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總數:159 件 拍賣時間:2017年12月23日下午15:30 拍賣地點:浙江世界貿易中心展覽廳三樓B廳
清早期·楊季初制五彩堆泥繪花盆
尺寸21.5×31×20.7cm 估價RMB 8,000,000-12,000,000 款識:楊季初(底款) 鐫刻: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紫閣峰陰入渼陂。 款識簡介: 楊季初,清雍正至乾隆時期紫砂名工,善制筆筒,并精于泥繪藝術。清·唐仲冕《重刊荊溪縣志·卷四》(清光緒刻本):“楊季初,菱花壺甚工,與陳漢文同時。”南京博物院、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均藏有楊季初的泥繪筆筒作品,惜尚未得見其砂壺之作。楊季初泥繪技藝卓越,設色典雅,清靈妍秀,布局勻稱,運筆自然,常隨主題堆繪出三維效果,深具藝術涵養,斷非尋常紫砂泥繪壺能及。
明末清初·龔心釗舊藏許龍文制青娛軒款紫泥調砂漢缾壺
尺寸10×11.1cm 估價RMB 6,000,000-8,000,000 款識:龍文(把下款);青娛軒(底款) 盒上簽條:許龍文漢缾砂壺。 盒上刻:金沙同調。龔。 盒蓋背面題跋: 吳兔床陽羨名陶續錄載文,后山藏有龍文所制沙壺未知何時人云。此漢缾壺予于丁卯購自日本,原題許龍文或謂為雍正間人也,今考鄮山周容《春酒文存》有許龍文傳:許生于崇禎年,少即以壺名,康熙八年辛卯,周遇于荊園為作傳,十一年甲午,許為荊園主人作壺十器,周得觀之,因作宜興瓷壺記,兔床錄周記于陶錄記中,未載許名,遂爾不彰,記稱許恥以壺名,故周隱之。余今觀傳記特著出焉。民國戊辰秋,龔釗。 盒內鈐印:龔釗秘翫、瞻麓齋、龔釗、中勉心賞、竹霞庵、香雪。 盒內題簽:1.日本收藏家原題簽,懷希。 2.許龍文造,梨皮方式胴張小形水注。 3.許龍文梨皮砂壺,丁卯春購自日本國。懷希。 盒內題跋: 許龍文,明末清初人,工作壺而不以藝鳴,鄮山周容《春酒堂文存》宜興瓷壺記,即為龍文作也。清初日本人即重許壺,其收藏家多蓄之,故吾國轉稀如星鳳,此壺固回自東海,尤足重也。丙子仲春,龔心釗再記,是年六十七。 說明:龔心釗舊藏并題跋,配原裝全癭木盒。 款識簡介: 龍文,許龍文,明末清初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荊溪人。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別傳》:“龍文,清初荊溪人。所制多花卉象生壺,殫精竭智,巧不可階。仲美、君用之嗣響也。壺底恒有兩方印,曰‘荊溪’,曰‘龍文’。”
清晚期·玉成窯阿曼陀室款、曼生刻款彭年把款漢鐸壺
尺寸9.3×13.4cm 估價RMB 1,000,000-1,500,000 款識:阿曼陀室(底款);彭年(把款);曼生(刻款) 鐫刻:劍媵。湯君雨生得一劍,字曰“琴賓”,致函于我,屬制一荈壺以輔之。爰倩楊子彭年摹仲芳式以應,詺斯二字,未悉當否?左方并刻雨翁所作舊詩。曼生。 說明:蔣國榜舊藏,配原裝木盒。 鐸,大鈴也,制成壺器,古風古味。此漢鐸壺身如鐘,平嵌蓋,拱橋鈕,流直口平,耳把外圓內平,形簡古樸,深受商周秦漢之金石氣韻感染,博古而通今。泥色黃而微紅,具玉成窯之特點,又摻以粗熟砂粒,極為特殊。 壺身一面滿刻銘文:“劍媵。湯君雨生得一劍,字曰‘琴賓’,致函于我,屬制一荈壺以輔之。爰倩楊子彭年摹仲芳式以應,詺斯二字,未悉當否?左方并刻雨翁所作舊詩。”署“曼生”刻款,鈐“彭年”把款及“阿曼陀室”底款。銘文記述了嘉道年間文人畫家湯貽汾得劍而囑曼生制壺的經過。“劍媵”:“古者嫁女,必娣侄從之,謂之媵”,引申指陪嫁以壺伴劍的意思,一文一武,相得益彰。銘文雖長但布局嚴謹,書法精妙,縱刀如使筆,字字傳神。尤其是在圓形壺面上以刀代筆,更加考驗刻者的功力與筆法。 此玉成窯漢鐸壺直追“曼生壺”遺韻,文氣溢于字行,閑雅撲面而來,流露出一種意趣天成的自信與氣度,且為國學大師馬一浮先生弟子民國巨賈蔣國榜先生舊藏,傳承有序,堪稱玉成傳器之稀見精品。 款識簡介: 1.彭年,楊彭年,清嘉慶、道光間宜興制壺名手。荊溪人,生卒不詳。彭年弟寶年、妹鳳年,都是當時制壺高手。一門眷屬皆工此技,名聞一時。彭年善于配泥,所制茗壺,渾樸工致。傳大彬手捏法,雖隨意制成,仍具天然之致。嘉慶間陳曼生做宰溧陽,與彭年合作制壺,世稱“曼生壺”,為世所珍。彭年后又常與瞿應紹、朱石梅、鄧奎等人合作制壺,所做之器皆為佳品。 2.曼生,陳曼生(1768-1822),清浙江錢塘(今余杭)人,名鴻壽,字子恭,號曼生,一號種榆道人,曼公,曼龔,夾谷亭長,胥溪漁隱等,西泠八家之一,善書法,篆刻,嘉慶十六年(1811)左右,任溧陽縣宰,好紫砂工藝,自繪紫砂壺十八圖樣,請楊彭年及楊之弟妹并邵二泉等制壺,自在壺上刻銘,稱“曼生壺”。 3.阿曼陀室,為陳曼生房室名,在陳曼生自書的尺牘書頁上,鈐有“阿曼陀室”印章。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嘗疑‘阿曼陀室’為曼生室名,而苦乏左證。去春因研究曼生書法,葉子次周出其尊甫所藏曼生墨跡尺牘十數通,牘尾赫然有‘阿曼陀室’印章,始知曩者所疑果獲證實。或疑曼生去任(溧陽縣宰)后,以‘阿曼陀室’印貽彭年,姑備一說。” 4.湯貽汾(1778-1853),字若儀,號雨生,晚號粥翁,江蘇武進(今江蘇常州)人。生于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卒于文宗咸豐三年,年七十六歲。以祖父難蔭,襲云騎尉,為三江守備,歷官粵東、山右、浙江,儒雅廉俊,盜賊帖弭。后以撫標中軍參將,擢溫州鎮副總兵,因病不赴。退隱白門,貸保緒園以居,焚香鼓琴,修然塵外,海內名宿多與之游。洪楊之亂,白門陷,賦絕命詩,投池死。謚忠愍。貽汾工詩書畫,著有《琴隱園詩詞集》、《畫筌析覽》。 書、畫、詩、文并臻絕品。彈琴、圍弈、擊劍、吹簫諸藝靡不精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