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為什么白天那么明亮,一到晚上到處漆黑的一片嗎?那是因為有光的存在,不知道大家對光可有所了解,為什么有的人說光既是粒子又是波,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相信許多朋友們都不太了解,下面就由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 光是粒子還是波?這是一個古老的問題。17世紀牛頓認為光是一種粒子,而惠更斯認為光是一種波。由于牛頓的聲望,在近200年中粒子說占據了上風。19世紀初,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用一個簡單實驗,證明了光的波動性。他用點光源發出的光,穿過紙上的兩道緊挨著的平行狹縫后,投射到屏幕上,在屏幕上形成了一系列明暗交替的干涉條紋。只有波動才能產生干涉條紋,所以光波與我們常見的水波一樣,是一種振動。一束光通過狹縫后,分裂成了兩束光,它們同時通過兩條縫,到達屏幕的不同位置時,如果兩列光的振動方向相同,相加后強度就增大,更加明亮;反之,強度就互相抵消,顯得暗淡。這樣,在屏幕上便有了明暗相間的條紋。19世紀60年代麥克斯韋證明了光是一種電磁波。但是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的解釋令人信服地表明,光能夠從某些金屬中打出電子,而且是一個光子打出一個電子,從而說明了光也具有粒子性。那么,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呢?物理學家認為它既是波,又是粒子,這叫作光的“波粒二象性”。 用電子進行楊氏雙縫實驗表明了電子也能在屏幕上出現干涉條紋!由此物理學家們得出結論:有時候,電子的行為也像波,一個電子同時通過了兩條狹縫,然后,自己和自己發生了干涉!因此,電子和光,都既是粒子又是波,兼有粒子和波動的雙重特性,這就是量子力學告訴我們的:微觀粒子,包括電子和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在楊氏雙縫實驗中,發生干涉表明一個光子或電子會同時穿過兩條縫!它到底是走的哪條縫呢?測量一下不就知道了嗎。不錯,物理學家們也是這樣想的。于是,他們便在兩個狹縫口放上了粒子探測器,以判定電子到底走的哪條縫。然而這時,奇怪的事又發生了:只要放上探測器,干涉條紋就消失了。也就是說,觀測會影響粒子的量子行為!如果沒有人去看它,一個電子就同時走兩條縫,只要我們看它,電子就隱藏起它的秘密,只走一條縫! 量子力學中的另一個奇怪現象是“不確定性原理”。根據這個原理,如果我們能準確測量電子的位置,就不可能同時準確測量它的動量,反之亦然。也就是說,微觀粒子的行為是不確定的、隨機的,就像我們玩游戲時丟硬幣(或擲骰子)一樣,只能知道硬幣掉到桌上時,有一半的概率是正面,一半的概率是反面。電子的行為也是這樣。難道大自然這個上帝也擲骰子嗎?愛因斯坦不能接受這個觀點。因此,在解釋量子力學的問題上,他和量子力學的另一位奠基人尼爾斯·玻爾之間發生了一場著名的世紀之爭。這場爭論延續了幾十年之久,即使是今天,物理學家們對量子論包括雙縫實驗的解釋仍然不能統一起來,爭論仍然在繼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