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楊庭顯蔬園防盜
《慈湖遺書 · 紀(jì)先訓(xùn)》云:公一日閑步到蔬園,顧謂園仆: “ 吾蔬間為盜者竊取,汝有何計(jì)防閑? ” 園仆姓余者曰: “ 須拚少分與盜者,乃可。 ” 先公因欣然顧簡曰: “ 余即吾師也,吾意釋然。 ” (黃宗羲《宋元學(xué)案》) 2 、楊簡愛民 金人大饑,來歸者日以數(shù)千、萬計(jì)。邊吏臨淮水射之。楊簡戚然曰: “ 得土地易,得人心難。薄海內(nèi)外,皆吾赤子,中土故民,出涂炭,投慈父母,顧靳斗升粟而迎殺之,蘄(祈)脫死乃速得死,豈相上帝綏四方之道哉? ” 即日上奏,哀痛言之,不報(bào)。(《宋史 · 楊簡傳》) 3 、縣令 “ 王佛 ” 嘉熙庚子( 1240 年),浙東大饑,死殍成丘。 都市極品風(fēng)水師王致遠(yuǎn)延請(qǐng)邑賢士大夫,分僧寺置局為粥,以食饑夫。始日食千人,既而鄰氓坌集,日食至八千人,己俸不足,復(fù)詣臺(tái)借助,劵臣室以續(xù)之,逮麥?zhǔn)焓剂T。尋置居養(yǎng)院,給薪炭以處老弱之無歸者;置慈幼院,乳哺嬰孩之委棄者。病與醫(yī)藥,死為殮埋。民感其德,稱為 “ 王佛 ” ,繪像祠之。(光緒慈溪縣志卷二十三 · 名宦 · 六) 4 、幽遠(yuǎn)義士 陳紹,字成甫。于邑之東建樓曰 “ 望煙 ” 。雨雪時(shí)晨夕登之,邑中無炊煙者即分餉焉。晚號(hào) “ 幽遠(yuǎn) ” ,人稱 “ 幽遠(yuǎn)義士 ” 。(光緒慈溪縣志卷二十五 · 列傳二 · 元 · 三十三) 5 、葛魁捐地皮 元時(shí),葛魁以學(xué)行充慈湖書院山長,世居邑學(xué)之南。元貞四年( 1298 年),有術(shù)者云: “ 學(xué)宮門外,必南向,直達(dá)有甬道,方局壯氣通,科名大振。 ” 魁毅然曰: “ 吾何惜片壤,不以全一邑之勝? ” 遂割其地之半,廣五十尺,袤三百五十尺,歸之學(xué)宮,恢廓其制。當(dāng)事嘉魁之義,每年春秋廟祭,給胙獎(jiǎng)勵(lì)。(光緒慈溪縣志卷二十五 · 列傳二 · 元 · 三十四) 6 、桂惟賢行醫(yī) 桂惟賢,字華堂。嘗謂人曰: “ 儒者之用心,必欲有以濟(jì)人。不能為良相,必為良醫(yī)。 ” 遂究心軒轅之術(shù),治人疾病,即見功效。(光緒慈溪縣志卷二十六 · 列傳三 · 明一 · 一) 7 、馮景茂建休休亭 馮景茂,字光達(dá)。嘗下督農(nóng),中途遇驟雨。有一婦哀求附傘,馮曰: “ 吾雖不忍汝沾濕,然嫌疑當(dāng)遠(yuǎn)。 ” 委傘與之,而自跳入民舍。后乃于其地割田一方立石亭,使行旅雨暍有所休蔭,題曰 “ 休休亭 ” 。(光緒慈溪縣志卷二十六 · 列傳三 · 明一 · 二十一) 8 、孫義婦為民請(qǐng)命 孫義婦,慈溪人。歸定海黃誼昭,生子湑。未幾夫卒,孫育之成立,求兄女為配。甫三年,生二子,湑亦卒。時(shí)田賦皆令民自輸,孫姑婦相率攜幼子輸賦南京,訴尚書蹇義,言: “ 縣苦潮患,十年九荒,乞筑海塘障之。 ” 義見其孤苦,詰曰: “ 何為不嫁? ” 對(duì)曰: “ 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 ” 義嗟嘆久之,次日即為奏請(qǐng),遣官偕有司相度成之,起自龍山,迄于觀海,永免潮患。慈溪人廟祀之塘上。(《明史 · 列女傳》) 9 、錢標(biāo)還借券 錢標(biāo),字宗望。東溪金井巷李某,令其幼子持十?dāng)?shù)金償標(biāo),誤沈之,奔訴于標(biāo),恐其父之棰斃之也。標(biāo)還其券,絕不語人。逾年,李治井得償金,悉顛末,攜子泣謝,以為非翁則我方乏甚,勢(shì)不得全其子,子實(shí)翁所活也。(光緒慈溪縣志卷二十八 · 列傳五 · 明三 · 二十一) 10 、袁汝舟不昧財(cái) 袁煒父汝舟,以學(xué)行聞,人稱端居先生。嘗舟行遇盜,有歙商囊五百金誤投其懷。既篙人擊盜去,商索金勿得,以為倉皇中沈于河矣,大慟。(汝舟)遽還之。商愿與分,拒不受。商以額抵地,祝昌后而去。(光緒慈溪縣志卷二十八 · 列傳五 · 明三 · 二十二) 11 、馮叔吉惜福行善 馮叔吉,字汝迪。伯子若呂舉應(yīng)天鄉(xiāng)試,叔吉年始艾,曰: “ 吾二十登朝,五十歸里,天佚我多矣。 ” 顏其堂曰 “ 留余 ” 。孜孜為德于鄉(xiāng)。歲饑,發(fā)廩施粥,道無殣焉。仲子若舒舉進(jìn)士,報(bào)至,焚責(zé)券免田租什之二。置漏澤園于西郊。(光緒慈溪縣志卷二十八 · 列傳五 · 明三 · 三十五) 12 、姜槐棄偽金 有婦人治葛,鬻得偽金,以市他物,因受辱,行哭求死。槐紿之曰: “ 非偽也。 ” 即易之去。人謂: “ 焉用此? ” 槐曰: “ 豈合留之,更累后人! ” 遂投之眢井中。(光緒慈溪縣志卷二十八 · 列傳五 · 明三 · 四十二) 13 、盛梁賣田建城 嘉靖中倭難,縣當(dāng)其衛(wèi),城垣傾圯,無以御寇,被禍最烈。盛梁發(fā)憤,盡鬻世業(yè)良田三百余畝,修城堡,自是境內(nèi)始得安枕。(光緒慈溪縣志卷二十八 · 列傳五 · 明三 · 四十六) 14 、馮覺曉建庵 東懸?guī)X,通衢也,猛獸為民患。曉割地建萃緣庵,召僧人居守,獸為匿跡,行人亦藉以庇風(fēng)雨。邑人感之,公舉為鄉(xiāng)飲賓,年八十有九。(光緒慈溪縣志卷二十八 · 列傳五 · 明三 · 五十) 15 、胡天相行善 胡天相業(yè)治生,嘗之上虞,道拾遺金,留三日。遺金者哭而返,詢之,蓋陳姓為后母所逐,其父私與之百金,治生理者也。還之,其人拜謝而去。又鄰人夫婦貧而病疫,親戚咸走避。天相持藥餌療治,少差后與之飲食,至愈而止。(光緒慈溪縣志卷三十一 · 列傳八 · 國朝一 · 五) 16 、沈周行拒假藥 沈周行,少孤貧,設(shè)藥肆于湖州,會(huì)歲大疫,非犀黃不能療。一黃之貴,值數(shù)十金。周行偶誤置其偽者,急碎而投之火,曰: “ 人以此救命,以偽者與之,不效,是我殺若人也。 ” 母施,會(huì)鄰嫗,出紡絲,同織,得布若干丈,命周行鬻之,次旅舍,聞一婦哭甚哀,詢之主人,曰: “ 若夫逋負(fù)急,將鬻是以償,不忍離,故慟耳。 ” 周行曰: “ 吾布值二十余金,可售以代償,不足則以所衣外衣及幞被益之。 ” 徒手歸,及門不敢入。母窺見,呼而問之,具以告,母曰: “ 若然,吾甚喜。吾當(dāng)再為會(huì),令爾妻晨夕織,不旬日可再出賣,無苦也。 ” (光緒慈溪縣志卷三十二 · 列傳九 · 國朝二 · 五) 17 、陳同文聽訟 陳同文,字翰青,以副貢教習(xí)官學(xué),選知靖安縣。靖安南昌下邑,居萬山中,民俗褊急,好訟難治。同文始至,日坐堂皇為民辨曲直、息斗爭,必諭以孝友睦姻之誼。其言惻怛懇款,令民悔悟自責(zé),不施鞭撲。民驚喜相告曰: “ 此非官聽訟,乃塾師講書之說也。 ” 久之,遠(yuǎn)近偕來,曰: “ 吾父母又上堂講書矣,盍往聽乎 !” 聞?wù)呦虈@息,訟亦衰止,縣遂無事。(光緒慈溪縣志卷三十二 · 列傳九 · 國朝二 · 十二) 18 、慈水馮五橋 馮云濠,字五橋。幼穎悟,五歲喪父,哀痛若成人。長而才識(shí)過人。家素封,好行善事。凡邑之浚河、濟(jì)荒等事,不惜千金倡首,為一邑勸,并創(chuàng)造德潤、慈湖兩書院,浚北湖,筑兩堤。凡排難一言立決,人皆敬服。(光緒慈溪縣志卷三十三 · 列傳十 · 國朝三 · 十二) 19 、馮恭人行善不佞佛 馮恭人楊氏,馮德文配。德文客游粵西而卒,旅櫬歸,恭人水漿不入,口號(hào)慟欲絕,舅姑慰諭之,始強(qiáng)進(jìn)飲食。恭人事舅姑,曲盡孝養(yǎng)。子云湘,善治生,家以饒?jiān)#宋┣趦€,猶日夜紡績不倦。生平足跡不入庵觀,曰: “ 宗族親戚貧窶者甚多,吾當(dāng)周恤之。燒香佞佛,無益也。 ” 恭人既得以例請(qǐng)旌,會(huì)長孫汝霖入貲為郎中,加二級(jí),恭人遂以是得封為恭人。年八十,姻黨將共為壽,恭人不許。出金錢修邑中忠孝節(jié)義祠,并除道涂便行旅。(《溪上遺聞集錄卷十》) 20 、王福征拾金不昧 王福征為諸生時(shí),偶赴館過溪得遺金一袋,計(jì)十七封,因不至館,坐而候之。至晚,見一人惶遽而來。王問之曰: “ 汝有所失乎 ?” 曰: “ 我揭債作本,得銀一百七十兩。欲過江買米,脫襪渡溪,遺失于此。有拾得者,愿分半相酬。 ” 王問其銀數(shù)、物色,相符。曰: “ 幸我得之,舉以還汝。若欲其半,勿如不還矣 !” 其人叩謝而去。是年,即發(fā)鄉(xiāng)榜中萬歷壬辰進(jìn)士,由部屬歷官蘇州太守。致政而歸,享大壽。(《溪上遺聞集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