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城市是個難以讓人心平氣和的地方。 跟你同齡的一群人,似乎正在用難以想象的速度掙錢。朋友圈刷屏的文章里頻頻出現《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80后創業者身家億萬》、《月薪X萬速成寶典》......仿佛在大城市生活,即便月薪兩萬也才僅僅是標配而已。 我身邊不少年輕人,經常為自己不夠理想的生活而焦慮:“日子過得辛苦,賺錢不夠多,我的未來會好嗎?” 最近,一個朋友,在上海已經呆了不少年頭,終于決定回老家。 打定主意的他辭了職、回到老家——一個不算發達的小城市,準備全心應對嶄新的開始。 僅僅一個月后,他開始抱怨: “你知道嗎?晚上八點之后一片暗,更別提有什么夜生活了!” “天氣這么熱辦公室連空調都沒有受不了了!” “太不公平了,想去考事業單位結果碰到的都是關系戶!” “去買東西,居然不能移動支付,我身上又沒現金!” “......” 后來逐漸習慣以一句總結結束:“總是想逃離北上廣,可是真的回到老家,還是覺得大城市好啊?!?/strong> 這是大部分逃離北上廣的人們的真實狀態嗎?是真的享受著回歸還是無所適從? 當我們再回看曾經在網絡引起軒然大波的“逃離北上廣”的活動,那些成功拿到機票逃離北上廣的人,大部分都會想念大城市提供的機遇和便利吧。 (二) 漂泊在一線城市里的人們,站在早晚高峰的公交車和地鐵站,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城市擁擠得仿佛一罐沙丁魚罐頭,和路邊的摩天大樓比起來我們顯得渺小至極,車廂里的人摩肩接踵,行色匆匆,僅僅留給你一塊立足之地而已。 每天在寫字樓里忙碌著,工作著的人們,晚上拖著一身的疲憊回到自己的家,甚至不能稱之為家——十幾平米的小房間,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玩手機,一個人睡覺,對房價飆升的新聞早已經麻木,緊張不安的,就是擔心明早起來收到房東又變著法漲房租的通知。 種種壓力、迷茫和不安交織在一起,不經意間把當初來到這里的雄心壯志一點點磨平,到頭來,“要不要回家”成為心里時常浮現的糾結。看看還在大城市奮斗的同伴:在惆悵看不清未來的方向;問問已經回老家的同學:在懊悔當初不該輕易返鄉。 兩條路,該如何抉擇? (三) 北上廣最不缺的就是人,各種各樣的人。大批的人才從各地涌入,然后再大批的退出,當然還有不少的人“二進宮”。但是很多人可能沒有認真想過:北上廣一定要逃離么?換句話說:逃離北上廣,就有更好的出處嗎? 現代社會機會很多,選擇也很豐富,再加上交通便利和信息發達,北上廣似乎并不是必須的選擇。但反過來講,既然選擇了北上廣,就意味著必須要堅持與拼搏,選擇了就努力不懈,這是信念的問題。 而大部分“逃離”北上廣的人,也許從一開始,可能就沒有“扎根”下來的決心。“在大城市見見市面”“趁年輕折騰幾年”“反正早晚都是要回去的”……我想這是最終選擇“逃離”北上廣的人最普遍的想法。 (四) 但是回老家并不意味著前途就一定明朗了。 等級界限森然,身份壁壘如山,錢能使鬼推磨,勢可讓人成仙,無依無靠逃離了北上廣的年輕人注定贏不了這個“拼爹”的游戲。 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壟斷著相關產業文化、金融與高層管理的各類資源。其它城市并沒有那么多對接高學歷人才的崗位和機會,縱有一身本事的你可能也沒有機會施展。 此外,大城市的快節奏是當初年輕人逃離的原因之一,但小城市貌似安逸,卻也同時也代表著沒有活力,不夠生機。 重要的是,就連最讓人關注的住房問題上,三線城市房價漲幅也已經紛紛超過北上廣,成為領漲全國房價的“主力軍”。也許你回到家鄉,卻發現家門口的房子也不是輕松就能購置的,敢不敢信? 資源分配的失衡,官僚、人情與僵化的體制,在中國各種資源分布都極不平衡的現實下,似乎也可以預料到逃離北上廣之后的結果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五) 于是,很多人心中有萌發逃回北上廣的念頭:與其在二三線城市渾渾噩噩廝混一生,倒不如逃回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自食其力創造和實現自我。 返回北上廣是比逃離更艱難的決定,它或許是年輕人走向成熟的標志,亦或是繼續幼稚的道路。 當然,應當尊重每個人的選擇。人人都有權去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如果已經考慮好離開大城市后的生活,也想好了退路和如何進行人生的下一步計劃,那逃離北上廣自然是不錯的選擇;如果無法接受離開大城市后所失去的那些,那就不要輕易逃離,因為那樣做也只是逃避現實。 這里什么都能滿足你,這里什么都不屬于你。那我們還有必要那么奮斗拼搏嗎? 當然有。因為這不是最好的時代,也不是最壞的時代,但卻是屬于我們的時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