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醫世家導讀:我們學《傷寒論》不能死記硬背里面的藥方和病癥,而是去理解張仲景的辯證思維,以及他對癥組方的思維邏輯,只有領悟到他的思維邏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張仲景一樣的中醫。 原文: 64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汗,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 四兩(去皮) 甘草 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注解: 發汗過多,津液耗散了,津血同源,血液就不足了。心臟帶血帶不上來,于是就會劇烈跳動以加速帶血。這就發生了“其人叉手自冒汗”的現象,也就是心臟突突的,自己都能感受到,恨不得要用手按住。 “心下悸”這個證以前說過。如果有表證,人體啟動自保模式,氣血會往體表去驅邪。若津血不足,氣血往上走的能量不夠,于是就會發生悸動的現象,就像車爬坡的時候的反應一樣,這是人體自己在努力。 這個病情看上去嚴重,但方子極簡單,就是桂枝和炙甘草。炙甘草建中補津液,桂枝解外兼增加上行之氣化能量。津液有了,表證去了,上行能量加強了,自然也就不心悸了。 對于這個方子,歷代的名家有各種解說。 黃元御用五運六氣來解釋,說是木郁而風動,所以悸。那木郁又是因為土敗,所以用桂枝疏肝木,炙甘草建中培脾土。 五行臟腑辨證體系的醫家來解釋的話,會說心跳心悸是腎克心,或理解為腎中有陳寒,造成腎中寒水上沖。那腎不好又是因為脾土克腎水。于是辨為脾克腎,說桂枝溫腎陽,炙甘草健脾且緩脾之過盛,則不能克腎。 那到底誰是對的呢?其實這都是以玄說玄。木郁怎么會風動呢?肝主疏泄主生發,肝郁了,應該更不會動才是啊。寒性沉潛趨下,腎中有寒又怎么會上沖呢?這些都是附會玄學臆想出來的,而不是對人體運行機制的客觀理解,這也就造成了后世辨證和用藥上的混亂。仲景的高明之處,就是他對人體的表達是實實在在的生理功能和運行,而不只是停留在以選說玄的層面。 心悸和心下悸這兩個證很常見,說到底就是津液不足,不能順暢地完成氣化運行而造成的。津液不足的原因有很多,這一條是發汗過多造成的單純津液不足。中焦濕氣囤積,水液不氣化,也會造成津液不足。可以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上兩味去中焦濕氣的要,茯苓和白術,這就成了后面要學的苓桂術甘湯,這是治中焦濕氣的主方。 還有因為津血久虧造成心下悸的,這就要用炙甘草湯了。炙甘草還是桂枝,甘草為主藥,加生姜,人參,大棗溫陽建中,再佐以地黃,阿膠之類滋陰藥補津血。還有因為下焦淤血造成努耗津血于下,津血上行無力的,這時候可以用桂枝甘草湯合去淤血的方藥。 桂枝甘草湯及其變化方在心臟病上使用的機會很多。諸如早搏,房顫之類,只要是心臟運行不良的疾病,病機無非是上述幾種。用對了就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原文: 65 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 半斤 桂枝 四兩(去皮) 甘草 二兩(炙) 大棗 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注解: 上面說過,濕氣囤積中焦不能氣化,而心下悸,是苓桂術甘湯。這一條是臍下悸,是濕氣囤積在下焦不能氣化。這個時候會發生一種教“奔豚”的癥狀。《金匱要略》里這樣解釋奔豚:“氣從少腹上沖胸咽,發作欲死”。感覺有氣從腹部上沖,這是人體在發動能量,想將囤積的水濕氣化上去。能量不夠,不能走表完成水液大循環,只能上沖胸咽。這個發作起來很難受。 這個方子和苓桂術甘湯只差一味藥,就是去白術加大棗。很多人解這個方子喜歡從白術和大棗入手去分析。其實奧妙是在茯苓。我們知道,人體的原則,病在上從上解,病在下從下解。水濕在中焦可以氣化上行為主,在下焦則要以往下利水為主了。這里是“臍下悸”,水濕在下焦,于是去了氣化中焦的白術,而將利水的茯苓加倍。這里的茯苓用半斤,約等于125克;而苓桂術甘湯的茯苓只有四兩,也就是一半的劑量。 為什么加大棗?大棗是補津液的,如果水濕氣化往上,等于有化生成津液被利用的可能;如果水濕往下利,那就只能作為廢水排出去了,于是多加一味大棗補津液。 如果中醫愛好者學習《傷寒論》,建議參考胡希恕,劉希彥版本《傷寒論》,必會受益匪淺! 人人都可以成中醫,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