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第一任老師究竟該怎么做,很多家長也很迷茫。家長一方面望子成龍心切,另一方面又不能引導、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無法保障孩子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在焦慮和彷徨中,孩子已經長大了。那么,家長究竟該怎么做,孩子才樂于接受,并成為人格健全、終生幸福的人?家長具備哪些素質才算合格?宋洪昌先生所著的《教育的力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一書,為我們解答了這些問題,也為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家庭對孩子的嬌慣溺愛也愈加嚴重。自孩子來到世上,家長唯恐他們受到半點委屈。孩子在家里幾乎什么活也不干---家長不讓他干,也不希望他干。在這種“過度保護”下,孩子無法學會獨立生存所需要的技能。然而,家長越是保護孩子,孩子的惰性和依賴性就越明顯,獨立生存能力就越差,對孩子的危害就越深!因此,“給孩子一個健全的人格,讓孩子盡早具備自我生存的能力,這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最好的愛。” 溫室里的花草經不起風吹日曬,溺愛中的孩子經不起挫折磨難。家長望子成龍,就應該拿掉孩子頭上的保護傘,讓孩子從小接受挫折、體驗人生和生活這部大書。作者開出鍛煉孩子的藥方是讓孩子參加勞動,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等等。孩子在勞動中鍛煉的“不僅是體格,更重要的是品格”。 作者提醒我們:“對于家長,與其到處尋找有關教育孩子的書籍,不如寫好身教這本‘教科書’。” 行為粗魯的家長怎能培養出舉止高雅的孩子?自私狹隘的家長,怎能教出寬容大度的孩子?缺乏愛心的家長,怎能給孩子一顆悲天憫人的同情心?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時,家長不應過分指責孩子,抱怨孩子不成器,而應反躬自省:當我們指責孩子粗心大意時,我們自身是不是一直丟三落四?當我們指責孩子學習不動腦時,我們給孩子作了怎樣的示范?當我們指責孩子不理解家長的一片苦心時,我們又何曾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當我們指責孩子不守規矩時,我們是否破壞過規矩?當我們指責孩子性格乖戾時,我們自己是否就心平氣和?家長應該坦然承認:很多時候,孩子是我們的老師。 家長要寫好身教這本“教科書”,應該以實際行動給孩子樹立榜樣——寬容孩子的缺點錯誤,給孩子改過的機會;對孩子要言而有信,答應孩子的事就必須去做;任何時候都不要對孩子表示失望,要有足夠的期待和耐心;家庭里應充滿民主的氛圍,別把封建家長制的陰影留給孩子;掌握一點教育藝術,相信有比體罰更好的方法;家長要多陪陪孩子,多與孩子交流,多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當然,家長要善于學習,思想觀念要跟上時代的發展,以獲取教育孩子的資格;家長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給孩子無聲的教育,并使之終生受益。 家庭教育對家長的要求是無止境的,而家長的成長不像教師那樣有明確的規范,這也導致了家庭教育的隨意和盲目。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優勢,家長要根據自己的特點,充分挖掘自身資源,做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同時更多地尋找孩子的潛能,不斷培植、鼓勵,讓孩子在自信自強中找到自我、成就自我,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快樂而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