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7月17日(明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朱棣即位,是為明朝第三代皇帝明成祖,年號永樂。明成祖朱棣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稱為永樂皇帝或永樂大帝。朱棣(1360-l424)是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鎮守北平,握有重兵,勢力極大。 1398年朱元璋病死,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惠帝,年號建文。惠帝與大臣齊泰、黃子澄策劃削藩。皇族內部矛盾迅速激化。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 1399年,朱棣援引祖訓,以“清君側”,誅齊、黃為名,誓師北平,舉兵“靖難”。建文帝先后派耿炳文和李景隆等率師北伐,都被朱棣軍打敗。經過4年“靖難之役”,1402年朱棣攻入京師南京。惠帝不知所終,齊泰、黃子澄、方孝儒均被殺,受牽連者達數萬人。1402年7月17日(明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朱棣即位,是為明朝第三代皇帝明成祖,年號永樂。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并于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 據史料記載,劉璟(劉伯溫的次子)曾和燕王朱棣有交情,在靖難之后,朱棣如愿以償當了皇帝,劉璟卻在之前李景隆兵敗的時候以病告老還鄉。 永樂初年,朱棣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想起了劉璟,他忽然覺得自己當上了皇帝,這位昔日的故友為何不曾前來祝賀,難道他的眼中就沒有皇帝嗎? 于是,朱棣便派人前往青田去請劉璟,沒想到劉璟以病為由,不想來覲見皇上。朱棣得報后,很是憤怒,他不擔心一個小小的劉璟會損害了他皇帝的尊嚴,既然請不動,索性就下令抓來,看看當面有什么話說? 到了南京以后,朱棣質問劉璟,我當了皇帝,你為何不曾前來祝賀,所安何心?沒想到劉璟的回答讓朱棣十分吃驚,劉璟說:“建文帝死了,天下難道還有皇帝嗎?”,朱棣憤怒至極,說“難道我不是皇帝嗎?”劉璟很坦然地回答:“殿下自稱皇帝,可是百世之后,也逃不過一個‘篡’字!” 劉璟心里非常明白,此番來京,必定是在劫難逃,絕不可能想父親那樣可以安然隱退,更不會在新皇帝的手中落下一個好的結果,在被朱棣下旨關押后,他豁然開朗,與其茍且偷生,不如剛直不阿,這樣還能不辱沒父親的聲名,于是沒等朱棣下令處死,便在獄中上吊自殺了。 劉璟之死,對于朱棣來說是個很大的打擊,他并不是惋惜劉璟的死去,而是劉璟說的那句話,就是百世之后留下的“篡”字。靖難之役中,叔侄同室操戈,盡管朱棣率領的大軍突破江防,迫使京城守備投誠,建文帝在混亂之中不知所蹤,朱棣取而代之,但是從道義上來講,他畢竟是靠兵變從建文帝手中奪來的皇位,確實難逃“篡位”的嫌疑。 劉璟是為數不多敢當著面罵朱棣篡位的,可想而知,在背后不知還有多少人指著朱棣的脊梁骨痛罵他呢?于是,朱棣苦苦思索,倘若自己能干出一番事業,證明自己比建文帝強,那別人就不會有話說。正是在這種心理的驅動下,朱棣出現了一個念頭,派人出使西洋,讓大明朝成為世界的中心,萬國來朝,尊自己為天下“共主”。 朱棣曾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的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繼續實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強對豪強地主的控制。朱棣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后來內閣制度的雛形。永樂初開始設置內閣,選資歷較淺的官僚入閣參與機務,解決了廢罷中書省后行政機構的空缺。朱棣重視監察機構的作用,設立分遣御史巡按天下的制度,鼓勵官吏互相訐告。他善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同時,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士人,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過事佛、道教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總體來說是功大于過。《明史》說他“貌奇偉,美髯髯,智勇有大略.”又說他“知人善任,表里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似非溢美之詞,他確有過人之處。明成祖無論從文治上、從武功上都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雄才大略也伴隨著一些其他的弊病。朱棣締造了眾多空前的壯舉,但卻耗費了超過其他皇帝的民脂民膏;他開拓了空前遼闊的疆域,卻使無數的將士戰死沙場;他繼承和開拓了朱元璋的事業,但卻是篡奪了侄子的皇位,而且殺戮無數。 朱棣既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又是一個給人民帶來沉重負擔的皇帝。在明朝歷史上明成祖是一個關鍵人物,在中國歷史上明成祖也是一個重要人物。經過明成祖完善了中國的文官制度,奠定了明、清兩朝的政治格局,影響了明、清兩代五百余年的政治生活。 小知識: 《永樂大典》編撰于明朝永樂年間,是由姚廣孝以及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由二千名學者在1403年——1408年編成(目錄占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但《永樂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長陵外,永樂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亡于戰火,今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 |
|
來自: 泊木沐 > 《今日歷史。人物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