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逆風飛揚,副主任護師,護士長) 案例 最近,某位一向修養還算不錯的科主任在科室向上班的護士咆哮了,因為他發現自己開的醫囑,比如青霉素 bid 或者 tid 被護士執行得有些離譜了。 這個科室的病人使用的抗生素很多,醫生開得絕大部分醫囑都是某某抗生素加生理鹽水注射液或者 5% 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bid 或者 tid。 按照醫囑執行制度,bid 的藥物要間隔 8 個小時,tid 的藥物要間隔 4 個小時,也就是說 Bid 的抗生素要在早上 8:00 和下午 4:00 用上,又或者早上 9:00,下午 5:00 這樣用。 Tid 的藥物則要 8:00-12:00-16:00,或者 9:00-13:00-17:00 這樣用。 但做過臨床一線護士的都有深刻的體會,護士的工作量比搬磚工人還要累幾分,有時候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一整天都憋著一泡尿,在病區里奔跑,愣是把自己練成了「中華鱉精」。 至于喝水、吃飯等等,完全就是見縫插針,哪管飯菜涼不涼透,有得吃都要偷著樂了。 都說醫生的嘴、護士的腿,病區 80 號病人,每個病人都要這樣用,白天撐死了就十個護士上班,還要去掉護士長、助理護士、電腦護士,根本不可能做到點對點。 何況,有的病人急于輸完液體萬事大吉,根本不聽護士的勸阻,把輸液速度調得像個小瀑布一般飛流直下三千尺。護士沒有辦法照顧得過來。 基于以上,病人 bid 和 tid 的抗生素基本上就在忙碌的上午搞定了。個別的病人因為液體多,或者有心肺疾病,血壓偏高等等,可以保證醫囑的正確執行。 然而,科主任是像是首次發現護士執行醫囑有問題似的,對護士的解釋并不買賬。科主任甚至大聲斥責:難怪病人的治療效果不佳,原來是你們沒有執行好醫囑! 這帽子扣得也是沒誰了,護士們卻無法辯駁,因為這個醫囑確實執行得很有問題,說其他的都是找理由,客觀存在,但沒有說服力。 分析 像上述這種情況,莫說是小醫院或者診所,就是赫赫有名的大醫院,知名三甲或者教學三甲,估計都存在這種執行醫囑 BUG,我也相信沒有人敢拍著胸脯說:我們醫院就是嚴格按照醫囑執行的,絕對分毫不差。 病人靜脈用藥執行不規范,折射的不光是護士的執行力問題,護士長的管理問題,更重要的是考驗了護士的責任心。 相信臨床上也有很多護士發現了這個問題,但還是抱著僥幸的心理,覺得病人不知道,不追究,覺得醫生不會過問醫囑的具體執行過程,又或者認為醫生們是默認這樣的執行方式的。 但其實,我們根本沒有底氣。 我們都知道,抗菌藥物的給藥間隔取決于其半衰期,有無 PAE(抗菌后效應)等因素??股匾勒账幋鷦恿W與藥效學(PK/PD)分為時間依賴型抗生素和濃度依賴型抗生素。 像青霉素類藥物,其半衰期多為 30 min,對多數敏感菌的有效血藥濃度可維持 5 個小時。 因此,對于青霉素這種半衰期很短的時間依賴型抗生素,應該通過每天分 3-4 次給藥,或者連續滴注,才能使血藥濃度超過 MIC 時間達到最長,若采用 qd 則達不到治療效果。 如果像上述那樣執行醫囑,其實相當于給病人用藥的頻次為 qd,完全達不到治療效果。 那么,我們身為護士應該怎么辦呢? 按照醫囑的執行制度,護士給病人使用抗生素的間隔應該達到要求。 病區病人多,不可能每個病人的 BID 抗生素都排 8:00-16:00 或者 9:00-15:00,實際上也不可能做到。 但每個病人滴上藥物的時間是在巡視卡上有顯示的,可以根據病人的巡視卡確保抗生素的間隔時間。 當然,在此也要提醒還需要病區加藥的護士,配制的藥物必須在 2 小時內給病人用上,有些特殊藥物甚至要求現配現用。一天兩組或者三組抗生素,最好分開加藥。 有的病人嫌滴速慢,不想打第二針,或者病人的血管條件很差,一針打上已經很不容易,這種情況最好給病人留置淺靜脈留置針,方便護士工作的同時,也可以減少病人的痛苦。 同時,作為管理者,也希望能夠意識到,護士執行醫囑不到位,除了跟護士本身有一定的關聯外,更重要的是護士的人手配置要合理。數量不代表質量,但拋開護士的數量談護理質量都是在耍流氓。 我們不談國外,就談國內,大家都是從基層干起來的,很多工作都深有體會,經常忙到手腳抽筋沒有人憐憫,從科主任、醫生到護士長,都應該給予護士一定的理解和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