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金匱·血痹虛勞病》“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 〖組成〗酸棗仁二升,炒(15~30g)茯苓二兩(6g)知母二兩(6~9g)川芎二兩(6g)甘草一兩(3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方歌〗 酸棗二升先煮湯,茯知二兩用之良, 芎二甘一相調劑,服后安然入夢鄉。 5top 〖主治〗 虛煩不眠證。失眠心悸,虛煩不安,頭目眩暈,咽干口燥,舌紅,脈弦細。[病機分析] [原文] 〖功用〗 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5top ┌ 養血寧心 ┐ 君──酸棗仁(量重),先煎│ │養肝血,安心神。 └ 斂陰止汗 ┘ ┌ 茯苓 ── 寧心安神 ┐ 臣 ──│ │與君藥相配,以助君藥安神除煩。 └ 知母 ── 滋陰清熱 ┘ 佐 ── 川芎── 調暢氣機,疏達肝氣,與君藥相配,酸收辛散并用,相反相成,具有養血調肝之妙。 使 ── 甘草(生用)── 和中緩急。 [本方配伍特點][酸棗仁湯與天王補心丹鑒別][本方中特殊藥量及意義][朱砂安神丸與酸棗仁湯鑒別] 5top 1.臨床以虛煩不眠,咽干口燥,舌紅,脈弦細為證治要點。 2.神經衰弱、心臟神經官能癥、更年期綜合征等,屬肝血不足,虛熱內擾,心神不安者,均可用之。 5top 《古今名醫方論》:“棗仁酸平,應少陽木化,而治肝極者,宜收宜補,用棗仁至二升,以生心血,養肝血,所謂以酸收之,以酸補之是也。顧肝郁欲散,散以川芎之辛散,使輔棗仁通肝調營,所謂以辛補之。肝急欲緩,緩以甘草之甘緩,防川芎之疏肝泄氣,所謂以土葆之。然終恐勞極,則火發于腎,上行至肺,則衛不和而仍不得眠,故以知母崇水,茯苓通陰,將水壯金清而魂自寧。斯神凝、魂藏而魄且靜矣。此治虛勞肝極之神方也。” 附注 附方 甘麥大棗湯 組成 甘草、小麥、大棗。 功用 養心安神,和中緩急。 主治 臟躁。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煩亂,睡眠不安,甚則言行失常,呵欠頻作,舌淡紅苔少,脈細略數。 出處 《金匱要略》 化裁方之間的鑒別 本方與酸棗仁湯均屬滋養安神劑,均可用于治療陰血不足之失眠不安。然酸棗仁湯重用酸棗仁養血安神,配知母、茯苓滋陰清熱,除煩安神,故重在養血清熱,除煩安神,適用于心肝血虛,虛熱內擾之虛煩失眠,心悸,伴咽干口燥等。甘麥大棗湯重用小麥補心養肝,除煩安神,配甘草、大棗益氣和中,潤燥緩急,偏于甘潤平補,養心調肝,主治心陰不足,肝氣失和之臟躁,精神恍惚,喜悲傷欲哭之證。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虛煩虛勞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 2.方論選錄《古今名醫方論》卷1:“棗仁酸平,應少陽木化,而治肝極者,宜收宜補,用棗仁至二升,以生心血,養肝血,所謂以酸收之,以酸補之是也。顧肝郁欲散,以川芎之辛散,使輔棗仁通肝調營,所謂以辛補之。肝急欲緩,緩以甘草之甘緩,防川芎之疏肝泄氣,所謂以土葆之。然終恐勞極,則火發于腎,上行至肺,則衛不合而仍不得眠,故以知母崇水,茯苓通陰,將水壯、金清而魂自寧,斯神凝、魂藏而魄且靜矣。此治虛勞肝極之神方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