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步步走向文明的,中國的歷史從石器時代向前,到了夏商時期,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文明時期,這個時期被考古學家命名為青銅時代。在古書中有這樣的一個記載,就是“夏鑄九鼎”。相傳,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的時期,夏王朝統一中華,天下劃為九州,當時的夏帝王就讓九州諸侯進貢,用各地產的銅礦石煉出銅液,鑄造了象征國家權力的九鼎。在考古發掘中也發現了夏世紀的遺址,證實了當時人們已經熟練的掌握了鑄銅技術,這也標志著華夏民族跨越原始階段,走進銅器的里程。 □ 六齊之術 所謂的“六齊之術”,就是鑄銅的工藝。《周禮》是中國儒家的經典,其中在冬官中有一冊《考工記》,是一本古代記錄科學技藝的書,“國有六職”,百工們“煉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在這本書中記載,“攻金之工,筑氏執上齊,冶氏執下齊”,從而我們知道當時的分工是十分明確的,“冶煉青銅時候,當時的人不僅掌握了怎么冶煉銅,還掌握了青銅使用時,利用紅銅、錫、鉛等不同的礦石比例來鑄造不同的器物。《考工記》中說,“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參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我們知道,青銅是紅銅、錫、鉛等金屬的合金。用不同的鉛錫比例可以鑄造不同用途的器物,如在制造兵器的時候,才用配比銅錫比例,以“四分其金而錫居一”用于鑄造兵戈器物,適于制作的兵器堅實而硬度高,鋒刃銳利且有精細的花紋;如在制作銅鏡的時候,用金錫參半的比例,鑄出的銅器經過打磨后使銅面光潔照人。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邢臺市柏暢城遺址發現了一件“柏人戈”,上面就有“執齊”的刻銘,學者考證后,認為這就是掌握銅錫比例的鑄工。 這6種銅錫比例配方,古人稱為“六齊”。六齊技術的發明,表明在夏商周時期,我國的冶金科技已經進入十分發達的時期。 六齊之術的總結是在東周時候,東周也是我國青銅器鑄造技術最精美的時期,從現在發現的東周青銅器,有燕國器,輝縣魏國器、韓國器,蔡國器及楚國器,以及齊、秦等各國器物,有春秋時的,也有戰國時的,這些銅器隨著地域而發生的風格變化但青銅器有相類似的新造型與相類似的裝飾主題及裝飾方法。這個時期的青銅器裝飾,以部分和立體化的寫實的動物雕刻,或者為繁復及重疊纏繞紋飾,紋樣以蟠螭紋最普遍,鑄造技術采用了先進的失蠟法澆鑄,使紋樣連續不斷鐐繞回旋,前后重疊變化,運用虛實對比及曲線增加紋路的的方向感、運動感。東周青銅器風格華美瑰麗。裝飾上還用了鑲嵌和金銀錯技術,把金、銀及紅銅等金屬或松綠石、水晶、玉、瑪瑙等礦石等材料鑲嵌的器物上,并構成這個時代的裝飾特色,是中國工藝史上的珍品。 □ 鼎鼐及鼒 《詩經》中絲衣有“鼎鼐及鼒”記載,鼎是一個通稱,為三足或四足的青銅器物,古人對大鼎叫鼐,小鼎叫鼒。又有《爾雅》釋器說:鼎絕大,謂之鼐。鼎鼐常常在一起使用。鼒,古人說小鼎也。又有人說鼎的口部圓上端收斂為小口的鼎,也有人直接說是與鼐相對而言為小鼎。 鼎鼐常常喻為宰相,宋代時寇準出任宰相,三十年不造府第,有人贈詩說:“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臺。”來贊頌寇準為官清正廉潔,故又稱宰相治理國家為鼎鼐之調。 定鼎,是指開國建都。《左傳》宣公三年記載:“成王定鼎于郟鄏。” 在古代時期,鼎象征著國家的權力。傳說禹鑄九鼎,此后夏商周三代就把九鼎作為傳家之器,文獻記載,有一次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軍,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德政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楚莊王“問鼎”一事,被記載于《左傳》一書,后來,人們把圖謀篡位叫做“問鼎”,這就是“問鼎”一詞的來源。戰國時期,秦得到九鼎,但在運送過程沉入了泗水,此后九鼎就下落不明了。 鼎,實際是一種炊具,就如今天的鍋一樣。最被為陶制品,鼎的形制基本為圓形三足,有兩個耳。故有“三足鼎立”的說法。而在古代的器物圖錄中,不管是陶鼎還是銅鼎,還有方形四足式,如1939年出土于安陽殷墟司母戊鼎,就為四足的大方鼎,也是目前最大的青銅器,這件青銅鼎高133厘米,重875公斤,現收藏于國家博物館。 鼎是代表國家禮儀的器物,特別是在奴隸社會時期,當時的上層社會用于“明上下、別等列”。特別是在西周時期,周公制定了嚴格的《周禮》制度。《春秋公羊傳注疏》有人作注說:“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后來到春秋時期,這個制度被后人逾規,使后來的孔子看不下去了,才有“八俏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引起了孔子周游列國進行克己復禮宣傳。 從考古發現知道,鼎是奴隸社會貴族不可缺少的器物,同時也是廟堂之器,這此器物上還鑄有許多銘文,這些文字稱之為“鐘鼎文”、“金文”,或稱為“青銅器銘文”。青銅器銘文上多記載著有關祭祀、征伐、盟誓等內容,如現收藏于英國大英博物館的邢侯簋就是一例。1935年,著名專家、邢臺人傅振倫先生到英國參加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舉辦的“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看到了一件青銅簋,這件器物為四獸垂耳,侈口鼓腹,腹身飾象紋,足部飾,具有西周早期特征的器物。上面還有68個銘文,記載邢國始封時,邢侯為了祭祀自己的父親周公而鑄造的一件器物,當時傅振倫先生請求拓一份銘文拓片帶回中國研究,回國后經傅先生的研究,認為這是西周初期邢國的一件器物,著名的青銅器專家容庚定名為周公彝,后又名為邢侯簋。據CCTV國寶檔案披露,1921年,邢侯簋是英國古董商尤莫伐拉斯在洛陽古董市場買到的青銅器,后捐給了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 后來李學勤等先生對這件器物進行了研究,為研究邢國史增補很多歷史史實。青銅器和青銅器銘文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古代社會政治、經濟、軍事與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資料。 □ 鐘鳴鼎食 我們今天看到古代青銅器除用于祭祀,大多數青銅器是用于貴族階層的日常生活,其中大部為炊煮器、食器、酒器,樂器及盥洗器等。 從發現的青銅器看,古人吃飯是十分講究的,《后漢書·班固傳》:“上帝宴饗,五位時序。”天子請客吃飯常常用銅鼎盛著各種珍貴食品,樂工在旁奏樂擊鐘,古人這種“列鼎而食”的場面是十分的排場。 在青銅器中,除鼎之外,還有銅鬲,用于煮飯,器形為侈口、三空足;有青銅甗,這個器物相當今天的蒸鍋。器分上下兩個部分,其上又稱之為甑,下部即為鬲,有的將這兩個器形合在一起,中間有一銅箄,以通氣蒸煮食物。銅盂是用作盛水或盛飯的器皿。器形侈口、深腹、圈足;銅簋如同今天的大碗,為圓腹、侈口、圈足、有二耳。銅簠用作盛食物用,多為長方形,口外侈,四短足,并且有蓋。 青銅器的酒器也比較多,常見的有銅爵,銅爵如同今天的酒杯,有三個高尖足,圓腹有流,一旁有鋬,即把手,在上部還有兩個柱。銅角亦為飲酒器,形如銅爵,但沒有兩個柱且帶有一個蓋子。飲酒的器物還有銅觶,觶是一種圓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的器物,觶的上面大多數也有蓋。除銅爵、銅角、銅觶外,還有銅斝、銅觚、銅尊、銅卣、銅盉、銅罍、銅壺等;青銅酒器的使用也不是十分隨便的,在《禮記》禮器中有這樣的記載:“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另外在這些酒器有不同的用途,如銅尊和銅彝,常常用在祭禮盛酒,是禮器中十分重要的盛酒器,這些酒器的使用在先秦時期有一套制度,記錄于《周禮》一書中。酒器有大小之分,《考工記》梓人篇引《韓詩外傳》說:”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貴族所用的鐘,目前已經發現了多套,上世紀1978年發現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隨)國國君乙的墓葬,即曾侯乙墓,這個墓葬為戰國初期,出土青銅、金、玉、漆木器等珍貴文物1萬余件。有青銅鼎、簋、簠、大尊缶、聯座壺、冰鑒、尊盤、盥缶等,其中最珍貴的是出土一套編鐘,這套曾侯乙編鐘其有65件,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編鐘分為八組,分三層懸掛在銅、木制成的鐘架上,出土的鐘架全長10.79米,高2.73米,由六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托。在編鐘上還刻有銘文,詳細地記載著該鐘的律名、階名和變化音名等。編鐘在邢臺也有發現,也是在上世紀九十年,在葛莊邢國墓地邢侯墓中發現數件編鐘,其中有保存完好,從這件編鐘可以反映出西周時期邢國的禮樂制度。 □ 聞銹辨器 收藏青銅器首先要學習銅器的相關歷史。如各時期的器型、每個時期的器物特征,不同時代的紋飾特點等等,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辯偽方法。 目前青銅器有很多仿器,這些器物的仿制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不僅時代特點把握的準確,而且鑄造也十分的精細,有專家戲稱為是“三結合”的杰作,既以傳統的工藝為基礎,結合現代的科學技術,又以先進儀器輔助,使初學青銅器收藏的人難以辨別。經常有收藏者攜帶青銅器請一些專家掌眼,這里面也有一些小件的器物,如銅戈、銅劍之類的兵器,也有一些漢唐時期的銅鏡小件。除此還有的高價收購的青銅重器,這些器物上的銅銹斑斑,仍然被專家認定為贗品。 我國的青銅器造假技術從古就有,出現過很多的制假高手,過去專家認為紅銹斑不能造假,隨著技術上的提升,紅繡制作技術得以突破,而平常所見的水銹斑、藍銹等作偽已達到真假難辨的程度,銅器制假已經形成蚌埠貨、西安造、保定造、北京造、荊州造、洛陽造、陜西錯、阜陽工等幾大造假地域。 在學習青銅器辨偽要掌握基礎的辨別知識。 有專家介紹了辨別青銅器幾種方法,其一是看青銅器的銅質,用手來掂重量,按照“夏粗、商細、周膩”這個規律,一般認為,商前期器輕薄,商后期器重質厚。西周器有銘而渾厚,春秋戰國的器物輕薄而精細。漢代銅器重笨拙矮。到了宋代,仿、偽器的大量出現,這些器物多數比真器重。其二就是辨銅銹,青銅器經常上千年的地下埋藏,形成了多種銹色,常見有綠、藍、紅、黑等顏色,作假之器的銅銹,多為用涂料和樹脂涂上的假銹,也有的是用酸、堿腐蝕而成的,這些銅銹多數為浮銹,質地松軟,用手一摳就用掉下來,而真器的銅銹堅硬而有光澤,器物的包漿和銹色顏色也十分豐富。其三為看器型察工藝,對照不同時期的器型,并分析當時的鑄造工藝特點,如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多為泥范鑄造法,一器一范,器物常有范痕和鑄疤,只要留意觀察都可以發現,而春秋時期,隨著鑄造技術的提高,器物常常采用失蠟法,器型為整體制模整體鑄造,器表光潔,紋飾精美,無范痕無墊片。第四是從紋飾上銘文上進行辨別,夏商早期的青銅器多數沒有銘文,銘文是從商中期以后才開始大量出現,到西周時期,長篇銘文增多,少則十數字,多則上百字不等,春秋時期的銘文字體發生變化,特別是六國器物,出現了“鳥蟲書”和錯金銘文,戰國器物出現了許多手工刻銘,筆劃較為細小。第五種方法就是聽和聞,古器多有土腥味,仿品則以汗腥、銅腥、酸味偏多,重量較沉。如青銅真器敲打時聲音較為低沉而音長短促,偽器敲擊聲響亮而且音長。 總之,青銅器的辨別要有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要細心體會,認真學習,玩久了自然就會得到心得。 附圖片說明:
通高15.7、口徑22.5、足徑18厘米,1954年江蘇丹徒煙墩山宜侯墓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折唇、淺腹、四獸耳、高圈足。圈足上有四條短扉棱,分別與耳相對,腹外壁被耳等分為四部分,每部分飾漩渦紋兩個,間以顧首夔龍紋,圈足飾夔龍紋。底內鑄有銘文十二行,126字,可讀者118字。銘文為周王改封虞侯為宜侯,并賜以山川、土地和奴隸。從各方面因素分析,宜侯夨可能是吳君周章,對研究吳國早期歷史提供重要資料。 重金絡壺.戰國 高24、口徑12.8、腹徑22.2圈足13.8厘米。1982年江蘇盱眙南窯莊窖藏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由壺身、裝飾套和圈足底座三部分套裝聯接而成。壺身為侈口,束頸,孤肩,收腹,平底。底座為鏤空花紋,凹形圈足,外飾斜方格云紋圖案。壺頸與圈足系錯金,壺腹為錯銀,金光銀色,交相輝映。裝飾套為肩腹兩組立體鏤空網套,以扁形橫箍相連。上銜接于壺身頸,下銜接于圈足套,皆由蜷曲起伏的長龍和伸出的梅花交錯套扣而成三層,連接網套的一圈橫箍上,交替附飾獸面銜環和立獸各四個。該器使用了渾鑄、分鑄、錯金銀、鑲嵌、焊接等冶金技木。造型奇偉,紋飾華麗。據鉻文可知,該壺原為燕國宮廷重器,后為齊國將軍陳璋所獲,并刻銘以記功。此壺出土時口部上蓋有一件重達9千克金獸,壺內裝有36塊黃金鑄幣。因其所具有的科學研究價值和重要歷史價值。 三節提梁卣.商代晚期(殷虛) 通高28.0公分最大腹徑16.3公分,河南省安陽出土,臺灣故宮博物院藏。 卣身及圈足滿布雷紋底獸面紋,提梁飾以雷紋,兩端以立體的兔首收尾;蓋頂作渦紋,蓋面飾雷紋底巨目紋,與提梁之間的連接為蟾蜍形。蓋、提梁和環三者相扣,是分鑄法的典型。本器最特殊之處是器身可分解成兩段,上段可取下倒置而成一個觚。 透空鑲嵌幾何紋方鏡.戰國 縱18.5厘米 橫18.5厘米 重929克,臺灣故宮博物院藏。 鏡面和鏡背分鑄,鏡面嵌合在與鏡背連鑄在一起的邊框內,整體紋飾以鑲嵌綠松石為地,主紋中的細線條為紅銅絲鑲嵌。還飾有錯金冏紋乳釘,這是目前所見最精美的青銅分鑄鏡。 網格紋鼎.夏晚期 高20 口徑15.3厘米 一九八七年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斂口,折沿,薄唇內付一加厚的邊。口沿上立二環耳,一耳與一足呈垂直線。空心四棱錐狀足。腹飾帶狀網格紋一周。器壁甚薄。壁內一側近底處有鑄殘后修補痕。此鼎為目前所見唯一的一件二里頭文化銅鼎,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青銅器中時代最早的一件銅器。 水陸攻戰紋鑒.東周(春秋戰國) 高30.1公分口徑54.5公分底徑29.1公分。 河南省汲縣出土(現改為衛輝市)山彪鎮1號墓。 出土一對。大口、平底、具兩兩相對的四獸首帶環耳,腹部作水陸攻戰圖,口沿及腹部上下皆飾以斜角云雷紋。本器物以鑲嵌的水陸攻戰紋而聞名于世。它不僅顯示古代各種戰爭場面,兵士手中所持的戈、矛、戟,更是研究古代兵器史的重要材料。 編鐘.春秋.葛莊10號出土 邢侯簋.西周.英國大英博物館藏 邢侯簋銘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