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現在90%的老師是不敢打學生的,稍有差池,家長就會找到學校、教育局,老師輕則顏面無存,重則丟掉飯碗。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老師和家長的關系變得如此如履薄冰。 然而不管是父母,還是老師,初衷都是為了孩子,這兩者不是棋逢對手,而是孩子的成長的路上相互配合的朋友。 父母想要和老師相互支持,下面的幾種行為,一定要注意避開。 1 推卸責任,事事依靠老師 在有些家長眼里,從孩子上幼兒園的第一天開始,教育孩子就變成了老師和學校的事情。 我認識的一位初中老師曾對我說,每學期開學,總會有幾個家長說:“老師,把孩子交給你,我就放心了,您放手管,打他罵他都沒事!” 這句話看似客套,但是其實也有推卸責任的意思,類似的還有: “老師,我孩子太皮了,您可要幫我好好管!” “老師,您一句話頂我們十句,一定要說說他!” “我特別忙,我哪有時間管他??!” 其實,老師就是再負責任、再懂教育,有些事老師也無能為力。 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修養、獨立生活的能力、幸福感和安全感、愛與被愛的能力.....這些都是學校教育給不了的。 如果非要比較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家長對孩子的影響,遠遠大過老師、學校、社會。 影響孩子成長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2 不分黑白,盲目指責老師的不是 比起教學問題,現在很多老師更加擔心是家長問題。 有些父母,最見不得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很容易沖動憤怒,不管三七二十一,去學校指責老師的不是。 有位家長曾經責怪老師不喂飯給孩子,跑到學校質問老師:“你連飯都不會喂,做什么幼師?” 這位老師很委屈:班里孩子那么多,老師怎么可能喂得過來,那么多的孩子為啥就他不會吃,真的是我的問題嗎? 父母緊張孩子的心情,都可以理解,但是往往忽視了說話的方式方法。 孩子出現問題了,立刻把責任推到教師身上,不分清事情原由,也不反思自己做的怎么樣,這對老師不公平,對孩子也不負責。 一個班上幾十個孩子,老師細心地照顧到每一個人,需要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父母真的要盡量表現出理解和寬容。 3 缺少積極性,不愿配合老師 生活中,有的家長十分緊張孩子在學校的一舉一動,但也有的父母,完全撒手不管。 他們不會主動找老師溝通、又以工作忙缺席家長會,甚至特別反感老師把自己請到學校,認為老師在小題大做。 |
|
來自: 守望幸福ngtlpi > 《孩子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