時的記憶永遠美好,美好的意義在于他的精神世界,而不是那些幼稚的言行。從一個的一生看,有兩個生命美好期,一是13歲前的那段時間,因為,這個階段的生命主題只是快樂。二是徹底卸去人生負擔之后的退休時期,人在老年的時候為什么會成為回憶癖,因為,他在通過快樂的回味,重享生命的美好。 從這個意義看,人的生命從13歲之后開始異化,一直到退休,這是生命承擔社會性重負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生命不再屬于自己,就是說,它不能再像兒童期那樣,而是時時處處聽命于生命外的指令。生命的自然性開始慢慢弱化,人開始收斂起自己,把自己裝扮成生存環境里的角色,隨著時間的流移,生命變成了角色,再不是它自己。 從生命的精神狀態看,13歲之后,生命的快樂越來越少,漸漸完全失去。我說的完全失去,指的是生命的自然性快樂,或者說是本能性快樂。 自然性快樂,本能性快樂,到底意味著什么。 生命的本能開始的狀態是無色無臭、無聲無息的,像一塊澄澈的藍天,沒有一絲的云翳。生命初始為什么會是這樣,如果追尋起來,可以這樣認為,生命的生前世界是無風無雨無痛無憂的,在這樣的世界里孕育而成的生命,只能是純潔而干凈的。我還認為,生命對于它的生前世界有著深深的記憶,正是這種記憶,讓孩子在13歲之前,不愿進入到后來的世界,或者說,不愿接受后來世界給予他們的影響。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生命的堅毅本性。 這樣一個純潔干凈的生命世界,還能有其他的色彩嗎?快樂是它惟一的主題。 孩子生命世界的快樂認識論具有這樣的意義: 1、生命以它的委屈降生于這個塵世。 生命降生的這個世界,從整體上說,是成人的世界,成人世界的意義是,它不理解孩子的生命自然性。這個世界只是從一個方面去同情孩子的弱小,從一個方面給他以關照。這一個方面,是所能看到的孩子的身體。而孩子的精神世界,我們基本上是忽視的。想想吧,剛一來到人世,生命就被如此的忽略。這可以說是生命的最初之悲。 誰都沒有提前告訴孩子,他所降生的世界是怎么樣的,需要他做好準備,身體上的準備和精神上的準備。想想吧,成人世界里的人在進入成年前,他會遇到多少進入成年世界的各種各樣的培訓。而一個孩子,卻先天地缺乏這一道生的程序。所以,在孩子成長這件事情上,他的預先無知,對于他而言,是多大的委屈。他在后來的時間里,只能憑著自己本能慢慢地摸索。 2、孩子的世界照出了成人世界的愚昧。 因為孩子的身體弱小,就把孩子看成是孩子,看成幼稚。這不是成人對孩子的同情和憐憫,恰恰相反,這是成人的自以為是,是對生命當初的不尊重,是成人對自己幼年和童年的忘記,是成人對生命的無知。 由此,我們對孩子做了很多愚昧的事情。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成人式教育,對孩子的模仿,尤其是不良模仿,像犯罪一樣看待,然后,用對待成人的方式或對孩子教育,或作懲罰。這種暴力方式,還被自己視為對孩子的愛,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對孩子快樂世界的踐踏和摧毀。 不懂孩子生命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無視孩子生命世界的快樂,對孩子這一世界一無所知,卻強硬地站在孩子世界之外,對孩子大呼小叫,吆三喝四,使盡了做孩子家長的威風。把給孩子提供吃穿,提供舒適的各種條件和各種幫助看作是一種高尚,在孩子和他們之間建立這樣的不平等關系,以這種成人的惡俗心理天天與孩子生活在一起,必然過早的給孩子快樂的世界蒙上一層陰影。 過早地把所謂的文化知識一廂情愿地強加給孩子的快樂世界,強迫孩子丟棄快樂世界,早早進入成人世界。 從幼兒園到小學,不顧孩子的生命快樂,單方面設計教育模式,把孩子變成教育模式下的作秀者和犧牲品,扼殺孩子精神世界的自在性。 就中國近四十年來的教育現實看,不尊重孩子生命,任意扼殺兒童生命自在性的尊嚴,已經成為政府和整個國家的社會性犯罪。 而我們的幼兒園和小學卻以摧殘兒童為樂事,教育部和總理衙門竟然看不到如此對待兒童的嚴重性和可怕性,無所作為地維持著現狀,并把這種現狀弄得越來越煩瑣。把孩子緊緊地束縛在這種教育的套式里。這是在對待孩子生命的快樂世界上的國家性愚昧。 3、關愛孩子的快樂世界,保護孩子的快樂世界。 孩子的世界是快樂的,這一認識論的根本性意義在于,每一個孩子的父母,每一個孩子的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乃至各個學校及教育機構和整個國家,都應具有尊重孩子生命的自覺性,關愛孩子的快樂世界,保護孩子的快樂世界,而不是做得相反。 王藝辰讓我看到了他生命世界里快樂主題,讓我去對生命的快樂主題進行思考,讓我看到了客觀世界對孩子的不尊重,讓我明白了,我該如何去愛他。 我要走進他的快樂世界,和他一起快樂! 我只能這樣做!所以,我要趕在愛他之前學會保護他生命世界的快樂。 |
|
來自: 人也昔兮 > 《《我和孫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