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診療方案(3種)
口僻(特發性面神經炎)特色病癥
管理方案
一、 定義 口僻是以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為主癥的病癥,與西醫的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相近。
二、 診斷依據
1、 具有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特定的臨床表現,可伴在面肌不仁,額紋消失,耳后疼痛等兼癥。
2、 多急性發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以及 20~50 歲多見,男性略多于女性。 3、 發病前可有受涼感冒病史。
三、癥候分類
1、 風寒阻絡證:證候:突然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伴惡風寒、發熱、肌肉酸痛,苔薄白,脈浮緊。
2、 風熱阻絡證:證候:突然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額紋消失,伴口苦咽干、肌肉酸痛,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3、 風痰阻絡證:證候: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眼瞼閉合不全,伴脘悶惡心,苔白膩,脈浮滑。
4、 瘀血阻絡證:證候:口眼歪斜,面肌不仁,日久不愈,舌質紫暗,脈細澀。 四、 入院指征 突然出現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等癥者
五、 治療常規
1、 精神調養和飲食宜忌
(1) 保持心情舒暢
(2) 起居有常,配合適當功能鍛煉
(3) 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動風、辛辣之品。
(4) 戒煙、酒。
2、辨證論治
1、風寒阻絡證:治法:祛風散寒,解表通絡。
方藥:小續命湯加減。炙麻黃6, 杏仁9,白芍9,防風9,川芎10,白附子6,全蝎6,僵蠶9,甘草6。
2、風熱阻絡證:治法:祛風清熱,解表通絡。
方藥:大秦九湯
加減:秦艽 12,川芎 9,白芷 9,黃芩 9,桑枝 15,蟬蛻 5,忍冬藤15,羌活6,全蝎6,僵蠶9,甘草6.
3、 風痰阻絡證:治法:祛風化痰通絡。
方藥:牽正散加減。白附子6,全蝎6 僵蠶9,膽南星6 石菖蒲9,羌活6,防風9 川芎9,甘草6.
4、 瘀血阻絡證:治法:活血通絡。方藥:通竅活血湯加減。麝香(沖服)0.1,紅花9,赤芍9,川芎12,全蝎6,僵蠶9,絲瓜絡6,忍冬藤15.、
3. 其他療法 針刺:以手足陽明和手足太陽經穴為主。
刺絡拔罐:用三棱針點刺陽白,顴髎、地倉、頰車,拔罐,每周2 次,適用于恢復期。
穴位巾敷:選太陽、陽白、顴髎、地倉、頰車,將馬錢子銼成粉末,撒于膠布上,然后貼于穴位處,5~7 日換藥1 次。
三、 出院標準 癥狀好轉,眼瞼能夠閉合
四、 康復指導 本病若恢復不完全可產生面肌痙攣或連帶運動等后遺癥,應繼續給予康復鍛煉。個別病例會復發。
五、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面部癥狀恢復92% 好轉:面部癥狀恢復70%
未愈:面部癥狀無明顯改變。
六、 住院天數 住院天數控制在15 天以內。
七、 住院費用 費用控制在2500 元以內。
眩暈(美尼爾綜合征,高血壓病,貧血等)特色病癥管理方案
一、 定義 眩暈是以頭暈、眼花為主癥的一類病證。眩即眼花,暈即頭暈,二者常同時并見
二、診斷依據
1、診斷要點:頭暈目眩,視物旋轉,輕則閉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車,甚則昏仆,可伴惡心嘔吐,眼球震顫,耳鳴耳聾,汗出,面色蒼白等。虛證者可見沉細弱脈,實證者以弦滑脈多見。
2、各年齡段均可發病。
3、經顱多普勒、頸椎CT,頸總血管彩超等可顯示異常。
三、癥候分類
①風火上擾型眩暈 主要臨床表現為 頭暈漲痛,煩躁易怒,面赤耳鳴,多夢少寐,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
② 痰濁中阻型眩暈 主要臨床表現為 頭暈頭重,胸膈滿悶,惡心嘔吐,不思飲食,肢體沉重,舌苔白膩,脈濡滑。
③陰虛陽亢型眩暈 主要臨床表現為 頭暈目澀,心煩失眠,多夢,面赤,耳鳴,盜汗,手足心熱,口干,舌紅少苔,脈細數或細弦。
④心脾血虛型眩暈 主要臨床表現為 頭暈眼花,勞累后加重,心悸神疲,氣短乏力,失眠,納少,面色無華,唇舌色淡,脈 細弱。
⑤中氣不足型眩暈 主要臨床表現為 頭暈乏力,氣短喜臥,勞累后加重,倦怠懶言,自汗,面色蒼白無華,納呆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
⑥ 腎精虧虛型眩暈 主要臨床表現為 頭暈耳鳴,精神萎靡,記憶力減退,腰膝酸軟,眼花,遺精,陽痿,舌瘦淡紅,脈沉細。
四、 入院指征
1、 出現頭暈目眩,視物旋轉,不可動者
2、 甚則昏仆者。
五、 治療常規
1、精神調養和飲食宜忌
(1)保持心情舒暢,防止七情內傷
(2)起居有常,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體力和腦力的過度勞累
(3)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動風、辛辣之品。戒煙、酒。
(4)避免強力的主動或被動的頭部運動。
2、辨證論治
①風火上擾型眩暈 治以清火息風、平肝潛陽,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組成為 天麻、鉤藤、梔子、黃芩、石決明、川牛膝、杜仲、夜交藤、夏枯草、龍膽草。每日一劑,用水煎服。中老年人若眩暈較重,應警惕是否為中風的前兆,并應對病情進行監測。
②痰濁中阻型眩暈 治宜祛痰化濕方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其方藥組成為 半夏、白術、天麻、橘紅、茯苓、甘草、生姜、大棗。每日一劑,用水煎服。
③ 陰虛陽亢型眩暈 治宜滋陰平肝方用杞菊地黃丸加減。其方藥組成為 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枸杞子、菊花、白芍。每日一劑,用水煎服。 ④心脾血虛型眩暈 治宜補氣血、益心脾,方用歸脾丸,每次服9 克,每日服兩次。其方藥組成為
白術、茯神、黃芪、人參、炙甘草、木香、當歸、遠志、龍眼肉、酸棗仁,生姜,大棗。
⑤ 中氣不足型眩暈 治宜補中益氣,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其方藥組成為 黃芪、人參、甘草、白術、當歸、陳皮、升麻、柴胡。每日一劑,用水煎服。
⑥腎精虧虛型眩暈 治宜補腎填精,方用左歸丸,每次服9 克,每日服兩次。其方藥組成為 熟地、山藥、枸杞子、山茱萸、牛膝、菟絲子、鹿角膠、龜板膠。 3、其他療法
針刺:百會、風池、頭俠、太陽、懸鐘 灸法:艾灸百會穴,可治各種虛證眩暈急性發作。
六、出院標準 病情穩定,癥狀消失或好轉,血壓平穩。
七、康復指導 本病易復發,應注意適當的體育鍛煉,練習太極拳、八段錦等對預防和治療眩暈證均有良好的作用。
八、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癥狀緩解達90% 好轉:癥狀緩解達70% 未愈:癥狀無明顯改善。
九、住院天數 住院天數控制在15 天以內。 十、住院費用 費用控制在2000 元以內。
中風特色病癥管理方案
一、定義 中風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語言不利為主癥的病證,與西醫急性腦血管病相近。
二、 診斷依據
1、 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語賽澀等特定的臨床表現,輕癥可僅見眩暈,偏身麻木等。
2、 多急性發作,好發于40 歲以上年齡。
3、 發病之前多有頭暈、頭痛、肢體一側麻木等先兆癥狀。
4、 常有眩暈、頭痛、心悸等病史,病發多有情志失調,飲食 不當或勞累等誘因。
5、 腦脊液、眼底、頭顱CT 和MRI 可顯示異常。
三、 癥候分類
(一)、中經絡
1、風痰入絡:手足麻木,突然發生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強語蹇,甚則半身不遂,舌苔薄白,脈浮數。
2、風陽上擾:頭暈頭痛、耳鳴目眩,突然發生口眼歪斜,舌強語蹇,甚則半身不遂,舌紅苔黃,脈弦。
3、陰虛風動: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突然發生口眼歪斜,言語不利,甚則半身不遂,舌紅苔膩,脈弦細數。
(二)、中臟腑
1、閉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握固, 大小便閉,肢體強痙。
(1)痰熱腑實:除閉證癥狀外,還有頭痛、眩暈、心煩易怒,、肢體強急,痰多而粘,腹脹便秘,舌質暗紅,苔黃膩,脈弦滑。
(2)痰火瘀閉:除閉證癥狀外,還有面赤身熱,氣粗口臭,躁擾不寧,苔黃膩,脈弦滑數。
(3)痰濁瘀閉:除閉證癥狀外,有面白唇暗,靜臥不煩,四肢不溫,痰涎雍盛,苔白膩,脈沉滑緩。
2、脫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張,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使遺,肢體軟癱,脈細弱。
(三)、恢復期
1、風痰瘀阻:口眼歪斜,舌強語蹇,半身不遂,苔滑膩,脈弦滑。
2、氣虛絡瘀:肢體偏枯,軟弱無力,面色蔞黃,舌淡紫,苔薄白,脈細弱。
3、肝腎之虛:半身不遂,患肢拘攣,舌強不語,舌紅,脈沉細。
四、入院指征
1、中經絡之突發急重證及中臟腑者。
2、神志不清,肢體不用者。
五、治療常規
1、精神調養和飲食宜忌
(1)保持心情舒暢
(2)起居有常,配合適當功能鍛煉
(3)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動風、辛辣之品。
(4)戒煙、酒。
2、辨證論治
中經絡: 風痰入絡:
治法:祛風化痰通絡,
方藥:化痰通絡湯加減:半夏、陳皮、天麻、膽星、當歸、白芍、雞血藤、丹參、全蝎、豨薟草、雙鉤。
風陽上擾證:
治法:平肝潛陽活血,
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雙鉤、石決明、珍珠母、菊花、梔子、當歸、丹參、牛膝、黃芪。
陰虛風動:
治法:鎮肝熄風,通絡,
方藥:鎮肝熄風湯加減:白芍、天冬、人參、杞果、茵陳、生龍牡、代赭石、懷牛膝、當歸、雙鉤、丹參。
中臟腑:
閉證: 痰熱腑實:
治法:通腑泄熱化痰,
方藥:桃仁承湯加味,全瓜蔞、膽星、黃芩、桃仁、大黃、赤芍、丹皮、牛膝、丹參。
痰火瘀閉:
治法:豁痰清火開竅。
方藥:羚羊鉤藤湯加減:羚羊角、膽星、竹瀝、天竺黃、黃連、草蒲、郁金、遠志、雙鉤、石決明、丹參。
痰濁瘀閉:
治法:化痰熄風開竅。
方藥:滌痰湯加減:半夏、茯苓、橘紅、菖蒲、郁金、遠志、雙鉤、僵蠶、丹參。 脫證:治法:回陽益氣固脫。
方藥:參附湯合生脈散加味:人參、附子、麥冬、五味子、黃精、玉竹、山芋肉。 恢復期:
風痰瘀阻:
治法:搜風化瘀通絡。
方藥:解語丹加味:天麻、膽星、天竺黃、半夏、陳皮、地龍、僵蠶、遠志、菖蒲、丹參、雞血藤。
氣虛絡瘀:
治法:益氣化瘀通絡。
方藥:補陽還五湯加味:黃芪、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地龍、牛膝、丹參、全蟲。
肝腎之虛:
治法:滋腎養肝開竅,
方藥:地黃飲子加減:生地、首烏、杞果、山芋肉、當歸、雞血藤、丹參、鉤丁。 3、其它療法
針刺:肩髃、曲池、合谷、風市、太沖、陽陵泉。 推拿:按摩理療。 護理:口腔、褥瘡護理,指導功能、語言鍛煉。
六、出院標準
1、神識轉清楚。
2、病情穩定,呼吸主、血壓平穩。
3、肢體功能有好轉。
七、康復指導 本病易復發需鞏固治療半年,定期復查。
八、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神志清楚,肢體語言功能恢復70%。 好轉:神志欠清,肢體語言功能恢復40%。 未愈:神情,、肢體語言功能無明顯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