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小暑節氣灸時間表:7月7日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1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暑'表示炎熱的意思,意指天氣炎熱的開始,但是還沒到最熱。“署”陽氣旺盛,冬病夏治正式進入最好的時間,一定要把握機會! 【小暑——艾灸補脾】
夏天經常會有人說自己睡眠質量不好,老是無精打采,渾身發沉,想睡覺,去醫院檢查又查不出具體的疾病,實際上,這種情況常常是夏天濕氣重,體內痰濕過多所致。 民間有說法是“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因為小暑時,露天里的木料,椅凳,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坐久了,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疾病。 《丹溪心法·中濕》說,“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嗜臥”,說的就是人的脾胃如果被濕困住了,就會出現渾身發沉、倦怠無力、愛睡覺的癥狀。 除了我們上面提到的這些癥狀,痰濕體質者還容易發胖,中醫說“肥人多痰濕”,就是指相對肥胖的人,一般都屬于痰濕體質。痰濕肥胖也很好辨認,他們一般痰多,大腹便便、脂肪松軟、腹脹胸悶、易累易熱。 女性痰濕會面色淡黃而暗,眼胞微浮,舌體胖大,舌苔白膩或口甜,大便正常或不實,小便不多或微渾等。 【太白】——脾經原穴,對脾系統的保健非常關鍵,按揉、艾灸太白可以補脾對脾虛引起的食欲不振、渾身乏力、犯困、水腫、腹脹、腹瀉等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若能在脾經主時(上午9至11點)艾灸,效果更好。 【足三里】——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濁,二者為氣機升降之樞機,故養脾之升要同時養胃之降,需配合艾灸足三里。 脾應于季夏,小暑大暑時節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濕。 脾經上的太白穴、三陰交和陰陵泉,也是瘦身大穴。女生們閑著沒事兒的時候可以按摩、艾灸這幾個穴位,記得要從下到上依次按摩,促進下肢氣血回流,效果更佳。脾氣健運則唇色紅潤澤麗,若脾失健運,則氣血不足,致使唇色淡白無華。 此外,若有時間,在小暑時節艾灸關元、中脘、氣海、命門四個養生大穴,能起到調理氣血,寬胸里氣。 隨著氣溫升高,小暑進入伏旱期,這段時間做好三件事,比“靈丹妙藥”更管用——防暑、養心、化痰祛濕! 民間說過,“小暑過,每日熱三分”,“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第一件事就是要防暑! 因為“暑”在中醫里面是六邪之一,暑邪與濕邪一樣,會傷人肌體發膚,侵犯臟器。不過暑為陽邪,其性炎熱,傷人多表現為一系列陽熱癥狀,如高熱、心煩、面赤、脈洪大等,中暑暑邪入侵最常見的結果,所以我們當然要防范它。 那么如何防暑呢?也不會太難,因為暑邪之氣與濕邪不同,濕邪無孔不入,無處不在,暑邪一般只在夏天,烈日高溫下,防范起來較為容易,重在抓住3個要點——避暑,防暑,降暑! 所謂避暑,往大了說,是避開高溫地區,去一些避暑圣地,往小了說,避開陽光直曬,避開高溫時間,不要大熱天的還頂著太陽跑來跑去。總之是惹不起但躲得起! 防暑,主要是通過一些工具擋住暑氣,比如打傘,穿防曬衣,涂防曬霜,以物理手段抵御酷暑,還有就是“心靜”,不輕易發怒,傍晚可以在河邊、公園進行低強度運動,如太極拳、散步等,避免大汗淋漓。 消暑,最直接的手段是降溫,比如游泳,既鍛煉身體,也可以消暑,或者食用消暑水果,吃一些消暑的中藥,如藿香,人丹這些。 第二件事就是小暑養心,還可調月經 每年夏天來臨,中風、冠心病患者的住院率都會明顯增加,35℃以上的天氣,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也會明顯上升,包括心肌炎后遺癥,小暑節氣后,氣溫升高,濕度加大,天氣悶熱,易出現心律變緩、胸悶氣短等癥狀。可見高溫對心腦血管病的威脅。 此外,經期不太正常的女性,如月經崩漏、痛經、閉經,經量過少,淋漓不盡這些,通過小暑養心,或能起到不小的緩解作用。因為婦女以肝為先天,肝為本,肝藏血,而心生血,經期又是血液流動的過程,毫無疑問受到肝臟及心臟的影響。 一般正常的婦女經血為暗紅色,開始較淺,中間逐漸加深,最后又呈淡紅,不凝結,無血塊,不清不稠,沒有特殊氣味,經量適中,能按月來潮,這是健康的象征。 反過來,假如你發現自己的經期不正常,經量大或者少,或者不規律,有血塊,那么多半與心有關,不光是心臟,還有我們的心氣不暢,心神不安,精神不穩,心志失衡,思慮惱怒,心事重重等,均可造成女性月經不正常。 而夏季的高溫又是很容易干擾心臟的,所以小暑這天,包括之后,養心對健康極為有用,通過養心,排出抑郁情緒,遏制憤怒、打消焦慮,緩解驚恐。使心血輸布正常,頤養肝臟,是月經病最好的調理方法之一。 小暑開始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人容易導致陽氣外散時,內里虛弱,不適合進行泄耗的活動,也更容易出現與心臟相關的疾病,相對于其它季節更需滋養心臟。 并且小暑后開始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暑氣逐漸旺盛,陽氣開始充盈到外界和人體的各個部位,所以也是冬病夏治的真正開始時間,一定要抓住這段時間多艾灸! 女人夏季養心, 調理月經、防冬天心臟病 日常艾灸穴位: 1、心俞、厥陰俞 2、膏肓 3、膻中 4、中脘 5、神門 6、內關 艾灸方法:推薦懸灸,或者艾條艾灸盒灸,背部不方便,最好可以用艾灸儀懸灸。 艾灸時間:肢體每穴15-20分鐘,軀干每穴30-40分鐘,一周內休息一兩日。 養心動作:抬手練習 我們在抬手時,就自然為六條經脈(心經、肺經、心包經、大腸經、小腸經、三焦經)灌滿了氣血,同時也迫負氣血貫通于此六經之中;這樣,氣血不至于郁積于內臟,而達到排毒的目的。 方法 :兩手臂伸直,向身體的兩側平舉(不是向前平舉,也不是向頭頂上方垂直而舉,手心方向任意,站著坐著均可)。 第三件事小暑濕熱重——必須祛痰濕! “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霉雨紛紛的黃梅已經過去,但小暑的到來,雨勢之大,比起黃梅時節雨紛紛的景象有過之而無不及。有一句話形容的特別好,叫:“大暑小暑,灌死老鼠”,十分形象的說明了小暑之后的水濕狀況。 每年小暑一到,南方便是盛夏,北方也頗感炎熱,雖然還沒到最熱,濕氣卻已經差不多是一年中最重。小暑前后,華南西部進入暴雨最多季節,常年7、8兩月的暴雨日數可占全年75%以上,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發,漲大水。 而且小暑的濕氣,易與暑邪結合,暑熱挾濕,困阻三焦,包括下面這些威脅: 1、天氣炎熱高溫酷暑,除了熱還有“濕”:這時外界濕度大,人體易受濕邪侵襲,出現渾身無力、脾胃不和、頭身困重等癥狀,中醫將這稱為“夏日傷寒”或“濕熱病”,由此可能引起水腫。之所以強調夏季養生的飲食里要多吃祛濕、健脾胃的食物,正是因為濕氣阻遏了人體內部的氣機,影響體內氣的運行。 2、小暑到了容易水腫,尤其是女性朋友:水腫又稱浮腫,通常多表現為手、足部有輕度凹陷,同時伴有乏力、厭食等癥狀,等夏天一過,水腫有時候會自動消退。其實,這都是輕微的功能性水腫,是身體對內外環境無法適應。但有些水腫卻是因暑天濕邪困脾引起的,另外,氣悶、困倦、瞌睡等不適也與它有關。 3、脾喜燥惡濕,故而祛濕要先健脾:脾主運化,脾統血、統氣、統水液,如果脾運化水液功能健旺的話,能防止水液在體內發生滯留,也能防止痰濕等病理產物的生成。但是它秉性喜燥惡濕,一旦受到濕邪入侵,就易導致痰濕的形成,即“脾虛生濕”。 【起居養生——少動多靜】 從中醫理論方面講,小暑時人體陽氣旺盛,陽氣具有護衛體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只有保護好自身的陽氣,人體才得以健康無恙。小暑時氣候炎熱,人體能量消耗較大,此時宜遵循“少動多靜”的養生原則,以免陽氣外泄太過。 每天作息應有規律,除了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外,也要注意勞逸結合,運動時一定要掌握好強度,避免強度過大。 飲食養生——三花三葉三豆三果 三花——金銀花、菊花、百合花,沖泡成茶,消暑佳品; 三葉——荷葉、淡竹葉、薄荷葉,適合沖泡、入湯; 三豆——綠豆、赤小豆、黑豆,吃一碗三豆粥,能清熱降火; 三果——西瓜、苦瓜、冬瓜,清熱消暑、涼血解毒、滋肝明目。 (全文結束 感謝您的閱讀) |
|
來自: 培訓班背包 > 《針灸 刮痧 撥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