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對懷素的影響就很深遠,懷素很喜歡王羲之的書法,在懷素自己的作品中,也常常能夠看見王羲之書法那種飄逸的特點,他還專門寫了《臨王羲之懷間帖》,我們很少能見到懷素臨寫古人的帖,由此也可以看出,懷素對于王羲之的喜愛。 不過,懷素臨帖,并非完全照著古人的字跡來模仿,他學古人的書法,也并不拘泥其中。王羲之的書法,人人都知道的確是好,唐朝初年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就非常喜歡,稱之為“盡善盡美”。可是,懷素卻偏偏要向古人挑戰,他在《真書過鐘帖》中說:“右軍云:吾真書過鐘,而草故不減張。仆以為真不如鐘,草不及張。所謂世之重能以其能。懷素書之不足以為道,其言當不虛也。”他對自己崇拜的偶像王羲之也提出了質疑。 圖片來源網絡,不包含于原創部分,下同 就是因為懷素學古而不泥于古,所以才能有進步,才能超越古人,我們可以看到,懷素的狂草已經早就擺脫了王羲之章草的束縛,“回環繚繞相勾連”,他注重字與字之間的連接,具有一種動態美。懷素曾曰:“酒狂昨日過楊少府家,見逸少《阮步兵帖》,甚發書興也。顛素何以至此,但恨無好紙墨一臨只耳。比見《月儀帖》內數字,遂與右軍并馳,非后人所能到,一點一畫便發新奇。”由此可見,他喜歡古人的書法,但是卻并不是盲目迷信,一味崇拜,而是有自己的見解,將自己對于書法的理解融會其中,使之成為自己的風格,他的目的不是單純地模仿,而是超越。這點,恐怕就是懷素為何能成為一代大家的原因之一吧。 其實,懷素狂草的風格,乃是雜取各家書法之長,并將它們全都雜糅在一起,這才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除了章草以外,他還將篆書、隸書、楷書等不同的書體融合在一起。有人說,懷素書法之瘦勁樸野出于蟲書、篆書,而點畫之法出于八分書,沉著痛快出于章草。大書法家黃庭堅曾經說:“近時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筆左右纏繞遂號為草書耳!”在黃庭堅看來,只有懂得了篆書、隸書等書法的奧秘,才能夠真的寫好楷書,古往今來,只有三個人懂得這個道理,“張長史、永州狂僧及余三人”。黃庭堅顯然是將自己比作了張旭、懷素,從他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懷素雖然擅長狂草,但是也曾仔細研究過其他書體。據說,他曾經很仔細地研究過鐘繇的楷書,自稱“真書出鐘”。 不過,要是光光只是臨摹古人的字帖,學習古人的書法,恐怕還是不夠的,懷素如此聰敏,自然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也積極在當世尋找老師,這一拜,就拜倒了鄔彤的門下,后來又曾師從顏真卿。鄔彤是張旭的弟子,得到了張旭的真傳,而顏真卿也曾經數次向張旭請教,所以說,懷素的書法實際上學的也是張旭的筆法。張旭素有“張顛”之稱,他所最擅長的,不是別的,正是狂草,因此,懷素拜在鄔彤等人的門下,正是去對了地方。 張旭曾經對鄔彤說:“孤蓬自振,驚沙坐飛,余師而為書,故得奇怪。凡草圣盡于此。”而鄔彤又對懷素說:“草書古勢多矣!惟太宗以獻之書如凌冬枯樹,寒寂勁硬,不置枝葉。”懷素得到了這樣的教誨之后,便有所頓悟,連叫數十聲:“得之矣!”自此以后,下筆如有神。 顏真卿也曾經給過懷素很多教誨,比如他告訴懷素,張旭寫的雖然是草書,“雖姿性顛逸,超越古今,而模樣精祥,特為真正。”也就是說,要學到張旭的精髓,寫出來的字必須要有骨力,要做到這點的話,不僅要學章草、楷法,還要有篆書和隸書的基礎,“草書亦復得篆勢、八分、古隸相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這些當世名師的教導下,懷素漸漸領悟了書法的真諦,終于,博覽眾長的懷素,草書技法終臻妙境,名動一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