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世紀的世界同時存在著兩股影響巨大的力量,蒙古帝國的西征和歐洲十字軍的東侵。伴隨著蒙古鐵騎三次隆隆地踏響歐亞大地,東亞的金、西夏和南宋,中亞的西遼和花剌子模、西亞的阿拉伯及其諸多分裂小國,乃至東歐的俄羅斯、波蘭、匈牙利、阿塞拜疆等無不匍匐在蒙古帝國的腳下,西歐諸國也只能在惶恐中凝望著東方。雖然十字軍的五次東侵最后以失敗告終,且神圣羅馬帝國和羅馬教皇在相互爭權中兩敗俱傷,但英法兩國都完成了封建秩序的初步確立,意大利半島上的眾多城邦則開始孕育現代商業文明。而在這兩股力量的作用下,沿歐亞大陸分界線自北向南,波羅的海東岸開始接受天主教的影響,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被天主教的拉丁帝國所中斷,北非的馬穆魯克王朝成為伊斯蘭文明僅存的驕傲。與以上相比,南亞印度半島上的德里蘇丹國則經常被人們遺忘。 公元13世紀影響世界的第一股力量起源于東亞。曾經默默無聞的蒙古部族在黃金家族的努力下,通過三個階段的征服,用一個空前絕后的帝國創造了游牧民族的終極輝煌,以至人們放眼元朝及其遙領的四大汗國幾乎就可以領略大半個世界。而期間一系列突發事件又一次次影響著歷史的走向。 蒙古帝國的第一階段征服是由成吉思汗領導的。1206年,38歲的鐵木真統一漠北草原蒙古各部,被尊為“成吉思汗”。其后,試圖仿效女真人入主中原的成吉思汗首先將攻擊的目標對準了割據西北且臣服于大金國的西夏。1209年,西夏在與蒙軍進行了三次大戰后,投降臣服,并立即對大金國發起進攻。而在此之前,南宋也曾在1206年進行了一次失敗的北伐。所有這些都極大地牽制了大金國,間接為蒙古人的崛起創造了條件。1211年,成吉思汗親率10萬大軍在野狐嶺與金軍展開決戰,將金國40萬大軍一舉擊潰,隨即席卷金國西京大同、東京遼陽,包圍中都北京,迫使金于1215年遷都“南京”開封。在1216年攻打潼關不克后,成吉思汗率大軍返回漠北修整,重用投降的契丹人提耶律楚材(1190至1244年)助其治國理政。此時,第一個突發事件不但將成吉思汗的進攻方向轉向了中亞,而且成為蒙古帝國三次西征的導火索,也使大金國也得以殘存近20年。 公元13世紀初,一度稱霸中亞的西遼開始沒落。1206年,曾經臣服西遼的花剌子模開始從西面向西遼發起攻擊,并于1210年在怛邏斯附近打敗西遼軍隊。而西遼東部的高昌回鶻和葛邏祿部首領也分別在1209年1211年轉投了蒙古帝國;東喀喇汗王朝也趁機起兵造反,但被菊兒汗耶律直魯古派兵鎮壓。1211年秋,被鐵木真在1208年打垮后逃到西遼的乃蠻部王子屈出律趁耶律直魯古外出狩獵之機奪取西遼政權。1218年,成吉思汗令哲別率領2萬騎兵征討西遼,將逃到今阿富汗境內的屈出律抓獲,滅亡了西遼。但其他逃往的契丹貴族在波斯境內建立的“后西遼”直至1309年才被蒙古人的伊爾汗國所滅亡。在這過程中,花剌子模開始取代西遼在中亞的地位,先是在1215年滅亡了阿富汗一代的廓爾王朝,后在1217年向阿拉伯帝國的都城巴格達進行了一次不成功的入侵。1218年,已經目空一切的花剌子模劫殺了成吉思汗的商隊和使臣。這一突發事件直接導致被激怒了的成吉思汗暫時擱置了滅金的計劃,于1219年親自率領20萬鐵騎開始了蒙古帝國的第一次西征。值得一提的是西夏拒絕派兵參戰。1221年4月,蒙古軍隊攻破花剌子模都城玉龍赤杰城,在挑選出10萬工匠送往東方、5萬壯丁編入軍隊后,將其余居民悉數屠殺,玉龍赤杰被夷為平地。 1223年,追擊花剌子模殘部的蒙古大軍翻越了高加索山脈,進入頓河流域,攻打已經分裂了的基輔羅斯,后轉戰于里海沿岸地區,大敗欽察和羅斯聯軍等,一舉蕩平了伏爾加河以西的歐亞大陸腹地和北部。1225年,成吉思汗凱旋東歸,將最西邊與歐洲連接的部分封給了長子術赤,新征服的中亞地區封給了二子察合臺,新疆西北部的葉密立(耶律大石建立西遼的地方)封給三子窩闊臺作為臨時駐蹕之地(后由其孫海都以此為中心建立窩闊臺汗國);自己則攜四子拖雷管理整個漠北草原及以南的大片土地。1226年,東歸途中的成吉思汗決定征討不服征調的西夏,但在將西夏軍主力消滅殆盡后,以64歲的高齡病亡于賀蘭山。1227年,瘋狂的蒙古大軍攻破了西夏的都城,在將西夏王陵掘地三尺,將所有皇族全部屠殺后,將西夏改名為今天的“寧夏”,永遠抹去了黨項人的印記,包括神秘的西夏文字。 蒙古帝國的第二階段征服是分別由窩闊臺和蒙哥汗領導的。1227年,三子窩闊臺根據成吉思汗遺命繼承汗位,完成了蒙古帝國歷史上第一次權利平穩交接。在地位經過1229年的蒙古各部首領忽里臺大會確認后,窩闊臺于次年在東、南、西三個方向同時出擊。在東面,包括朝鮮半島的整個東北亞在1231年被納入了帝國的版圖。在南部,蒙軍經數戰奪取陜西南部、河南北部及淮西一帶,將金軍主力消滅殆盡。1233年,蒙古帝國與南宋結成伐金同盟。1234年,蒙宋聯軍會師蔡州(今河南汝陽),金哀宗自縊,金朝遂亡。宋軍雖想趁機收復部分失地,但被蒙古軍隊擊敗。蒙古大軍隨即南下進攻南宋。這一幕與上個世紀金宋聯合滅遼如出一轍,只不過金滅北宋是在滅遼后次年,而蒙滅南宋是在滅金的45年后。在西部,窩闊臺于1235年派術赤之子拔都率領號稱50萬的大軍進行了第二次西征;于1237年底攻占莫斯科,1239年攻陷基輔,1241年擊敗并斬殺匈牙利軍隊7萬余人,攻克佩斯城,屠城10萬余眾,前鋒直指意大利的威尼斯,震驚的歐洲稱之為“黃禍”。1241年底,窩闊臺的死成為影響歷史發展的第二個突發事件。蒙古諸部陷入激烈的汗位爭奪,拔都聞訊率軍撤回伏爾加河流域,顫栗驚悚的西歐才僥幸躲過蒙古大軍的征伐。在這期間,南宋依托長江成功抵御了窩闊臺的連續進攻,僅丟失川西成都。 蒙古帝國的第二次汗位傳承在各方勢力的不滿中持續了10年。期間,窩闊臺之子貴由曾短暫繼承汗位。貴由死后,拖雷之子蒙哥在拔都等的支持下于1251年繼位,同母的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三兄弟開始擔當重任。1252年,蒙哥汗與二弟忽必烈共同南征南宋,派三弟旭烈兀率軍進行第三次西征。在東部戰線,1253年,忽必烈攻滅了大理國。1258年,遠征安南(今越南北部),迫使其國王投降。此后,蒙古人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對南宋發起進攻。西路軍由大汗蒙哥率領攻打四川,北路由忽必烈率領攻打湖北,南路由大將兀良哈臺率領北上進攻湖南長沙。而西征的大軍此時已在旭烈兀的率領下殺入兩河流域,并于1257年攻陷了巴格達,在屠殺數十萬眾后,縱馬踏死了末代哈里發,徹底滅亡了立國500多年的阿拉伯帝國。其后,旭烈兀又率兵攻陷阿拉伯半島上的圣地麥加,1260年攻占了大馬士革,在蕩平敘利亞后,前鋒甚至攻占塞浦路斯島,地中海沿岸諸國為之震動。拜占庭及和西歐各國紛紛遣使欲與蒙古結聯盟。正在此時,影響歷史進展的第三個突發事件發生了。1259年,蒙哥汗在指揮攻打四川東部的釣魚城時被宋軍火炮擊傷后死亡。蒙古帝國第二階段征服隨之由于再次爆發的汗位爭奪戰而戛然而止。正準備進攻埃及的旭烈兀聞訊停止了西進,撤退到占據第比利斯,其留在敘利亞的5000余兵馬則被埃及穆魯克軍隊殲滅。已危如累卵的南宋政權也得到了短暫喘息。 蒙古帝國的第三階段的征服是由忽必烈領導的。蒙古帝國的第三次汗位爭奪戰持續了五年。1260年,手握重兵的忽必烈在蒙哥汗死后自立為蒙古帝國大汗。1264年,忽必烈打敗了受蒙古本土貴族支持的四弟阿里不哥,正式登基稱汗。得知此訊的旭烈兀決定不再東歸,但還是在1264年接受了成吉思汗給予的“伊兒汗”冊封。此后,蒙古帝國在諸王的明爭暗斗甚至相互攻殺中停止了在西方的擴張,并逐漸形成以忽必烈的元帝國遙領四大汗國的格局。其中:察合臺汗國最初是1227年成吉思汗給次子察合臺在中亞的封地。1246年,貴由登基后冊封察合臺第五子為察合臺汗國可汗,后在忽必烈后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期間,由察合臺第六子獨立并一直延續,疆域大致包括今中國新疆及中亞部分地區。欽察汗國最初是1227年成吉思汗賜給長子術赤在歐亞結合部的封地。1235年起,術赤長子拔都通過西征,逐漸將疆域擴張到東起葉尼塞河,西至多瑙河下游,南迄高加索,北接俄羅斯的廣大地區。1243年第二次西征結束,拔都以伏爾加河下游的薩萊為都,建欽察汗國。因大汗帳色金黃亦被歐洲人稱為“金帳汗國”。 拔都后來又將咸海東北之地分出“白帳汗國”;將咸海以北、西至烏拉爾河之地分出“藍帳汗國”。二者皆以金帳汗國為宗主。1266年,拔都之孫忙哥帖木兒正式接受了忽必烈冊封。欽察汗國后來隨著蒙古貴族逐漸與當地游牧部族貴族融合,皈依了伊斯蘭教,不斷與相鄰的伊兒汗國爭奪阿塞拜疆等地。伊兒汗國是成吉思汗四子托雷第三子旭烈兀奪取的領地。在1264年旭烈兀接受忽必烈冊封后,“伊兒汗”正式建立;疆域大致包括高加索及今伊朗、伊拉克等地,首都為今伊朗西北部的大不里士。伊爾汗國在1295年合贊汗繼位后,將伊斯蘭化定為國教,后逐漸伊斯蘭化。窩闊臺汗國建立最晚,但最初曾是成吉思汗三子窩闊臺的駐蹕之地,后由其長子貴由管轄,領土與西遼初期大致相當。蒙哥汗繼位后,窩闊臺的勢力遭到了鎮壓和分化。1268年,窩闊臺之子海都向西和向南分別奪取了金帳汗國和察合臺汗國的大量領地,建立窩闊臺汗國。至此,蒙古蒙古帝國四大汗國基本形成。由于“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均出自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彼此血脈相連,因而同奉入主中原的元朝為宗主,與元朝驛路相通。 在蒙古帝國的西部疆域逐漸形成四大汗國后,已坐穩汗位的忽必烈在1271年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定國號為“大元”,次年定都今天的北京(稱大都),隨即發動滅亡南宋的最后決戰。此時奸臣賈似道專權的南宋已全無招架之力。1273年,蒙古軍隊在回回巨炮的幫助下攻破了困守了近6年的襄陽,次年攻陷湖北武漢、沿長江東下。南宋度宗在驚恐中死去,年僅四歲的恭宗繼位。1276年,南宋恭宗獻出了首都臨安。三年后,當最后一位被大臣擁立的小皇帝在崖山海戰失敗后被忠臣陸秀夫背著跳海,南宋王朝正式滅亡。此后,因炎熱和雨林,蒙古帝國進攻南亞和東南亞的戰爭都無重大收獲;1285年和1287年兩次進攻越南北部,1287年攻擊緬甸,1292年和1293年兩次跨海攻擊爪哇國等征戰均以失敗告終。1274和1281年,忽必烈也曾兩次派軍渡海進攻日本,但終為颶風所阻。盡管如此,“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鐮倉幕府還是被龐大的戰爭拖垮了經濟,在存在百多年后走到了盡頭。 雖然“世界史從蒙古帝國開始”的提法有些極端,但蒙古帝國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影響卻實在是“前無古人”的。雖然波斯、馬其頓、羅馬和阿拉伯等都曾經是地跨歐亞非三大陸的帝國,但他們的勢力范圍都不及歐亞大陸的總面積的1/5,非洲更只是占據了北部的一角;對于東亞的中華文明更是沒有構成任何沖擊。而歐亞大陸東部的大漢和大唐帝國雖然也曾傲然聳立,甚至一度在中亞地區豎起王旗,但對西亞和歐洲也沒有任何大的影響。匈奴人雖然也曾縱橫歐亞大陸,但至多只是歷史的匆匆過客。只有蒙古帝國不但鐵騎霸躍歐亞大陸大半、長箭亦直至非洲,更依靠元帝國及其四大汗國的百年輝煌,使整個歐亞大陸在共震中一起步入一個全新的時代,構成了13世紀世界最恢弘的篇章。然而蒙古帝國僅止于軍事和政治上的征服,于文化和宗教上則多為被征服國所同化,因而最終被迅速分化及消亡。 公元13世紀影響世界的第二股力量來自西歐。在建立封建秩序的過程中,英國在王權、諸侯和教權三者的頻繁沖突中不斷尋找著利益平衡點,《大憲章》也因此被看做西方民主制度的開端。曾被強勢諸侯困擾的法國則在與英德的征戰中逐步加強了王權,并完成了法蘭西王國的奠基。而曾復活羅馬帝國的德意志人則陷入了與羅馬教皇的長期爭斗,中央集權也在諸侯間的紛爭中徹底解體,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冠最終被虛化成一個符號。羅馬教皇的影響也因之江河日下。 公元13世紀初的英國,所謂的國王確切地講只能算是英格蘭國王,北部的蘇格蘭和西部的威爾士并未實際受其控制,至于愛爾蘭島更是鞭長莫及了。至“無地王約翰”(1199至1216年在位)繼位時,國王已完全失去了對強大地方貴族的掌控。但也正是這一背景促成了最早議會制度在英國的誕生。1214年,無地王約翰在布汶戰役中被法國擊敗,失去了包括諾曼底在內的歐洲大部分私有領地,早已不滿國庫被刮空的貴族們乘機發難,一度攻占領倫敦;迫使無地王約翰在1215年簽署了《大憲章》,約定國王在司法和稅收方面的權力必須接受一個類似議會機構的限制。亨利三世(1216至1272年在位)繼位時年僅九歲,根本無力與貴族抗衡,不得不長期接受羅馬教皇的保護。這也成為其后來一直對教皇唯唯諾諾,任由羅馬教廷對英格蘭大肆搜刮的重要原因。1227年,亨利三世在開始親政后試圖重新恢復王室的權威,但其于1230年和1242年對法國的兩次進攻均以失敗告終,其縱容王后法國親屬獲取權勢和財富的做法也引起英國人的極大不滿。不僅如此,亨利三世還受到教皇英諾森四世的蠱惑,在德皇還實際控制包括西西里在內的意大利南部情況下,于1254年替其尚在襁褓中的次子接受了西西里國王的封號,條件是為教皇提供戰爭軍費,且必須自己通過戰爭奪取西西里王位。而此時的英國年已連續三年糧食歉收、民不聊生。1258年,憤怒的貴族武力逼迫亨利三世簽署了放棄王權專制的《牛津條例》:規定國王不得任意沒收土地及分配土地,國王亦不得擅自決定對外戰爭。1264年,在亨利三世宣布廢除《牛津條例》后,內戰爆發。反叛的貴族一度擊敗了亨利三世的軍隊,生擒愛德華王子,甚至建立了自己的政府。但僅一年后,貴族的反叛便在內部分裂中被逃脫了的愛德華王子殘酷鎮壓。盡管如此,1272年正式即位的愛德華一世(在位至1307年),還是保留了議會制的一些做法,并通過修訂法令來完善對國家的管理,也因此確保了英國王室能夠從征服者威廉一直延續到今天。1277年,愛德華一世正式吞并了威爾士,但對蘇格蘭的10年征戰卻以失敗告終。而這些戰爭所增加的軍費于1297年再次引發沖突,迫使愛德華一世再次頒布政令,規定在沒有整個王國全體的同意、不是為了全民的共同利益的情況下,國王不可以再額外征稅。盡管這一承諾后來又被國王違背,但畢竟開創了歷史先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