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到了,很多讀了十幾年書的學生突然面臨身份轉變,除了忐忑,更多的是茫然。是選擇繼續求學還是出校就業當個“社會人”,是逃離北上廣回到家鄉還是堅持異地打拼?考研、就業、出國留學……千萬條路就擺在面前,卻不知該何去何從。
當你打開搜索框,輸入“畢業選擇”,會有33萬多個結果。畢業選擇的重要性、如何選擇等話題涌入眼簾,而解決“選擇困難癥”的方案貌似也不少,比如性格與職業的匹配測試、行業前景調查、城市發展排名等。
其中不可否認,性格對一個人的人生軌跡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在大學畢業這一重要節點上,更需要在做出抉擇前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然而,真正了解自己的畢業生又有多少呢?通過有意識的努力去發現“真我”,獲得人生的塑造與洗禮,或許比立即做出選擇更重要。
近日央視《等著我》節目上就來了這樣一群畢業生。“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他們在20年前,選擇在實踐中磨煉自己的性格、鍛煉自己的意志,從而讓理想得以成形,讓人生目標更加明確。他們,是首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
“參加這樣一個團體,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來到《等著我》節目現場的周晶,是首屆研究生支教團的一員。1999年,他與另外100名應屆畢業生,主動奔赴青海、甘肅、寧夏、山西、河南等5省區7個縣的貧困地區,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扶貧工作。
出發前還壯志凌云的周晶,逐漸抵達甘肅榆中縣馬坡中學后,眼前望不到邊的蒼黃,還有猝不及防的高原反應,讓他開始懷疑自己能否堅持下來。除了這些,讓周晶焦慮的還有與當地孩子之間無形的“隔閡感”。而這些困難,是他在校園里從未體驗過的。
他從學生身份首次轉變為老師的角色,在學校主要承擔的課程是語文、思想品德,還有臨時擔任一些其他課程的教學。當他第一次站在三尺講臺時,映入眼簾的不是積極活躍的課堂討論,而是學生們的羞怯與生分。然而在日復一日的接觸中,他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感逐漸消散,當地孩子的淳樸善良更是深深地感動了周晶。 有一次,宿舍用煤爐子生火取暖險些煤氣中毒。等周晶醒來,發現很多學生守護在門外,手里捧著小籃子,里面裝著能幫助身體恢復的漿果。此外,令他沒想到的是,生活困苦的孩子們還給自己裝了一籃子的土豆。他感覺到孩子們真正接納了自己,把自己當成了他們中的一員。不過也很心疼學生,“因為黃土高原是沒什么植物的,我至今不知道那些孩子是怎么給我們采摘到這些漿果的”。 從陌生有隔閡,到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的平易親和,在西北這一年,扎根在貧瘠土壤的那份濃濃的師生情讓周晶在性格上有了一些明顯的變化,“變得不浮夸,更加扎實地去做一件事情,踏踏實實、一點一點地把一件事情做好”。在節目現場,談及那時的艱苦,他淡然一笑,想到孩子們,他卻淚光閃現。
與其說是這一年的時間改變了他的性格,不如說這一年的經歷讓他對自我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畢業前,原本想要當一名新聞記者的他,經歷了這一年的支教生活,毅然決定當一名教師。時至今日,他依然站在三尺講臺上,每每聽到孩子們朗朗讀書聲,和孩子們一起交談,總會充滿強大的責任感。
畢業時吃的苦,現在回憶起來只剩甜 101位首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中,女生很少,來到《等著我》的沈紅梅,就是其中一個。因為從未離開過家,這次出遠門雖然自己不害怕,但是媽媽也不愿意讓她去那么遠的地方,可是這一次,她沒有“聽話”,堅持報名通過一輪輪的考核前往貧困地區支教。臨行前,爸爸告訴她:去吧,人沒有吃不了的苦。
就這樣,她離開了長春,和另外15個同伴又離開了北京,沿著京九線,踏上了去河南新縣的旅程。在位于大別山腹地的河南新縣高中,她開始了一年的支教生活。也是在這一年,她突破了很多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騎自行車去辦事摔得兩腿淤青,一瘸一拐好幾個月;第一次生病獨自打吊瓶,打到流汗都是藥水味;第一次耳朵生了凍瘡…… 但也是第一次,她為孩子們做廣播站,義務為全校學生放英語聽力,并做講解;第一次教學生唱英語歌,讓他們知道學英語可以很快樂;第一次從東北老家購買一整套的書蟲系列讀物,背到新縣……
“年輕時吃的苦,現在回憶起來只剩甜”,沈紅梅如今回想起當年的宿舍,笑稱:“我們的寢室是個動物園,我認識了各色小動物和昆蟲。第一次見到壁虎,大蟑螂,所以當十年后我再次看到壁虎、蟑螂,與它們共處一室時,我非常淡然。” 外面的世界,如果不親自出去看看,永遠只能停留在想象里。走出城市,走進大山,沈紅梅體驗到了不一樣的生活。那里的一草一木,會讓人發現更多返璞歸真、自然樸素的美。在無牽無掛的年紀,她和剛畢業的同伴一樣有股沖勁兒和闖勁兒,而歷經種種之后,她更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生活的意義。20年后,我們看到在節目現場從“希望之門”走出來的沈紅梅,淡然篤定、從容自信。而當初播下的一粒希望種子,在若干年后也綻放在天地間。當年那位聽過沈老師講課的學生,考上了沈老師所在的吉林大學。 選擇經歷什么,可以影響人生格局
今年45歲的張俊虎,當年負責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的管理工作,是首屆支教團志愿者當年口中的“張老師”。20多年前,原本擁有平穩生活的他,選擇走出舒適區,一個人拎著兩包衣服前往西藏。這是第一次,他用行動熱烈回應著內心里“想出去看看”的聲音。
當年11月他在學校里聽說有個支教項目,那時候剛挑戰完西藏之行,信心滿滿的他,還想繼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1997年,他參加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到山西靜樂支教了一年。因為山西很干旱,食堂里每天除了土豆,幾乎沒有出現其他蔬菜。大人面對艱苦條件還能忍受,可是想到還在長身體的孩子,張俊虎和四個同伴萌生了要親自種菜的想法。 他們去農民家詢問、翻看相關書籍,學習種植的基本技能。歷經3個月,終于成功搭建了一個不到一畝的大棚。每天除了教課,他們還親自挑糞去給蔬菜施肥。雖然大棚很小,但是用自己的力量讓學生們吃得更好、學得更好,再多辛苦對于他們來說也是值得的。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早已不適用于新時代青年。因為這次支教,張俊虎更完整地了解到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尤其是偏遠貧困地區的真實生活。那里的孩子們不知“火車”為何物,與外界脫節太久。學校初一有三個班,到了初二只剩兩個班,初三只剩一個班。因為學生父母普遍認為孩子到了十五六歲,就可以替家里干活、掙錢,上學沒有意義了。 “所以我們當時感覺到,扶貧的關鍵不在于我們給他知識多少,而是在于能改變他們的一些觀念”,張俊虎在《等著我》節目現場說。他希望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孩子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心生對知識更多的渴望。于是,他向學校申請23臺電腦,開辦了一個電腦室,看著孩子們充滿好奇的眼睛,張俊虎說,“這就是我想要看到的孩子們的眼神”。
對于張老師和我們來說,同樣需要開闊視野,一直保持學習的熱情。在自己獲得知識的同時,不忘將其傳播到更寬廣的地方,將其接力傳遞下去。
從初生想法到切身實踐,101位志愿者在心理上具有非常高的成就動機,這是個體追求自認為重要的有價值的任務和工作,并使之達到理想狀態的動機。這種動機驅使他們能克服艱難的環境并能獲得到常人難以體會的快樂和人生價值。現在的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如果只是一味地只關注應試成績,容易忽略了孩子的內在動機教育,包括有光榮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成就動機教育。
不僅僅是畢業生,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增強內在的動機,比如自我價值的實現,并去弱化外在的動機,比如攀比之下的名利。這樣的話,即使我們面臨身份的轉變,要去迎接新挑戰、新體驗,也會在實踐經歷中磨礪自我,得到品性的沉淀。過往的焦躁就可以歸為淡然平靜,過往的鮮衣怒馬也多了份腳踏實地,可以從容面對人生的千變萬化,甚至敢于主動拔高人生的高度。而當個人選擇能夠認真聆聽“真我”的召喚,與社會、時代接軌,才能真正從本質出發,為人生添墨加彩,尋找到自己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