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的一種樸素的認識,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質,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這種觀點被引用到醫學領域里,就認為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以氣的運動變化來解釋人的生命活動。正如《景岳全書》所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醫門法律》也說:“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亡”。 氣是一種活動力很強的精微物質。它流行于全身,無處不在,無處不到。它的運動,在中醫學理論里稱為“氣機”,主要表現為升、降、出、入四種形式。人體的臟腑、經 絡等組織,都是氣升降出入的場所。如《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即是指人體中元氣的運動而言。人體的生命活動,從根本上來說,也就是氣機升降出入的運動。運動一旦止息,也就意味著生命活動停止而死亡。《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夫物之生,從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指事物的發生和消亡,對人體可作為新陳代謝來解釋)之所由也。”“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即是論述氣的運動變化。 (一)氣的形成分類 氣流行分布于全身各處,表現為各個臟腑、經絡等不同組織的生理活動,由于氣在人體所分布的部位不同,有不同的來源與功能特點,因此有各種不同的名稱。 1. 元氣 又名真氣、原氣。人體的氣,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其中最基本的氣,即是元氣(又稱原氣、真氣>。元氣屬先天之氣。它來源于父母,為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于腎,依靠后天之氣的滋養和補充。元氣的主要功能,是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育,溫煦與激發各個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所以說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因此,元氣充沛,則人體健壯而少病,反之如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則元氣不足,身體虛弱,易致各種疾病。 2. 營氣 是與血共行于脈中之氣。營氣主要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精微中富有營養的物質。它分布于脈管之中,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血液,與血共行脈中,營養全身。故《素問·痹論》在論述營氣的功能時說:“……和調于五臟, 灑陳于六腑,乃能入于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靈樞·邪客》曰: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由于營氣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血液,營養全身,故《素問·痹論》稱:“營者,水谷之精氣也,營氣與血同行于脈中,有著不可分離的密切關系,故常“營血”并稱。 3. 衛氣 是行于脈外的氣。衛氣亦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精微的懍悍部分。它的性質懍悍滑利,不受脈管的約束,而運行于脈外。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在內散于胸腹,以溫煦臟腑,在外循行于皮膚分肉之間,以調節腠理之開合,護衛肌表,潤澤皮毛,抗御外邪入侵等。故《靈樞·本臟》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由于衛氣性質懍悍,行于脈外,抵御外邪,故《素問·痹論》稱:“衛者,水谷之悍氣也。”衛氣屬于陽氣的一部分,故有“衛陽”之稱。 4. 宗氣 是積于胸中之氣。宗氣為后天之氣,是由肺吸入之清氣與脾運化之水谷精氣結合而成,積于胸中。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稱為“氣海”,亦稱“膻中”。宗氣并能從氣海上走息道(呼吸道),下注氣街(臍下丹田部位)。如《靈樞·邪節真邪》中又說:“宗氣留于海(指氣海)。其下者,注于氣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宗氣的主要功能是:①走息道以司呼吸。凡言語、聲音、呼吸的強弱,均與宗氣的強弱有關。宗氣還可使呼吸之氣下注氣街(丹田)。“氣功”的調節呼吸,就是運用這個原理。②貫通心脈,推動和調節心臟的搏動。凡氣血的運行,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多與宗氣有關。“虛里”位于左乳下,是古人診察宗氣盛衰的部位。所以,在臨床上常常以“虛里”處的搏動狀況和脈象來測知宗氣的盛衰。 5. 臟腑之氣 元氣分布于臟腑,即成為臟腑之氣,如心氣、肺氣、脾氣、胃氣、肝氣、腎氣等。臟腑之氣是各臟腑進行生理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表現為各臟腑生理功能的一個主要方面。 6. 經絡之氣 元氣流行于經絡,即成為經絡之氣,簡稱為經氣。經絡的傳導、轉 輸功能,即是經氣運動的具體表現。針刺穴位時所產生的感應,稱為“得氣”,表示經氣已經發揮作用。 (二)氣的生理功能 從上述主要的幾種氣的表現來看,氣的功能包括以下5個方面。 1.推動作用 氣的活動力很強,人體的生長、發育,各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血液的生成與運行,津液的輸布和排泄等一切生理活動和新陳代謝,都依賴氣的激發,都屬于氣的運動。若氣的這一功能不足,就會影響人體的生長發育或出現早衰,臟腑、經絡功能會減退,還會引起血虛、血脈瘀滯和水濕停滯等病變。 2. 溫煦作用 陽氣對于人體生命活動如同天空中的太陽一樣,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依賴陽氣的作用而發揮各自的生理功能。人的體溫,各臟腑、器官等一切組織進行生理活動的能量,都屬于氣的溫煦作用。故《難經》曰:“氣主煦之”,即指氣有熏蒸溫煦的作用,是人體熱量的來源。人體能維持正常的體溫,維持同屬液態物的血和津液等物質的正常循行環流于周身,都依賴陽氣的溫煦作用。故《素問·調經論》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澀)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如果陽氣運行失常,溫煦作用不足,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功能就會出現異常的病理改變,如畏寒肢冷、血運遲緩等異常表現,人體的生命活動就要受到影響。 3. 防御作用 氣有護衛肌表、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故《素問·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氣的防御作用,如與外邪相對而言,即屬于“正氣”。在疾病過程中,正氣不斷發揮抗病功能,表現為邪正斗爭,使病邪得以消滅,健康得以恢復。氣能護衛肌表,防御外邪侵犯,又能與入侵之病邪作斗爭,并驅逐邪氣排出,使疾病痊愈。正氣還具有很強的修復組織和康復能力。正氣充足,即或發病,自可戰勝邪氣。若氣的這一功能不足,則易受邪而發病。正氣不足,難以驅邪,病后也難以速愈。 4. 氣化作用 氣化是指通過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人體不斷攝取外界陽光、清氣、水分、食物等物質,通過氣化作用,使其轉化為自身的精、氣、血、津液等;并且通過氣化作用,機體將代謝產物,如濁氣、汗液、尿液、糞便等,經肺、汗孔、 膀胱、大腸排出體外。所以,血和津液的化生,津液的輸布和轉化為汗液、尿液,都屬于氣的運動變化,簡稱為氣化。具體地說,是指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及其相互轉化。若這一功能失常,就會影響到氣、血、津液的新陳代謝;影響到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影響到汗液、尿液和糞便等的排泄。 5. 固攝作用 固攝,即固護、控制、統攝之意。氣的固攝作用,主要是對體內液態物質具有固護統攝和控制作用,不使其無故丟失,表現為固攝血液、津液、精液等液態物質的生理功能。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血液不致溢出于脈外,屬于氣的固攝作用,稱為“氣能攝血”。汗液、尿液及其他分泌液,在正常情況下,不致因分泌過多而使津液大量散失,也屬于氣的固攝作用。 氣的這五個方面的作用,是既有不同表現又相互聯系的。從根本上來說,都屬于氣的正常活動。氣分布于各臟腑,即成為臟腑之氣,以進行各臟腑的生理活動,而各臟腑的生理活動又對氣的生成和運行有密切關系。如腎藏精氣,肺吸入空氣,脾胃運化水谷精氣,作用于氣的生成;心的搏動與肺的呼吸相配合,作用于氣的運行;肝的疏泄功能,則對氣機起著調節的作用。 |
|
來自: danbofanren > 《重要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