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作為一種空間上的位移,簡單說來,無非是為了“離開”和“到達”。離開,離開常住地,即希望改變生活狀態;到達,達到旅游目的地,而這個“目的地”更多的是指精神的歸宿、理想的生活狀態,是一種回歸,更是一種對美的向往和追求。 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在吸引我們,讓我們聆聽內心的呼喚。人之為人,最為根本的生命追求往往最難用語言來表達,因此,就需要把它投射在外部客體上建立聯系,尋找與內心某種契合的皈依。 旅游即是如此,探尋美、感知美,繼而達到旅游者在旅游活動過程中所發生的審美關系——“旅游審美”。回歸旅游美學,促進旅游審美內容的規劃設計;由旅游者的審美變遷倒推旅游客體的市場供求;然后再引申到論城市文化的旅游美學價值上,以此形成關于旅游的“美”的合力,來促進旅游目的地更好的發展。 回歸旅游美學 旅游是集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生活之大成的審美活動,滿足了人們精神上的不同層次的審美欲求。有研究學者曾提出旅游美的概念,并把旅游美分為四類:旅游自然美、旅游科技美、旅游社會美、旅游人文美。旅游自然美是是社會性與自然性的統一,如山川湖海、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等;旅游科技美是旅游活動中所經歷的科技創造所呈現的美。 旅游社會美即是旅游活動中所經歷的各種社會生活所呈現的美,如民間習俗、民族節日、民族風情等等。旅游人文美則主要指文藝作品和人文遺跡所呈現的美,如古建筑、園林、藝術館、博物館等。旅游美更多的是旅游客體的傳達和呈現,而旅游客體、旅游審美都是隸屬于旅游美學所研究的主流范疇之內。 旅游產業的發展壯大推動了旅游科學的研究,繼而為旅游美學的應運而生培育了土壤。曾在很長的時間之內,旅游美學并不為旅游開發者所重視。隨著文旅產業的時代創新,全域旅游的進一步深入,旅游消費者的審美價值觀的演變等等因素,變化的市場需求讓旅游美學重新被規劃層所注意,旅游美學也愈發在整個旅游業態鏈條上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旅游美學的研究不僅有助于旅游政府部門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科學的布局各種旅游設施;還有助于地區對旅游品牌行形象的設計與塑造,有利于提高旅游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水平,從而推動旅游業的發展進步。 由旅游管理層決策到實踐,改善了旅游目的地的環境設施,無論是對環境的維護改善、創意的空間設計、后現代極簡主義理念元素的植入、顏色的搭配等等美學建設,無疑都會極大的豐富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的審美體驗,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無論是特色小鎮、景區、民宿、主題公園等重要的旅游客體資源,還是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交通景觀大道,或后現代化的工業旅游創意城市空間,全域旅游時代,整個旅游目的地綜合生態都涵蓋著旅游美學的縮影。 以遍地開花的廁所革命來說,如今煥然一新的廁所面貌爭奇斗艷,有各種極具創意的風格造型的,有充滿未來感時尚元素的,有返璞歸真極簡主義的... ...外觀設計的新潮美觀、內部設施的溫暖人心讓這些基礎公眾設施完成從量到質的蛻變,難怪讓大眾如此追捧和歡迎。 對自然生態的審美重塑 “旅游審美”是旅游美學主流范式之一,旅游審美是一種社會實踐,偏向于我們的感官經驗層面,往往帶有哲學品味。我們經常說的“詩與遠方”在本質上,還是一種審美活動,是追求和領悟生命意義的活動。 陶淵明的審美經驗是“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一個“終”字既是指時間的永恒,又可以指空間的無限。一個“終”字道出了他理想中的審美來,就會在“不樂復何如?”的美境中得到韻味無窮的心理滿足。 在審美活動中,我們往往能被景觀帶來的美的哲學意蘊所感染,徜徉其中,會想象、品味,會被美的藝術表現力所折服,開拓我們的視野,激發我們的靈感。然而,消費升級,旅游者的審美內容選擇日漸多元化,審美層次也不斷提檔升級。旅游者文化消費的指向性在逐步減弱,更偏重于精神放松,以及回歸自然本真。 審美趣味由最初的“觀光”轉向“游憩”,由“游覽”轉向“體驗”,而后,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追尋路上的自我、找尋那一抹鄉愁... ...我們的旅游審美觀念逐漸回歸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審美上來。生態旅游審美是人類對故鄉情結的追求,對精神家園的尋覓;生態旅游審美是導向于主客體之間對立的統一,是人們對天人合一之和諧的追求。 輕文明消費、極簡主義,后現代化的綠色環保意識逐漸顯現,蔚然成風,并凸顯出最自然的集約化的生態魅力。就鄉村旅游業態來說,幾年前盛極一時的傳統“農家樂”速生速亡,因其低價、以地區環境為代價,不顧生態承載量而日漸被淘汰。與之相反,新型的“洋家樂”強調自然與人的共生關系,即在自然給人提供積極旅游體驗的同時,關注游客對自然的責任。 “洋家樂”更加強調低碳和環保,凸顯人對自然的責任,從而在這種更富時代特色的召喚下、在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體驗中獲得身心愉悅和自我滿足。在旅游美學中,“洋家樂”不僅是強調了旅游客體的自然回歸屬性,還注重了在旅游過程中旅游者的審美性與深度體驗性。 其實,生態旅游審美與傳統旅游審美的根本不同之處,在于對自然欣賞態度的轉換。在生態旅游審美活動中,通過對生態環境的審美感受,使人們重新發現自然物的環境意義。 傳統旅游審美活動強調參與、進取和享受,而生態旅游審美活動則主張“無為”和“傾聽”,尊重自然的異質性。這也正是旅游者審美的變遷,對自然與生態的回歸。 重拾城市文化美學價值 在眾多的旅游形式中,城市文化旅游依舊是人們經常選擇的旅游形式之一。“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著名建筑理論家伊利爾·沙里寧在這里強調的城市,指的是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 他道出了城市與城市文化的深刻關系,城市人關于審美的種種意識、經驗也沉積在城市文化當中。因此,城市文化對城市審美來說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課題,應當成為城市審美欣賞的一個重要出發點。 城市的文化印象是旅游中最直接的感知,城市文化景觀中像古代宮殿、城墻、石窟等建筑景觀傳達給旅游者一種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使觀者產生心靈時空的震撼和民族文化的歸屬感。這種文化的傳達也需要在旅游美學理論基礎之上進行科學規劃,合理的旅游保護與開發,才能形成持久的城市魅力。 一座城市文化的內涵,決定著城市形象的水準,并烘托出城市的物質形態、歷史文化、現實和未來諸種因素的綜合風貌。這就要求城市建設要有科學的旅游審美意識、規劃意識,需要步調一致地進行城市風貌的再創造,避免陷入毫無特色的同質化境地,既喪失歷史文化傳統,也導致城市文化旅游資源的缺失。 希拉里·迪克羅在《文化旅游》中提到了“成功吸引物”一般具備的五點:講述一個故事、使資產活態化、使體驗具有可參性、注重品質、使產品與旅游者具有相關性。 其中,講故事,往往是是一個城市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人文部分,它是一種正統精神人文的傳承和發揚,超越了旅游客體帶給我們的感官體驗,從而上升到更高層次的審美哲學上面,給我們帶來視野的開拓和創意靈感。發展城市旅游,畢竟只有先回歸城市文化的旅游美學價值,才能傳承人文,打造出兼具品牌性和良性發展的旅游目的。 旅游是探尋美、發現美、感知美的過程,回歸到旅游美學,對自然生態進行審美重塑,重拾城市文化美學價值,由美學切入到文旅產業發展的方方面面中,從而讓文旅產業邁向更優質的發展路徑上。 回歸旅游美學,既是回歸到科學性、全域化和優質化的過程,讓美麗的風景隨時伴我們左右。也許,“詩與遠方”離我們并不遙遠,“詩”就在耳邊,所謂的“遠方”也近在眼前。 (來源:小榮說,作者:付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