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閱讀應試錦囊 1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2寫作手法 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反復、借代、反問、設問、引用、對比 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環境描寫、人物描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評議描寫、心理描寫)對比反襯、先抑后揚、以小見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語句或段落在文章篇章結構上的作用: 開頭:總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筆(作鋪墊)、點題等(附加:激發興趣,設置懸念) 中間:作鋪墊、承上啟下(過渡) 結尾:前后照應、首尾呼應、總結全文、點題、點明中心,深化中心、升華中心等 4.記敘文閱讀中的評議賞析題 答題思路和方式: 四要素:寫作方法+引用的關鍵詞+句意內容的精要概括+寫作目的、作者情感(中心) 形式:運用了—(手法),通過——關鍵詞)的描寫,寫出了—(句意內容概括),表現了—(目的、情感) 5.自然環境描寫(景物描寫)句的主要作用: 1)渲染…的氣氛 2)烘托人物…的形象(或人物…的心情、感情); 3)為下文…作鋪墊(埋下伏筆) 4)推動情節發展 5)表現地域風光,提示時間、季節和環境特點; 6.社會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 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在回答時必須結合當時當地的時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環境描寫的相關語句揭示了什么樣的社會現實。 7.描寫的角度 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靶巍?、“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 8.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與環境 小說的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聲) 9. 找主旨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議論、抒情句,還有標題。 10.說明文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說明內容、說明對象的特征和說明文語言的特色(準確、生動)。 11、記敘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氣氛、表達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點等。 12.議論文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論點(或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或是所在段的分論點)以及議論文語言的特色。 13.記敘的線索及作用 線索:(1)主要人物(2)主要事物 ⑶主要事件(4)時間(5)地點(6)人物的情感 作用:是貫串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路,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答題技巧:如:文章以“……”線索,中間串寫了“……”、“……”幾件事,構成一種的“串”式結構,選材典型,脈絡清晰,主旨鮮明。 14.記敘的順序及作用 (1)順敘(按事情成長順序)作用:敘事善始善終,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倒敘(先寫結果,再交待前邊發生的事。) 作用:造成牽掛、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板單調,增強文章的活潑性。 (3)插敘(敘事時中斷線索,插進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 作用:對情節起增補、襯托作用,豐富形象,凸起中心。 15.記敘文的人稱 (1)第一人稱: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記敘。確定是筆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讀來有親和力和真實感。 (2)第三人稱:以第三的地位敘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場景等。 作用:不受時空限制,可以從多方面敘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運用了第二人稱代詞,仍是站在第一人稱或是第三人稱的角度寫的。 作用:運用第二人稱,可以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和力,便于感情的交流。 16.議論文分類:立論、駁論 17.議論文三要素: 論點:解決“需要證明什么” 論據:解決“用什么來證明” 論證:解決“怎樣來證明” 18..議論文結構 引論:提出問題 本論:分析問題 結論:解決問題 19.論據類型: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20. 最基本的論證方法:擺事實、講道理 21.常用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引用論證(如引用故事則屬于舉例論證,如引用名言則屬于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常有“同樣”“諸如此類”等詞語) 22..說明文閱讀 全文的說明中心答題方式:說明中心內容+寫作目的1)事物說明文:本文說明了…(說明對象)的…(對象的特征)[說明中心內容],告訴我們…[寫作目的] 2)事理說明文:本文說明了關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告訴我們… 23.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格式: 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分類別、下定義、列圖表、引資料 本句用了…的說明方法,(準確、清晰、具體、生動形象、直觀、有理有據)地說明了…(說明對象的特點或某個事理)。 24.說明文中詞語作用的認識與辨析: 主要有兩種題型: A、“××”詞有何作用? ★答題方式:“××”一詞,指出了…(從詞的本身意義角度考慮)說明了…事物的…特征,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符合實際情況,具有科學性)。 B、“××”詞能不能刪掉? ★答題方式:①不能,“××一詞,指出了……(從詞的本身意義角度考慮)說明了……事物的……特征,體現說明中心內容+寫作目的 1、事物說明文:本文說明了…(說明對象)的…(對象的特征)[說明中心內容],告訴我們…[寫作目的] 2、事理說明文:本文說明了關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告訴我們…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正面),刪掉“××”詞。意思就變成了……顯得太絕對化。(反面) 25.常見意象 楊柳;送別、留戀、傷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漢代借別的風俗。表達依依惜別如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 (2)酒:離別與祝福“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月亮:思鄉如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4)流水: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 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5)斜陽:多傳達凄涼失落、蒼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隱《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6)梅花:傲雪、堅強、不屈不撓。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7)紅豆:相思如王維《相思》詩:“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8)梧桐:梧桐是凄涼、凄苦、悲傷的象征。 (9)菊:隱逸高潔脫俗 (10)(孤)雁:孤獨思鄉思親音信消息鴻雁:書信——對親人的思念。 (11)春風:曠達歡愉希望,東風:春天美好 (12)西風:落寞,惆帳衰敗游于恩歸,狂風:作亂摧毀舊世界的力量 (13)落花:“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暫,借春、傷時的惆悵和對于死亡的焦慮、憂傷。詩人由花落而感嘆人生的無常 (14)丁香、芭蕉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
(15)竹:常寄托主人公一種清高脫俗的情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