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針(麥粒腫)的幾種簡易治療方法 麥粒腫,長在上下眼瞼,中醫俗稱“眼睫瘡”,老百姓叫“偷針眼”,江山人叫“生目癤”。大多由風熱外襲,客于眼瞼,熱灼津液成膿,變生瘡癤;或由于過食辛辣炙煿,脾胃積熱,循經上攻眼瞼,致營衛失調,氣血凝滯,局部釀膿。初起時眼瞼皮膚見局限性紅腫,局部壓痛,按之有圓形硬結。3~5日后硬結處成膿,可見黃色膿頭,形如麥粒,故名麥粒腫。若潰破膿出,則疼痛與紅腫隨之緩解。本病常因余邪未清,熱毒蘊伏,邪重則發,邪輕則止而反復發作。 麥粒腫的治療方法 (一)西醫治療不外乎外用、內治、手術三種。外用主要是滴眼藥水、涂抹藥膏,內治主要是指服用或注射抗生素類藥物,最后嚴重者則手術治療。 (二)我父親對治療麥粒腫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方法: 扎線療法 初起(未化膿)時,可用一條細棉線纏繞于對側中指根部橫紋處兩圈(左眼發麥粒腫,纏右手中指根部橫紋處;右眼發麥粒腫,纏左手中指根部橫紋處),然后將兩端線頭拉至手背側打結,再將兩線頭絞緊放置在手背上(見下圖)。如果線松了,可以隨時再絞緊,保持一天以上,待麥粒腫消退后才能去掉棉線。(同時注意,扎線不能太緊,也不能用皮筋代替,防止因壓迫太重或時間過長而導致手指供血不足而壞死的可能)
用細棉線纏繞中指根部兩圈 將兩線頭打結并絞緊線頭 因為中指根橫紋處為四橫紋穴(注)之一,有調理脾胃和解熱消炎之功能,而麥粒腫發于眼瞼,屬脾胃,故中指根橫紋能治療麥粒腫。 灸二間穴 隨著治療病例的增多,父親漸漸發現扎線療法在麥粒腫初起1~2天內有效,一旦化膿,就無能為力了。而且有的人治愈后,還會復發。 一次偶然的機會,父親在朋友家中發現了一本《簡易灸治、單方治療集》的書,是原江蘇省中醫學校校長承淡安先生遺著初稿,屬內部參考資料。書里記載:“眼睫瘡,灸二間穴。艾炷直接灸或隔姜灸,灸3壯。發病時灸,會使出膿,常發的多灸幾天,可斷根”。 父親馬上查閱相關針灸書籍,原來二間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滎水”穴,有較強的宣通陽明經氣、泄熱解表的功能,可以治療頭面、眼、鼻、喉、齒的熱癥和大便膿血等。而麥粒腫起因正是風熱外襲,或脾胃積熱和熱毒蘊伏所致。所以可用二間穴宣泄其中熱毒,從而治療和預防麥粒腫。 于是,從此以后,凡遇麥粒腫初起、早發現、癥狀比較輕的,就用比較方便的扎線療法治療,發作多天后的,就用艾炷灸二間穴,以促使早消腫、早化膿潰破、早痊愈,預防復發。 1985年父親任教的學校里,有個余老師,一家4口人中有3人先后患麥粒腫,大家輪流發,有的長在外眼瞼,有的長在內眼瞼,反反復復,歷時半年多。去縣人民醫院治療好多次,吃藥,涂藥水,每次治好了,又會復發。后來找到父親,問有沒辦法使麥粒腫不復發?父親就用艾灸治療,先治療余老師,在他手上雙側二間穴用小艾炷各灸3壯,灸后1小時內不洗手,治療后沒有再發。然后,接著治療其妻子洪老師和他們的兒子余某,結果也都治好。后來跟蹤其全家4 人都未再復發。 用小艾炷灸二間穴的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先在食指本節(第2掌指關節)前,橈側凹陷處找到二間穴(見上圖)。再在穴位上涂上一點凡士林或其他藥膏(如紅霉素眼藥膏),以防艾炷脫落,然后將小艾炷放在穴位上,用線香點燃(如下圖),當患者覺得燒灼痛時(讓患者叫一聲“好”),就用鑷子夾去,再換一個艾炷再灸,共灸3壯(灸1個艾炷叫灸1壯),嚴重的灸5壯。 麥粒腫未成膿者,一般灸1次即可腫消痛止;如已成膿腫大者,灸1次即潰破出膿,灸2次即可痊愈。如果癥狀較重,兼有目赤痛,微發熱者,可在灸二間穴后,再用三棱針點刺患側太陽穴,放血數滴,以助泄熱。 耳尖放血療法 本人常用耳尖放血治療麥粒腫,效果非常好。此法目前已是中醫界公認的既簡便又見效快的方法。 常規消毒后,用三棱針或一次性采血針在雙側耳尖穴點刺后,各擠出7-10滴血,一日一次。輕者1-2次即可痊愈,重者放至痊愈為止。 記得本人在上大學期間,也經常生麥粒腫。學校醫務室醫生給用的是肌注青霉素,打得屁股很痛不用說,效果也很慢,還經常復發。現在想來,那時若知曉耳尖放血之法,定能少吃不少苦。 四橫紋穴見胡興立編著的《針灸奇穴療法大全》13頁。四橫紋穴位于手掌面,在2、3、4、5指指根與手掌相接之橫紋中央。主治甲溝炎、腱鞘炎、末梢神經炎、發熱、嘔吐、腹脹、腹痛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