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難得君 很多家長看完,就覺得是現在孩子吃苦太少,這么好的條件,怎么就不能住呢?實事求是,這個條件在很多大學都是屬于標準水平,比很多家庭的條件確實要差點,但已經比我們當年的住宿條件好了很多倍了。 孩子不愿意入住真的是因為沒吃過苦的原因嗎? 其實很多成年人,用現在孩子的生活條件和自己小時候的條件作比較,其實這完全沒有意義。 最近天氣很悶熱,絕大多數家里都裝了空調,可是有些家長卻不愿意開空調,說是孩子沒必要那么嬌慣,讓他們在苦環境磨練一下更好。開空調讓家里人都感覺舒適一點,意志力就下降了嗎? 我上小學的時候,要走半個小時去學校。有時候走到一半,突然下雨了,到教室的時候,鞋子褲子都濕透了,只能等它慢慢被體溫烘干。每到冬天,手腳耳朵都長凍瘡。這段經歷,在我們那個時代是很平常的,但我不覺得這磨練了我的意志,只是因為大家都是這樣過的,不得不忍受罷了。 我記得上高中的時候,到第三年,教室里才裝了吊扇,那個夏天風扇從早開到晚,同學們在教室里讀書更舒適,遲早早退的情況都明顯減少,其實舒適的環境讓大家讀書更專心了。 后來,剛參加工作,夏天最熱的時候,和司機開面包車出去辦事,那時候的小面包車是沒有空調的,車里面猶如烤箱,渾身上下都被汗浸透,窗外吹進來的塵土全糊在臉上。不要說開車的人,連坐車的人都心情煩躁,哪里還有好心情談業務呢? 技術不斷進步,其實就是讓人少吃點苦頭。你看現在教室里都裝著空調,太冷太熱的天氣,都能讓孩子感覺舒適,讀書不就更專心了嗎!現在幾萬塊錢的車,都標配制冷空調,再熱的天氣,也能在涼爽的空凋里而不至于灰層滿面,狼狽不堪,不是更利于工作嗎! 有的家長,說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艱苦樸素,專門給孩子穿親朋好友或者自己淘汰下來的舊衣服,其實這只會讓孩子感覺自卑,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 這些所謂讓孩子吃苦的教育,都是錯誤的。在一個家庭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保證孩子獲得正常的生活條件才是應該的。如果孩子在吃、穿、住、行、玩的各方面都與小伙伴們有差距,孩子會感覺自卑,會擔心與小伙伴失去共同的話題,會陷入焦慮,這會影響孩子正常人格的形成。 物質短缺的時代早就過去了,我們也不能總是沉浸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童年回憶中,那種貧窮帶給人的,是人性的扭曲和痛苦的回憶,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價值。 現在孩子需要的不是吃苦,而是抗挫折的能力。 人為地讓孩子吃苦并非挫折教育的本質,生活條件的好壞也不是塑造孩子性情、脾氣的最主要因素,平時家長、學校、社會的教育方式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家長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孩子思考,而要鼓勵孩子主動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比如個人衛生習慣、清理房間、整理物品、簡單的工具使用等等。適當的社會實踐,培養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 對自己孩子好一點,物質上的正常消耗其實花不了多少錢。最重要的是言傳身教,只要你活得不差,孩子學樣也不會差,何必折磨他呢? 我們來看看國外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