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醫世家導讀:我們學《傷寒論》不能死記硬背里面的藥方和病癥,而是去理解張仲景的辯證思維,以及他對癥組方的思維邏輯,只有領悟到他的思維邏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張仲景一樣的中醫。 原文: 59 大下之后,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便利,必自愈。 注解: 用了大下之法,又去發汗,于是出現了小便不利,這是人體津液虛少的小便不利。這時候不要強行去利小便。要等小便自己利了,那就是津液回來了,病就會自己好。 原文: 60 下之后,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注解: 用了下法,又去發汗,必然振振怕冷,脈微脈細。這是因為傷了津液,里外都虛了,陷入陰證了。 以上幾條都是在講人體亡了津液之后的反應。我們會發現,《傷寒論》一直在重復講一個津液原則。為什么津液這么重要?因為津液的盛衰就是陰陽的盛衰。陰陽是個虛無的概念,顯之于人體就是津液。陰陽無形,而津液有形,辨明了津液也就辨明了陰陽。這就是仲景之學的特色,不以玄說玄,虛無的概念總能落到實處。 原文: 61 下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征,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 干姜附子湯方 干姜 一兩 附子 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注解: 先下后汗,亡了津液,陷入陰證,這時出現一種新情況:白天煩躁不能眠臥,晚上安靜。前面講柴胡湯的時候說過,若中軸脾胃虛了,津液氣化之力弱了,人的大循環受到限制,就會產生上下不交通的現象,于是上熱下寒,也就是上下的陰陽不順接。這里講的是津液更虛,里外陰陽嚴重不順接的情況。里外陰陽不能互相交通制約,白天行陽氣就過于煩躁,晚上行陰氣就過于安靜。 那為什么不用柴胡類方劑來治療呢?看下面: “不嘔”,說明無半表半里證; “不渴”,說明也不是熱證; “無表證”,說明就是里證了; “脈沉微”,說明是里陰證; “身無大熱”,說明熱只是表象。 通過層層排除,最后鎖定為里陰證。而柴胡類方劑是治半表半里證的,所以不能用。 這是比較難的辨證,必須了解整個六經病的特點,通過綜合分析比對,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提醒初學者,在把整個六經學完之前不要給人看病,因為臨證錯綜復雜,不能全面分析的話就容易出錯。 這個方子很簡單,就兩味藥,生附子和干姜。若再加一味炙甘草就是四逆湯了。為什么不用炙甘草呢?因為甘以緩之,甜的東西有緩和之性,這里要取生附子的通行之力來打通里外陰陽,所以不用炙甘草。 原文: 62 發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桂枝 三兩(去皮) 芍藥 四兩 甘草 二兩(炙) 人參 三兩 大棗 十二枚(擘) 生姜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生姜,人參。 注解: “發汗后,身疼痛”,桂枝湯證。脈沉遲,津液偏虛,還沒有虛到陰證的程度,沒必要加炮附子,于是將芍藥和生姜各增了一兩,再加人參,名為新加湯。 原文: 63 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 四兩(去節) 杏仁 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 二兩(炙) 石膏 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黃耳杯。 注解: 一般來講,發汗后如果外感病沒好,是要用桂枝湯的。也有不可用的情況,熱證就是其中一種。怎么知道是熱證呢?比如有怕熱,大煩,大渴索飲,表里俱熱。 這個方子也治熱證,卻沒有上述這些明顯的癥狀,那怎么知道是熱證的呢?因為有“汗出而喘”。一般外感病,氣血往上走,表氣又不通,肺就會喘;如今汗出了,表氣通了,肺還在喘,說明是肺里有熱,要通過喘來排除熱量。只有“汗出而喘”,沒有其它熱證的反應,說明熱證較輕微。 這個方子就是麻黃湯換了一味藥,將桂枝換成了石膏。所治便從偏寒的外證變成了偏熱的外證。這個方子在肺熱發高燒的時候使用機會很多,尤其是小兒肺炎,因為小孩陽氣旺,又容易積食,一般熱性肺炎較多。據說非典的后期,中醫出來力挽狂瀾,治愈了很多,這個方子就是主方。 如果中醫愛好者學習《傷寒論》,建議參考胡希恕,劉希彥版本《傷寒論》,必會受益匪淺! 人人都可以成中醫,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