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國是個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自古以來就有著按建筑所有者和使用者的社會地位規定建筑的規模和形制的制度。統治者為了保證理想的社會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筑體系,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條款,要求按照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別,來確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筑形式和規模。這種制度至遲出現在周代,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持續時間達3000余年,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為了維護建筑的等級制度,從漢代以來,幾乎所有朝代都為此頒布法令作出嚴格規定。建筑法式規定具體做法、工料定額等工程技術要求。財力不足者任其減等建造,而僭越逾等者即屬犯法,要按律嚴辦,輕者罷官下獄,重者殺身砍頭。這種建筑等級制度束縛了建筑的發展,阻礙了建筑上新的形制、技術、材料等的發展。但問題總是兩面的,這一制度也嚴格限制了各階層興建建筑的攀比奢靡之風,尤其是在一定范圍內抑制了各級官員盲目建設樓堂館所的沖動,減少了對物力、人力的浪費。中國古代的各級城市、衙署、寺廟、第宅建筑和建筑群組的層次分明、完美諧調,城市布局的合理分區,次序井然,形成中國古代建筑的獨特風格。 清代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封建等級制度發展到了極致,其官署建筑成為中國古代官署建筑留存世間的較為完整的范本,其在官署建筑方面所體現出的規格形制,也最能全面地反映延續達3000年之久的中國古代官署建筑等級制度。清代的地方機構分“省、府、縣”三級,各級地方官署保存至今的已為數不多,但以保定直隸總督衙門、蘇州江蘇巡撫衙門、淮安知府衙門和內鄉知縣衙門這些遺存,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清代各級行政機構官署建制的鏈條,使我們能真實感受到那個逝去時代的所謂“赫赫威儀”。 保定直隸總督衙門  直隸總督衙門大門 總督在清代是最高一級地方行政長官,多者兼管數省,如兩江總督就管理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少者統轄一省,如直隸總督。直隸總督因直隸省獨特的地位而居全國八總督之首。直隸總督權重位顯,集軍事、行政、鹽務、河道及北洋大臣于一身,其權力已大大超過直隸省范圍。一般為正二品官員,凡加尚書銜者,為從一品,統管直隸全省官吏任免、節制軍隊、訴訟審判、外交處理、題奏咨請、省例定制、歲計審核等軍民要政,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方方面面,代表清政府管理一方,又向朝廷負責。 直隸總督署,又稱直隸總督部院,是中國一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級衙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為保定府衙,明永樂年間改做大寧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參將署。1730年(清雍正八年)經過大規模的擴建后正式建立總督署。直隸總督衙署建筑座北朝南,東西寬134.4米,南北縱深約224米,占地達三萬余平米,其建筑分東、中、西三路。建筑布局既承襲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時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宮殿建筑布局乃至民居建筑規制的影響??偠绞鸫箝T以外,原有轅門、照壁、旗桿、樂亭鼓亭、一對石獅、東西班房,以及西轅門外專供每日報時及拜發奏折之用的炮臺等附屬建筑。這組建筑多半屬禮制性質,構成總督署大門外的半封閉格局,營造出一種威嚴肅穆的氛圍,尚未入門,就有一種森然神秘之感,令人望而生畏。今建筑群的中路和東路尚保存完整,中路建筑坐落在督署的中軸線上,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為大門、儀門、戒石坊、大堂、二堂、內宅門、官邸、上房、后庫以及儀門以北各堂院的廂房、耳房、回廊等附屬建筑,共五進院落。東路尚保存有舊日的東花廳和外簽押房等??偠绞饑栏褡裱宕慕ㄖY制,均為小式硬山建筑。 三開間的黑色大門建于一米高的石臺上,大門上方正中懸一豎式匾額,上書“直隸總督部院”。步入大門就是空闊的前庭,內植數十株粗大的檜柏,冬季,數百只貓頭鷹棲息其上,“古柏群鷹”稱為衙內一景,貓頭鷹在古代中國是一種兇鳥,其凄厲的鳴叫聲更營造出一種凜凜肅殺的氣氛。 庭院后是五開間的總督署大堂,這是署內規制最高的主體建筑,長22米,進深10米,高9米,是署內舉行重大慶典活動的場所。大堂前有抱廈三間,堂外有磚砌的13米見方的月臺。大堂內以黑色油飾作為主基調,正中是一座屏風,屏風中間繪有丹頂鶴、海潮和初升的太陽,這是一品文官的標志。堂上懸掛雍正皇帝御書的“烙恭首牧”的匾額。屏風前就是總督升堂的巨大的公案桌。公案桌兩旁陳列著浩封架、職銜牌、萬民傘和車轎等總督出巡時的儀仗,好不嚴整威赫。大堂明柱上懸掛著醒目的抱柱聯對,其中有李鴻章在直隸總督任上過70大壽時光緒皇帝及慈禧皇太后所賜的對聯。 總督署內的二堂又稱“退思堂”、“思補堂”,是總督日常辦公和接見外地官員的地方。東側室為議事廳,西側室為啟事廳,是總督與幕僚議事之所。立堂呈四合院形制,布局嚴謹,四周龐廊貫通。托檁、廊檐、門楣都是一手的江南做法,雕刻精細。其木結構還留有宋元時期的建筑風格。堂上懸有“政肅風清”匾額,正中陳列著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間雕有麒麟,這是一品武職大員的標志。 二堂之后是作為前朝后寢分界線的內宅門,進入內宅門就是總督平日燕居的內宅,包括三堂和四堂。三堂又稱官邸,是總督的書房和內簽押房(辦公室)。四堂又稱上房,這里建筑精巧,院內花木繁茂,是總督及其家眷生活居住的地方。 從雍正二年(1724年)李維鈞首任直隸總督起,到宣統三年(1911年)張鎮芳署理直隸總督止,187年中共產生直隸總督75人,99任次,如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都曾是這里的主人。作為肩荷“三資輔為政,屏藩衛帝京”重任的直隸總督,在清代政治格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直隸總督署積淀了豐厚的歷史內涵,成為清王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縮影,故有“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之說。 蘇州江蘇巡撫衙門 巡撫一職始自明代,原是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事務的大臣,以“巡視天下,撫軍按民”而名。在清代,巡撫成為省級地方政府長官,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者,為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者,為正二品,總攬一省民政、軍事、吏治、刑獄等,和總督一樣有直接向朝廷上奏權。位于蘇州的江蘇巡撫衙門原為宋朝的鶴山書院,明代永樂年間改為巡撫都察院署,清代遭兵燹而毀,現存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的大門、儀門、后堂、后樓等建筑,原主體建筑大堂已于1980年被拆毀。2005年7月蘇州市對巡撫衙門舊址進行保護性搶修。本次修繕盡可能多地沿用了原有構件,大廳、樓廳、花園、照壁及門梁上的清代彩繪等都修復如初,整體建筑修繕一新,恢復了巡撫衙門的歷史原貌。巡撫衙門大門朝南,黑瓦硬山頂,面闊五間,長23米,進深10米。其后為同樣五開間的儀門。后堂和來鶴樓構成內宅,其間曲廊相連,小園內有讀易亭等園林建筑,碧沼橫前,花木繁盛。 自明宣德設巡撫到清末,480余年間曾有不少名臣治事其中,諸如周忱、海瑞、梁章鉅、張伯行、林則徐等。末任巡撫程德全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際,于11月3日毅然宣告江蘇脫離清朝,成為第一個參加革命的清朝封疆大吏。為表示與清朝的決絕,他當著蘇州士紳和民眾的面,親自用竹竿將巡撫大堂的滴水檐前瓦當挑落下幾塊,卻不料這一舉動給后世留下了他如同戲劇中的三花臉角色般的笑談,這實在是有點冤枉了這個早已擺脫了愚忠君主思想,以國事為重的新派官員。 江蘇淮安知府衙門  淮安知府衙門前庭 在清代,知府掌一府之政令,總領各屬縣,凡宣布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奸宄,考核屬吏,征收賦稅等一切政務皆為其職責?;窗哺鸬慕ㄖv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現存衙門原為南宋五通廟,元為沂郯萬戶府。明洪武元年,知府范中以元淮安路總管府府署(現漕運總督部院處)加以修葺為府署。洪武三年,新任淮安知府姚斌在城中選址,結果選中了上坂街以北南宋五通廟和元沂郯萬戶府,便加以修建改造,作為淮安府的新府署,一直沿用到清末。 衙內有房屋50余幢、600余間,分東、中、西三路,中路有大堂、二堂、六科用房等,東路為迎賓游宴之所,西路為軍捕廳,大門外有石獅,照壁、牌坊等。其大堂體量為全國之最,面積超過500平方米。據地方史料記載,尚有志清堂,在府治后,為宋楚州守臣孫虎臣書額;籌邊堂,在府治內,亦宋時建,據說當年“輪奐鮮明,甲于鄰郡”。藤花廳后為廚房,廚房工為四桂堂,當為饌堂。府署內后部,有一園,原名“偷樂園”。知府陳文燭《淮上詩》中有《三月三日 偷樂園》,其序云:“園在公衙后,有亭池、菜畦、修禊之辰,命兒子均圭約其師費以方飲焉。因讀麗水終年公壁間碑''水亦憂,旱亦憂,太守之樂偷’”。張公名敦仁,嘉靖二十九年任淮安知府。他作過一篇《偷樂園記》,記中說:“堂之北有署,署之內有亭,亭有池,池之上有橋,亭之左右有檜、有槐”?!巴禈贰敝此?,并立匾額于其中,其《偷樂園記》亦刻石其間。天啟年間,淮安知府宋祖舜認為“偷”字不雅馴,改為“余樂園”。規模宏大淮安府署是淮安歷史地位的象征和見證,值得一說的是,《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當年可是備受數任淮安知府的禮遇,成為知府衙門的常客。 山西霍州知州衙門  霍州知州衙門大堂 知州的官職最早出現在宋代,全稱為“權知某軍州事”, 。“權知”意為暫時主管,“軍”指該地廂軍(地方部隊),“州”指該地的民政事務,可見這是一個暫時設置的兼管軍民的官職。到了明代,知州變成了固定的官職,權力也僅限于管理民政事務。明清兩朝州有直隸州和散州(又稱屬州)兩個級別,直隸州屬省,級別與府相同,可以轄縣;散州(屬州)隸屬府,同縣級,不轄縣。清代直隸州的知州一般為正五品,散州(屬州)為從五品。山西霍州知州衙門位于霍州市城內東大街北側,相傳始建于唐代,曾為尉遲恭的帥府行轅。元代時,知州衙門已具一定規模,元末毀于火,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后代又屢有增補修葺?,F存建筑大堂為元代原構,儀門、戒石亭為明代建筑,其余建筑則為清代所建?;糁葜菅瞄T占地面積3.85萬平方米,分中軸線和東西輔線三大建筑群及一些署外建筑,是我國尚存的唯一一座古代州級署衙。 霍州知州衙門坐北朝南,現存建筑面積為18700平方米,中軸線上從南到北依次有譙樓、儀門、甬道、戒石亭、大堂等建筑。譙樓東西寬15米,南北長11米,門洞上書“拱辰”二字。譙樓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在古代,其作用在于瞭望。在譙樓之后是丹墀,是知州舉行各種儀禮的地方,在每年的元旦,百姓可以在此舉行“鬧社火”集會,有著與民同樂的意味。丹墀之后是衙門第二重正門儀門,儀門四梁八柱,五檁四椽,上端懸“霍州署”的金字牌匾,建筑宏偉壯觀。儀門兩側各有便門,東便門供人們日常出入,故稱“人門”,西便門為死刑犯出入之門,故稱“鬼門”。 儀門北十米甬道中的木牌坊,稱為戒石亭。亭內原有石碑南刻“公生明”,北刻“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虛,上天難欺”,用以誡勉官員。穿過長甬道就是州衙的主體建筑大堂,其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面闊、進深各五間,六椽減柱造,大額梁,內外均四椽柱。前接卷棚三間懸山頂四椽亭。古建筑研究專家梁思成稱其為“滑稽絕倫的建筑獨例”,其奇在“面闊三間,心間闊而捎間稍狹,四柱之上,以極小的闌額相聯,其上都托著一整根極大的普柏枋,將中國建筑傳統的構材權衡完全顛倒”。 河南內鄉縣衙門  內鄉縣衙大門 清代以知縣為一縣的正式長官,正七品,俗稱“七品芝麻官”,中國古代,行政體系只及縣一級,所以知縣是朝廷最基層的行政官員。內鄉縣衙位于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城東大街??h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歷經明、清多次維修和擴建,逐漸形成一組規模宏大的官衙式建筑群。現存建筑為清光緒時正五品縣令章炳燾主持營造,占地2萬多平方米,廳堂房舍280余間。 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封建社會縣級官署衙門。 內鄉縣衙坐北朝南,存房屋98間,建筑面積2704平方米, 有大門3間,大堂面闊5間。中軸線上排列著主體建筑大門、大堂、二堂、迎賓廳、三堂,兩側建有庭院和東西賬房等,共6組四合院,85間房屋,均為清代建筑。整個縣衙建筑,布局對稱、合理、緊湊,主次分明,高低錯落,井然有序,渾然一體,具有我國南北方古建筑的文化藝術風格,是迄今全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縣衙??h衙建筑自南向北主要有“照壁、宣化坊、大門、儀門、吏、戶、禮、兵、刑、工六房,大堂、門房、屏門、二堂及兩廂、刑錢夫子院、穿廊、三堂及兩廂、東西花廳、東西庫房院和后花園,有寅賓館、衙神廟、土地祠、皂壯快三班院、典史衙、縣丞衙,有膳館、監獄、吏舍、主簿衙等。整個建筑群嚴格按照清代官衙建制而建,建筑布局與《明史》、《青會典》所載建筑規制完全相符。體現了古代地方衙署坐北面南、左文右武、前衙后邸、監獄居南的傳統禮制思想,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絕無僅有的歷史標本。內鄉縣衙與北京故宮等一起被譽為是中國四大古代官衙國際旅游專線,享有“北有故宮,南有縣衙”、“一座古縣衙,半部官文化”的美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