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是原發性局限或泛發的皮膚色素脫失性疾病,皮損一般呈乳白色,形態大小不一,界限清楚,患區毛發亦常變白。此病多見于面、頸、手背等暴露部位或外生殖器等皺褶處皮膚,可孤立存在或對稱分布,也可沿神經皮節分布或身體單側帶狀排列,極個別皮損可泛發全身,僅余留少許正常皮膚。 該病往往呈慢性,一般無自覺癥狀,暴露部位皮損經暴曬后有的可引起紅斑、灼痛甚至出現水皰。 白癜風雖然不會直接給患者生命帶來威脅,但本病給患者造成的精神壓力及身心創傷卻是極其巨大的。由于目前白癜風的病因未明,發病機制也未完全明確,故臨床上還缺少確實有效的治療方法,尤其對部分頑固性白癜風患者,常規口服和外用藥反應不佳。 白癜風在中醫稱之為白癜、白駁風,據報道近年以艾灸為主治療白癜風取得了很好的療效。中醫學認為白癜風病雖“形諸外”但“必有諸內”,凡氣血失和,精血不足,瘀血阻滯經脈,導致膚失所養,均可釀成白斑。 【辨證分型】 1、氣血虧虛:多屬白癜風穩定期,主要表現為白斑淺淡,伴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舌質淡,脈沉細而澀。 2、肝腎不足:患者病程較長,白斑局限或泛發,毛發變白,皮膚干燥,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淡紅少苔,脈細弱。 3、風濕外襲:多發于頭面或泛發全身,起病較速,蔓延快,局部常有癢感,苔薄白,脈浮。 4、氣滯血瘀:主要表現為大小不等的斑點或片狀,邊緣清楚、光滑,伴肢體困重而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弦澀;或白斑無固定好發部位,色澤時明時暗,常隨情緒變化而加劇,女性多見,常伴胸悶噯氣,性急易怒,月經不調及乳中結塊等,苔白,脈弦。 5、血熱:白斑粉紅或帶褐色,邊緣模糊,多見顏面部,春夏季或日曬后加重,舌紅苔黃,脈細數。 【治療原則】養血祛風、調血和營、理氣活血。 氣血虧虛證以補益氣血為主;肝腎不足證以養肝補腎為主;風濕外襲證以祛風勝濕為主;氣滯血瘀證以行氣活血為主;血熱證以清熱涼血為主。多選用皮損局部及辨證取穴。 【取穴】風池、血海、曲池、三陰交 【辨證加減】 氣血虧虛證配足三里、脾俞; 肝腎不足證配腎俞、太溪; 風濕外襲證配外關、風門; 氣滯血瘀證配合谷、太沖; 血熱證配隱白。 【操作方法】艾條溫和灸,用清艾條溫和灸上述穴位,皮膚潮紅為度。 【其它灸法】梅花針叩刺加艾條灸 取穴:局部患處、癜風穴(在中指第2節尖相當于現在中魁穴的部位)。 操作方法:梅花針叩刺后,用艾條熏灸局部患處及癜風穴。一圈一圈地逐漸縮小,以能夠忍耐為宜。若病灶多且散在分布,可分批進行灸治。每次灸30分鐘,灸到皮膚變深紅或接近正常膚色最佳。 【提示】艾灸活血化瘀祛風,有助于疾病康復。但該病較頑固,短時間內很難獲愈,建議患者就醫辯證診治,同時也要保持心情舒暢,堅持治療下去。 聲明:本文參考《灸法學》,本平臺重在交流分享,非商用,若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