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成功逃出 他卻忽然呆立在門口 若有所思…… 擴展貓糧 像視頻中的男主角一樣,人類一度覺得自己很自由,能夠依照自己的意愿和決定行事。確實也沒錯,如果所謂“自由意志”指的就是“依自己的欲望行事”,那么人類確實有自由意志。但這里最重要的問題并不在于人類能不能根據(jù)內在欲望采取行動,而是究竟能不能選擇要產(chǎn)生什么欲望。 “為什么我想玩游戲,不想看書?” “為什么我明明只要答應了小紅的追求就能脫單,卻更想和小麗在一起?”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其著作《未來簡史》中提到了這樣的觀點:人可以隨心所欲,卻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上述的那些喜好和傾向都不是我們的“自主選擇”。我們覺得腦中浮起某個愿望,其實都是大腦里某種生化過程的結果。這些過程可能是生物預設,也可能是隨機發(fā)生的,但不是自由意志。 神鯤棍校長講的實驗是真的嗎? 視頻中校長提到的實驗并不是他信口胡謅的,而是根據(jù)2008年德國的神經(jīng)心理學家約翰-迪倫·海恩斯(John-Dylan Haynes)的一項研究總結出來的。 將參與者送進 fMRI 掃描儀后,海恩斯讓他們在隨便什么時候用左手或右手食指按下一個按鈕,同時要求他們必須記住自己打算做這個動作的那一刻屏幕上顯示的字母。實驗結果顯示,被試者出現(xiàn)意識知覺前整整7秒,腦皮層就會出現(xiàn)一個“準備電位”(科學家稱其為“BP”),這一時差有時候甚至會多達10秒。 海恩斯指出,認知延遲可能是高級控制區(qū)域的網(wǎng)絡運行造成的。在進入意識知覺狀態(tài)前,這些區(qū)域就得把即將做出的決策預備好。從根本上說,大腦首先開始無意識運轉,以醞釀出一個決策。只有全套條件成熟時,意識才會參與進來,然后才產(chǎn)生運動。 海恩斯并不是這個領域的開拓者。“準備電位”(BereitschaftsPotential,BP)的存在,其實是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德國科學家漢斯·赫爾穆特·科恩休伯(Hans Helmut Kornhuber)和呂德爾·德克(Lüder Deecke)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的。 科恩休伯和德克要求他們的實驗對象自發(fā)動一下手指,之后腦電圖(EEG)掃描顯示,略早于自主運動發(fā)生的時候,運動皮層的活動中會出現(xiàn)一個緩慢的負電位變化,也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準備電位”。 什么意思呢?這就是說,大腦在產(chǎn)生意識知覺前的瞬間會進入一種特殊狀態(tài)——有一些意識之外的東西,在大腦中產(chǎn)生著影響。他們因此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潛意識會引起自發(fā)行為。這個觀察結果完全出乎意料,而且相當違反直覺。 后來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心理系教授本杰明·李貝特(Benjamin Libet)在20世紀80年代也做了個類似的實驗,印證了科恩休伯和德克早年的開拓性工作。李貝特也讓參與者動動自己的手指。不過這一次,他們要同時盯著一只鐘,鐘的外面有一個圓點圍著它轉。被試者可以自己決定什么時候動手指,但他們必須告訴實驗人員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產(chǎn)生了動手指的念頭時,原點與鐘表的相對位置。他的實驗數(shù)據(jù)表明,準備電位始于參與者報告意識知覺之前的0.35秒左右。 李貝特總結說,就自身動作的開始而言,人類是沒有自由意志可言的。除此之外,李貝特還提到,在準備電位產(chǎn)生和產(chǎn)生自主動作意識這段時間之間,腦內還有可能產(chǎn)生一個類似“否決”的命令,可以在最后時刻叫停一個活動。不過這個“否決”同樣是主體意識不到的。 這么說好像更加暈了……大腦中,在我們意識不到的角落,竟然存在著兩個小人打架?! 以前人類往往認為我們的決定是在有意識的作用下產(chǎn)生的,也就是說我們擁有“自由意志”。而以上這些科學家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拋出了這樣的觀點:做出決定的意識僅僅只是一種生理上的“后知后覺”,跟人類的行為無關。 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我們以為我們在依照欲望做出選擇和決定,事實上我們的欲望都是基因構造導致的大腦電化學反應決定好的,根本就不受我們意志的控制。 批評者對實驗的質疑 面對這些顛覆性的實驗結論,我們就應該相信自己沒有自由意志了嗎?任憑腦內那說不清道不明的“神秘力量”主宰我們的一生了嗎? 先不要慌,要知道實驗結果一公布,就引起了學界和大眾的廣泛爭議。針對實驗的過程和結論,有以下兩種批評的聲音:
“神經(jīng)學家有時會對他們自己的領域產(chǎn)生誤解。”加州大學的神經(jīng)學家邁克爾·加瑟里加(Michael Gazzaniga)這樣說。他建議研究者將思維過程設想為一張不斷交互影響的復雜網(wǎng)絡,而不是平行發(fā)生的作用。 如果人們不再相信自己具備自由意志,會發(fā)生什么? 人類對自由意志的懷疑逐漸成為主流,這種發(fā)展趨勢引發(fā)了令人不安的社會問題: 如果人不具備自由意志,那么犯罪了找誰負責? 殺人犯會說:“我是被迫犯罪的,是無意識決定了我主體的行動,你們去找我大腦中的那個無意識的神經(jīng)反應負責啊~” 對于這個問題,基因學家和大腦科學家或許會給出這樣的答案:“他之所以會這么做,是因為特定基因構造讓大腦出現(xiàn)某種電化學反應,而基因構造反映的是從古至今的進化壓力及突變的結果。” 如果人們越來越傾向于把自由意志的信念當做錯覺,相信自身的行為真的不受意識的控制,那么人類會降低道德準則、行為變得不負責任嗎?整個人類社會又將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2002年,兩位心理學家——猶他大學的凱思琳·福斯(Kathleen Vohs)和匹茲堡大學的喬納森·斯庫勒(Jonathan Schooler)打算用實驗來一探究竟。他們要求一組參與者們閱讀一段討論自由意志不存在的文章,文章中斷言所謂自由意志只是一種過時的觀念,如今的心理學家和神經(jīng)學家們都對其不以為然。 而對照組則閱讀一段話題中立的材料。接著他們對每個小組的成員進行了各種各樣的誘導,同時觀察他們的行為。 受試者們在電腦上參加一個數(shù)學考試,同時被告知考試程序存在一個可以查看答案的 bug,并希望他們不要利用這個 bug 作弊。——其實這個 bug 正是實驗設計者布置的魚餌。 實驗發(fā)現(xiàn),閱讀了“自由意志是錯覺”這篇文章的小組成員,比起對照組的成員,更有可能利用程序的 bug 作弊。接下來心理學家們又做了另外一次實驗,他們向被試者們保證,每得到一次正確答案就可獲得1美元——而且可自報分數(shù)。正如兩位實驗者所預想的一樣,在看過了之前那篇反對自由意志的文章后,人們更傾向于靠說謊拿到更多錢。 在一系列測量后,兩位學者發(fā)現(xiàn),“被誘導不相信自由意志的人更容易做壞事。” 兩位學者總結道,“質疑一個人的自由意志可能會破壞其自覺性。另一方面,否認自由意志也許會成為一個人為所欲為的終極借口。” 可以說對自由意志的不信任和對決定論的接受,在某種程度上放縱了人性的黑暗面。人們認為自己不該再為不良的欲望和自私的行為而受到譴責。他們會說“無論我做了什么,我都沒有選擇的余地,不能怪我。” 對于這種“誤入歧途”的觀念,以色列的哲學教授S.史密蘭斯基提倡一個他稱之為“幻想說”的觀點——自由意志的確是一種錯覺,但社會必須捍衛(wèi)它。史密蘭斯基說他意識到這個觀點有些偏激,甚至可怕——倘若在真理和良善之間選擇,那么為了社會利益,我們必然,也是必須,選擇后者。 更多相關內容 求證:我們生活在虛擬世界里 第一禁閉法案 這個睡前故事一點都不溫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