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昌明的現代社會,人們不再相信這類奇談怪論。然而人類特有的好奇感與心靈深處的焦慮感卻對那個永遠存在的未知世界,抱著看一看瞧一瞧的態度,這亦是火爆流行的動漫、游戲的主題。
? ? 中國傳統的信仰中,有稱為鬼怪精魅的那些異類。所謂“妖怪”,通常存在于人類想像與傳說之中的異類。《周禮·春官·大司樂》記載了古人對災異現象所持的戒備心理,“凡日月食,四鎮五岳崩,大傀異災,諸侯薨,令去樂。”注曰:“傀,怪也。”
可以成精的包括石頭、動物、植物、星辰等等。 妖怪的分類 傳說中謂一些草木、動物等,它們的精靈會變成妖怪。可以成精的包括石頭、動物、植物、星辰等等,凡有靈氣的任何物都可以變化成形。《蜀王本紀》曰:“李冰以秦時為蜀守,謂汶山為天彭闕,號曰天彭門。云亡者悉過其中,鬼神精靈數見。” 妖指的是異物,人一旦失去倫常那么妖就出現形成了“怪”。 妖怪是一個復合詞,是由妖與怪兩字合成。《左傳》曰:“人之所忌,其氣焰以取之,妖由人興也。人無釁焉,妖不自作。人棄常則妖興,故有妖。”《論語·述而》曰:“子不語怪、力、亂、神。”妖指的是異物,是反常怪異的事物。人一旦失去倫常,那么妖就出現形成了“怪”。 因不熟悉就不免會產生恐懼感。 《說文》曰:“怪,異也。”王充《論衡·自紀》曰:“詭于眾而突出曰怪。”對于人來說不熟悉、不了解的物、平常生活中幾乎沒見過的物;或者見過同類的物,但跟同類的物有很大差別,讓人產生“怎么會長成這樣”的疑惑。因為不熟悉,不了解,就不免會產生神秘感、恐懼感。古代的人們,經常要到川澤山林中去捕漁打獵,難免要碰到種種奇怪的“百物”。 所謂“妖”,即是一種毒氣。 “妖怪”一詞,最早出現于秦漢時期。東漢王充《論衡·訂鬼篇》說:“人且吉兇,妖祥先見。人之且死見百怪,鬼在百怪之中。故妖怪之動,象人之形,或象人之聲為應,故其妖動不離人形。天地之間,妖怪非一,言有妖,聲有妖,文有妖。或妖氣象人之形,或人含氣為妖。象人之形,諸所見鬼是也。人含氣為妖,巫之類是也。”所謂“妖”,即是一種毒氣。王充說:“妖與毒同,氣中傷人者謂之毒,氣變化者謂之妖。世謂童謠,熒惑使之,彼言有所見也。熒惑火星,火有毒熒,故當熒惑守宿,國有禍敗。火氣恍惚,故妖象存亡。” 各種妖怪的異聞。 春秋戰國時期,即流傳著各種妖怪的異聞。有羵羊,《孔子家語·辨物》曰:“季桓子穿井,獲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使問孔子曰:吾穿井于費,而于井中得一狗,何也?”孔子曰:“某之所聞者羊也。某聞之,木石之怪夔、魍魎,水之怪者龍、罔象,土之怪者羵羊也。”三國唐固《國語注》:“羵羊,雌雄未成者也。”所謂“雌雄未成”,是說它好像未足月的胎兒,尚未成形。《國語》、《史記》一會兒說是狗,一會兒又說是羊,是因為它雖然具備動物的雛形,但是形態未真,狗羊難辨。 善驚人小兒,為小鬼。 魍魎,亦為一種鬼怪。《淮南子·覽冥訓》:“其行蹎蹎,其視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游不知所求,魍魎不知所往。”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六:“昔顓頊氏有三子,死而為疫鬼:一居江水,為瘧鬼;一居弱水,為魍魎鬼;一居宮室,善驚人小兒,為小鬼。于是正歲,命方相氏,帥肆儺以驅疫鬼。” 古傳熒惑星降世,化為小兒,下教群兒謠諺。 星辰亦可成為妖怪,禍福人間。古傳熒惑星降世,化為小兒,下教群兒謠諺。《晉書·天文志》曰:“凡五星盈縮失位,其精降于地為人,熒惑降為兒童,歌謠嬉戲。”沈約《宋書·五行二》曰:“孫休永安二年,將守質子群聚嬉戲,有異小子忽來,言曰:三公鋤,司馬如。又曰:我非人,熒惑星也。言畢上升,仰視若曳一匹練,有頃沒。” 精魅是一種獨立于鬼神之外威脅世俗生活的超自然物。 之后,又有了“精魅”之說。所謂“精魅”,本義是“惡鬼精怪”。“精”,《說文》:“魅,老物精也,從彡,鬼聲也。或從未,作魅。”東晉干寶《搜神記》載孔子曰:“吾聞物老則群精依之,因衰而至此。其來也,豈以吾遇厄絕糧,從者病乎?夫六畜之物,及龜蛇魚鱉草木,久者神皆憑依,能為妖怪,故謂之五酉。五酉,五行之方皆有其物。酉者,老也,故物老皆為怪矣。殺之則已,夫何患焉?”葛洪《抱樸子內篇·地真》提到,服食金丹后雖百邪不侵,但仍可能會遭到外來之禍的侵犯:“或為鬼所冒犯,或為大山神之所輕凌,或為精魅所侵犯。”照上論述,精魅是一種獨立于鬼神之外威脅世俗生活的超自然物。 道教辟邪治魅的方法 針對各種傷害百姓的妖精,道教自有許多辟邪治魅的方法。道經《正一法文經章官品》曰:破逆君主收男女病精,實地君主收地上獸精,九天司馬主收木石精魅。九諫君主收龍蛇精,北玄君主收老虎精,賜功君主收老鼠精,中徹君收萬物精,明郎君主收妖精,廣老君主收蜂蚜精。 古代道士職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驅邪降妖”“誅精滅怪”,以安定民眾。 ? 眾所周知,古代道士職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驅邪降妖”“誅精滅怪”,以安定民眾。宗教的作用之一,在于為人們提供一種有秩序的宇宙模式,它通過解釋未知事物來減少個人的恐懼與憂慮,這些解釋通常假設世界上存在著各種超自然存在物和超自然力量,人們可以求助于這些法術,控制這些未知而令人生畏的東西,這就為對付危機提供了一種方法。 馬林諾夫斯基《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說,巫術與宗教是緊密相連的,但是“巫術行為背后的的意見與目的,永遠都清楚、直接、一定;宗教禮節則無希望達到事后目的”。巫術與宗教乃是一種特殊的行為狀態,一種以理性、情感、意志等為基礎的實用態度,既是行為狀態,又是信仰系統。弗洛伊德認為:巫術在本質上是一種以對待人的方式來影響行為的做法,使它們息怒,改善關系、和解、剝奪權利,使它們服從命令,即利用有在活人身上證明為有效的一切手段。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的妖怪精魅圖鑒,當為《白澤圖》。干寶《搜神記》卷十二:“吳諸葛恪為丹陽太守,嘗出獵,兩山之間,有物如小兒,伸手欲引人。恪令伸之,乃引去故地。去故地即死。既而參佐問其故,以為神明。恪曰:此事在《白澤圖》內,曰:兩山之間,其精如小兒,見人則伸手欲引人,名曰徯囊。引去故地則死。無謂神明而異之,諸君偶未見耳。” “白澤”之名,源于我國遠古神話。《山海經》曰:東望山有獸,名曰白澤,能言語,王者有德,明照幽遠則至。六朝梁孫柔之《瑞應圖》曰:“黃帝巡于東海,白澤出,能言語,達知萬物之精,以戒于民,為除災害,賢君德及,幽遐則出。”《軒轅本紀》︰“帝巡狩,東至海,登桓山,于海濱得白澤神獸,能言,達于萬物之情,因問天下神鬼之事,自古精氣為物、游魂為變者,凡萬一千五百二十種,白澤言之,帝令以圖寫之,以示天下,帝乃作祝邪之文以祝之。”白澤知道天下所有鬼怪的名字、形貌和驅除的方術,所以從很早開始,就被當做驅妖除魅的神來供奉。 到了中古時期,對白澤的尊崇更是隆重。當時《白澤圖》一書非常流行,到了幾乎家手一冊的程度。書中記有各種神怪的名字、相貌和驅除的方法,并配有神怪的圖畫,人們一旦遇到怪物,就會按圖索驥加以查找。人們將畫有白澤的圖畫掛在墻上,或是貼在大門上用來辟邪驅鬼。當時還有做“白澤枕”的習俗,即做成白澤形象的枕頭用于寢臥,其用意也是為了辟邪除魅。 以上文獻將白澤神獸的作用表露無遺。第一,白澤神獸的神通廣大,它能和神人說話,并且聰明睿智,能知道從古到今天下一切鬼神之事。第二,它是一種祥瑞的神獸,能辟除民向一切邪氣,把把鬼神之間不利于人民的事情預先說出來,“以戒于民,為時除害”。第三,它遵照黃帝的囑托,把自已知道的精怪之事,一萬多種全畫成圖,加上注解,這就是《白澤精怪圖》的來歷。白澤神獸傳下的圖,早已失而不傳。 白澤是個知道各種鬼怪名字、形貌及驅除方法的神,所以黃帝要向他詢問鬼怪的事情。現存《白澤圖》疑為隋代所編。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云:“《南史·梁簡文帝紀》有《新增白澤圖》五卷,隋唐志并有《白澤圖》一卷,今佚。從諸書所引輯得四十余節,合錄為帙,圖則佚矣。書于諸物之精,能詳其名,狀似涉元怪,然又夏禹鑄九鼎,便民知神奸,不逢不若,如無所本,豈能鑿空言之?則圣人實能知鬼神之情狀也。” 有關“妖怪”的解釋和定義 第一位將“妖怪”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稱其為“妖怪學”的,是日本人井上圓了,該學者著作《妖怪學講義》一書,于1893、1894年出版,全書共八卷。時為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先生,曾經將此書定名為《妖怪學》,并精簡梳理,出版發行。1992年3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將其書重新影印出版。在《妖怪學》一書出版說明中指的“妖怪”一詞,即為由于文化的限制,人們難以科學解釋的事物與現象。書中蔡元培翻譯井上圓了的意思,“妖怪者何耶,其義未定,或曰幽靈、或曰神憑、或曰鬼魅、或曰狐惑,或若陰火、若神光、若奇草、若異木,是皆妖怪之現象,而非奇解釋也。其解釋,則或云不思議,或云異常及變態。” 另一位日本女學者中野美代子,寫有《中國的妖怪》一書,書中將“妖怪”定義為“不同于或是超越了動物、植物等的現實形態和生存形態,出現于人類觀念中的東西”。《現代漢語詞典》中,“妖怪”一詞的解釋為“神話、傳說、童話中所說形狀奇怪可怕、有妖術、常常害人的精靈”。 美國作家戴夫·埃利奧特、G·J·亨德森和R·艾倫·萊德寫有《世界怪物圖鑒》,書中將“怪物”分為變種的蜥蜴、魚類和恐龍;變種的人類、動物和昆蟲;變種的植物;怪物人;人造怪物;超自然怪物;異域怪物七類。美國斯圖爾特教授指出:“一般說來,精是低級的動物、植物和礦物所具有的形態,只能變形為人類肉體組織的某些部分。妖則幾乎總是動物所具有的變形能力。小鬼則是一種無形發育著的人,但也常被看作是一些小孩,一些矮小的小精靈。”“妖對人的危害更是聲名狼籍,比起精來更有過之。妖擁有更加狡猾的力量,更具報復心,并能在更大的規模上制造災難。” 從古代中國,到日本,再到西方國家,引用了這么多有關“妖怪”的解釋和定義,似乎還沒有對“妖怪”一詞做出準確的敘述。綜合各種說法的共同點,加以歸納和總結,能夠稱的上“妖怪”者,應該具備如下三個方面特點: 1.“妖怪”是有生命氣息的,這種生命氣息在東方稱為“氣”(精氣),而在西方稱為“精靈”。 2.“妖怪”的形態或行為運動,從人類的感覺來講,是超越其思維認知的,換句話說,“妖怪”的出現能夠使人感覺到不可思議,超越常理。 3.“妖怪”出現在人類可以接觸到的范圍內,而不像神靈一般,出現于天界地獄等人類無法證實存在的虛幻場所。 科學昌明的現代社會,人們不再相信這類奇談怪論。然而人類特有的好奇感與心靈深處的焦慮感,卻對那個永遠存在的未知世界,抱著看一看瞧一瞧的態度,并希望參與、體驗與感受,當當法師,驅趕妖怪,剿滅精魅,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這亦是火爆流行的動漫、游戲的主題。 文/李遠國 李黎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