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4期專欄中,我們陸續聊過玩盆景需要的思想準備、工具和植料的準備以及如何選擇合適的盆景樁材。依次做完這些,代表著你已經開始行動了。玩盆景,動手是至關重要的一點。“喜歡是最大的動力,動手是最快的進步。”這是愛木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詩中寫到:“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他在書本與實踐的關系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一方面在學習過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另一方面獲取知識后還要“躬行”,通過親身實踐化為己有,轉為己用。 玩盆景,不是做綠化盆栽,樁材到手不能一栽了事,栽種之前必須對樁材做處置。用一雙慧眼,去發掘樁材的特點尤其是亮點,為后期表現出其藝術性打下基礎。這個過程我們通常稱為審樁和截樁。
審樁也叫讀樁,是我們從多角度、多方位對樁材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在玩盆景的過程中,樁材的利用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因材施藝,一種是因意選材。在實際操作中以因材施藝居多,這也就使得審樁的過程變得更為重要。 1.審樁看什么 玩盆景是一個相對長期而系統的工作,而長期的工作都會涉及戰略、戰術和技術的問題。對盆景而言,戰略就是花多長的時間將樁材培養成什么樣的盆景,是方向性問題,一旦確定不要輕易改變;戰術則是如何利用好樁材,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培養更好;技術則是如何修剪蟠扎、如何翻盤換土等。總體而言,戰略大于戰術,戰術大于技術。但從現在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朋友將三者本末倒置,一味地追求技術性問題,對戰略性問題卻喜歡朝秦暮楚,今天是懸崖,明天改臨水,再過兩年又變成了文人樹。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審樁不夠深入,未能準確把握樁材的特性(圖1~2)。 圖1 懸崖和直立 圖2 臥干和懸崖 盆景初期一般是大干大枝的骨架,我們求其勢;中期枝片逐漸豐滿,我們求其型;后期配合盆、幾架和置場,我們求其韻。因此,審樁就是看樁材的勢。 所謂勢,就是樁材給我們最強烈的感覺,包括樁材的根、干、枝、葉的整個輪廓以及它們在不同角度下的形態。特別是角度很重要,一個樁材,在不同的角度表現出來的勢是不同的,或剛或柔,或拙或巧,或老態或清秀。這就決定了我們需要多角度、多方位地去審樁,找出最有氣勢,看起來最順眼的一面,也就是要確定的觀賞面,即正面。 我在《中國花卉盆景》2017年11期下半月刊《盆景設計圖之我見》一文中,對一棵柏樹提供了3個設計圖,便是對同一樁材不同的解讀(圖3)。 圖3 一棵柏樹的3個設計方案 2. 樁材的樹型和勢的關系 在審樁過程中,樹勢和樹型二者密切相關。比如一棵樁材有著直立穩固、整體向上的氣勢,多會選擇做大樹型;若樁材有高挑清廋之勢,一般首選做文人樹型;如果樁材枝條有柔媚之勢,可以考慮做柳格垂枝造型。在審樁過程中,判斷樹勢、決定樹型和制作者是息息相關的,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樹勢和自己擅長的樹型為佳。 臺灣盆景藝術家林慶祥老師有過一個案例,將一盆黃楊樹樁從大樹型做起,最后不斷審視、取舍,將樁材打造成了風動式盆景,非常有借鑒意義(圖4)。 圖4-1 黃楊樁材原樁狀態 圖4-2 初步修剪為大樹型狀態 圖4-3 舍掉另外3個分枝,做成舍利,定型為風動式 3.如何確定觀賞面 在審樁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點是確定樁材的觀賞面。觀賞面也叫正面,是樁材制作成盆景后最美的一面,相當于攝影藝術里取景的角度。不一定是正對面,如同人像攝影,往往稍微側向拍出的效果更具藝術性。只有確定了樁材的觀賞面,才能確定枝干的走向,進一步確定枝片的布局。 盆景,盡量要做到四面可賞,但具體到每一件作品,必然有一面是最佳觀賞面,有一個特定角度是最佳觀賞角度,也只有在這個位置才能拍攝出作品的最佳效果。最佳觀賞面相對其他各面,是最能顯現樁材的特性、優點和精華的一個角度。 一般而言,確定樁材的觀賞面可以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A.看主干,以干體左右彎曲伸展大的一面作為觀賞面。通常,盆景前面需要顯露枝干的美,有一二點枝即可。盆景背面枝片主要是加深整體景深,讓盆景更具立體感,無需太長的枝條。因此,盆景要枝集中在左右面,這樣樹干左右彎曲伸展大,自然就成為樁材走向和布局的基礎。- B.看根盤,以根多粗壯、出根方向順暢的一面作為觀賞面。盆景無根如插木,這句盆景口訣道出了根的重要性。根多且粗壯,容易形成強有力的抓地效果,這樣的面也更具觀賞性。需要注意的是,根不要直沖欣賞者,要向左右兩側稍稍傾斜。 C.看干身,以表面肌理紋路豐富的一面作為觀賞面。如樹干上有孔洞、疤痕、舍利、撕裂面、夾石等,會讓盆景變化更豐富,更具特性。 D.看過渡,以從下往上看,枝干從粗到細過渡自然的一面作為觀賞面。這里要強調的是樹干的錐度,這一點在國內往往被忽視,主干上下一樣粗,缺少變化和韻律感(圖5)。 圖5 這棵楓樹樁材,在主干、根盤、干身過渡上都有優勢,但枝干截取未到位(樁主:春華秋實) E.看取舍,以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枝托的一面作為觀賞面。原有枝托利用率越高,盆景枝干過渡越自然,后期成型時間也越短。 在決定觀賞面時,對以上幾個原則要綜合考慮,因為在一棵樁材上,能遵循的原則不會是協調統一的,有的還相互沖突,相互矛盾。所以,選擇樁材的觀賞面時,要最大限度地融合各個原則來確定,盡量做到四面可觀,達到園林術語所說的“移步換景”的效果。這樣的盆景一定會更豐滿,更立體,更具有耐人尋味的美。 審樁也決定著樁材后期的培養方向。如果是經典樁材,要考慮培養為藝術精品,培養時間在所不惜;如果是一般樁材,則以商品盆景作為培養方向,以快速培養出造型為首要考慮點;對于沒有絲毫特色的樁材可以做練手樁,當試驗品,各種新想法、新技法、新技術都可以用在上面,想怎么折騰就怎么折騰。馬云說過一句話:“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說不定一棵不起眼的樁材,最后折騰成一盆意想不到的經典作品也未可知。
樁材的根是關系到盆景后期上盆的主要制約因素。很多朋友在樁材培養多年后才發現無法上盆或只能上深盆、上大盆的尷尬,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初期根部處理不到位。 根部處理的第一個要求,是盡可能平,即把向下生長的根盡可能截短,當然提根或做附石類的除外。為何要這樣做?主要是后期上盆的需求。我們看自然界的樹木往往會忽略地面,所以盆景中相當于地面的盆景盆一開始也往往被弱化,如果到需要上淺盆時才意識到,就為時已晚了。盆景培養到后期用盆都比較淺,一般取扁平的盤狀。淺盆能使盆景造型協調,重心穩定。特別是山水盆景,盆已經淺得幾乎看不到邊沿了。 根部處理的第二個要求,是朝向四面八方的根的長度要合理。一般來說長度是地面直徑的1倍以內,所以要給培養后期的根留下足夠的生長空間。盆景不僅枝條有一級枝、二級枝、三級枝,根部也有同樣的要求,需要有自然的過渡。這樣你留下10厘米長的露根,后期培養為成品后,露根長度大概在20厘米左右甚至更長。 2.樹干的取舍 對于單干型的樁材,主要是確定高度,一般從最高截點往上預留1/3的頂枝空間即可。雙干型一般粗干高,細干矮,形成高低錯落、參差對比之勢。對于多干的,數量上一般留單數干,不留雙數干。截干時一般遵循優選大干、先主后次的原則(圖6)。 圖6-1 桑樹樁材原樁 圖6-2 底根太長,直接截掉 圖6-3 確定觀賞面,做枝干的取舍 圖6-4 截樁后背面狀態 圖6-5 截樁后側面狀態 3.伴嫁枝托的利用 伴嫁枝托,指的是樁材原有的樹枝在做盆景時沒有被截掉的部分。對于伴嫁枝托,我們一般分兩類對待。一類是自身生長快、傷口愈合能力強的,比如對節白蠟、榕樹、榔榆、雀梅、九里香、三角梅等樹種,截樁的時候可以不用重點考慮伴嫁枝托。因為這些樹種的樁材,哪怕是截成光桿,重新培養出粗度合適的枝托也不是難事。另一類是生長緩慢的,比如黃楊、黑檀、映山紅、松、柏等樹種,要盡可能地利用原有枝托,縮短成型時間。特別是這類生長緩慢樹種的下山樁,我們盡量不要選擇,不僅對環境破壞大,而且后天基本上無法培養出過渡順暢的枝托,也無法成為精品(圖7~8)。 圖7 樁體漂亮,分枝卻極難培養得過渡自然,不建議選擇(樁主:劉勰) 圖8 雖然樁體不大,但過渡自然,有培養空間,優先選擇(樁主:一言為定) 三、樁材的截口處理 審樁和截樁完成之后,截口處理一定不能忽視,這也是樁材成活的一個關鍵點。愛木在《中國花卉盆景》上寫過一期專欄,刊發于2017年9期下半月刊,題目是《玩盆景必學——截樁的基本要求和截口處理》,朋友們可以找雜志細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