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醫藥行業改革日益深化,醫藥、醫療方面的配套政策不斷增加,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兩票制制度不斷推進,對醫藥工業、醫藥商業領域變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為了改變醫藥工業散亂現狀,提高藥品質量,政府不斷加強藥品質量的監管。
2016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開展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該意見對評價對象、評價時限和評價方法進行了界定,要求國家基藥目錄中07年10月前批準上市的化學仿制藥固體制劑在2018年底前完成生物等藥性評價,除特殊規定外,逾期不再注冊;其他劑型仿制藥自首家通過3年后,不再注冊。該項規定涉及到289種藥品。并且,該意見明確了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生產企業可以在特定地點申報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醫療機構招標采購、醫保支付、申請基金支持等方面具有優勢。
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各省相繼出臺政策落實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后價格、采購等方面的優惠。目前,由于生物等效性評價機構數量、評定費用的限制,截止2018年3月底,只有1.7%左右的藥品通過一致性評價,備案中有71種藥品只有不到3家企業進行一致性評價申請,部分藥品甚至沒有企業進行一致性評價申請。
為了降低醫藥價格,在醫療機構銷售藥品占比達到80%的背景下,政府主要針對醫療機構采購、服務價格構成、醫保支付以及醫療體系進行了改革。
2016年12月,醫改辦發布《關于在公立醫療機構采購中推行“兩票制”的實施意見》,提議2018年底前在各地公立醫療機構藥品采購中推行“兩票制”流通,鼓勵公立醫療機構與藥品生產企業直接結算藥品貨款、生產企業與流通企業結算配送費。“兩票制”具體是指一個制藥企業對一家醫療機構供應藥品一般只能委托一個經銷商,旨在通過壓縮流通實體,達到抑制藥品終端價格超高差價率的作用。
2016年醫療服務價格改革、2017年病種收費改革以及其他配套政策從分級診療、取消藥品加成、醫保門店資質開放、病種醫保支付等措施促進了醫療處方外流,進而對醫療零售企業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
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及配套政策旨在促進醫藥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預計從三個方面影響企業的信用風險。
1、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會增加醫藥技術研發在企業可持續經營中的作用
醫藥行業是技術壁壘較高的行業,技術研發、臨床試驗、上市周期較長,風險較高,我國藥企核心技術普遍較弱。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的核心是提高藥品質量,促使醫藥領域的并購,減少重復建設、無明顯優勢的企業數量,而在此過程中,核心技術是避免企業破產的主要決定因素。
2、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及配套政策可以增加行業集中度
我國醫藥制造行業呈現民企為主、較為分散的特征,一致性評價措施從優先采購、優先支付等方面為具有生物等效性的少數仿制藥企業提供了搶奪市場機遇,通過評定費用、藥物質量等門檻促使規模較小、利潤較低的中小制藥將陸續退出市場。
3、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技配套政策會增強進口替代、提高仿制藥品價格,進而增加通過評價的藥企盈利規模
我國醫療機構藥品采購中原研藥具有價格、規模上的絕對優勢,相對于國內的仿制藥,原研藥具有市場壟斷性地位,而我國市場上原研藥大多來源于國外。在我國基藥政府定價模式下,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的藥企在療效保證的同時,通過性價比優勢可以引導對進口原研藥的進口替代。同時,各省政策通過對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的藥品采取采購競價分組、直接詢價等措施增加了仿制藥價格上升空間,對通過仿制藥評價的主體可持續收入能力具有正向促進作用。但是產業升級、設備改造、費用支持帶動現金需求增加,需要重點關注企業投資計劃和一次性費用緩沖資金。
“兩票制”及醫療價格改革分別對醫藥流通、醫藥零售企業風險變化產生影響。
1、“兩票制”改革促使醫療流通領域行業集中提高
我國醫藥工業企業由于資金、人員的限制一般采取低價代理的銷售模式,“兩票制”及藥品經營政策的出臺,促使上游醫藥制造企業基于部分省份配送商數量的限制及大型醫藥商業企業具有較強資金墊付能力,將醫藥配送和代理業務傾向于銷售、配送一體化的全國型和地方龍頭型醫藥流通企業,使規模較大的全國性醫藥商業企業以及地方性醫藥商業龍頭將通過外延性和內部增長手段逐漸替代釋放的市場空間。
2、“兩票制”政策的實施也會增加流通企業和醫藥制造企業資金流通的壓力
公立醫療機構在整個醫藥體系中較為強勢,對藥品銷售具有直接的控制力度,所以傾向于較長的付款周期,我國醫保支付政策保證了上游企業應收賬款回收風險較小。“兩票制”使得醫藥流通企業從轉銷(銷售到其他商業企業)模式集中到純銷(銷售到醫療機構)模式中,無法分散墊資的壓力,所以醫藥流通企業的應收賬款短期內會快速增加,企業具有經營現金管理風險。
3、醫療價格體系改革會提高醫藥零售行業集中度
分級診療、取消藥品加成等不斷改變醫療機構收入結構,處方外流趨勢底定,促進品牌、服務、運營管理較強的連鎖零售藥店的發展,單體藥店數量逐漸減少。
醫藥改革會通過行政手段和市場手段加大行業集中度,逐漸增加上層企業資金回收壓力,醫藥供應鏈金融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大公供應鏈金融體系以科學信用理論為基礎,以審慎為原則,通過對核心企業和其供應商各個方面的評價,合理估量企業對抗醫改導致的經營風險及債務償還風險,最終為資金分配提供引導支持作用。
整體而言,醫藥、醫療領域改革會促進醫藥工業和醫藥商業領域轉型升級,改變醫藥企業的商業經營模式,進而對企業流動資金充足性產生較大的挑戰。而大公供應鏈金融體系可以為具有技術、渠道等優勢的核心企業供應商融資提供支持。
文/張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