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這個詞是我們經常提起的的,今天我希望通過寫這篇文章,能幫助你提升自身的安全感。 我發現缺少安全感是我們與生帶來的,這在之前《心理學之安全感》文中寫過當我們才出生第一件事就是哭,因為我們受到了刺激,帶來了痛苦。然而有地孩子不哭,護士也會“啪”打在了屁股上,讓他哭出來。這時候我們的潛意識已經開始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然而還有我們一直解決不了的生老病死的威脅。怎么可能不缺少安全感。 其實每個人都缺乏安全感,因為這世上沒有是完美的人,只是每個人的嚴重程度不同而已。 而一個缺少安全感的人,其內心總是擔心任何事物發生各種不好的結果,以至于自己一直活得很累很累。而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活得又比一般人更累。那我們來看看,你是不是屬于那種,極度缺乏安全感活比較累的人。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總是會體驗到一種威脅,失控的威脅,如:關系失控、財務失控、健康失控、安全失控、心理狀態失控等,一有點風吹草動,就感覺到失控、崩潰甚至是一種絕望感。他們經常體驗到失控感的可怕,所以他們經常處在一種不得不“防范失控”的狀態下,也就變得神經緊繃、格外焦慮。所以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比一般人活得要緊張很多很多。不安全感會引發焦慮。缺乏不安全感的人,都很焦慮。 而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是孩子產生安全感的基礎。所以說父母每次的決定都在影響著孩子安全感的高低。 從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大腦意識和理性層面上,孩子都愿意相信父母是愛自己的。但是有時孩子內心的感受層面上,沒有感覺到父母的愛。這源于彼此需求的層次不同,從父母角度來說,努力給孩子創造好的生活環境,這是父母愛的表現。但是孩子所需要的只是和父母在一起,只有在這樣愛的環境里,孩子才能感受到愛。你仔細觀察發現只有父母都不在孩子的身邊,或者父母大吵鬧,不耐心地陪伴孩子,孩子的內心的就感受不是愛,他們的意識就認為自己是拋棄和否定,或者覺得自己不夠好,甚至認為不值得愛。這樣孩子一定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此時很可能就給孩子種下不安全的心錨。 而我們長大之后,把小時候對于父母的陪伴需求轉化為對關系的建立渴望和依賴。 從心理學發現我們很多人的內心對關系總抱著渴望和依賴的想法,這就是一種極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現。而這類人的內心總是渴望建立好的穩定的安全的關系,以此安撫自己一直恐慌擔憂的內心。但是對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最難得的考驗還是建立關系。 我們就那情侶來說,原本彼此相處是一件很享受很幸福的事情,倘若極度缺少安全感之后,會極度的依戀對方,甚至只要發現對方身上有一點點小的問題,就會聯想到極其的糟糕的局面,然后又加深陷入恐慌懷疑之中,以此要求對方不停地證明,來獲得內心的安寧。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心里總是吊著,顯得格外焦慮,擔心很多事情,搞的整個人總處于緊張狀態,無法放松,因為缺乏安全感已經深深地進入我們潛意識和人格之中了,當再遇到類似情境,就會被觸發。 缺少安全感之后會產生的依戀的創傷,讓我們在潛意識中,無法信任任何人。極度缺少安全感會讓你體驗那種所謂的絕望,體驗在孤獨地待在陌生環境,和絕望一般可怕的“失控”,這些經歷和體驗,烙印在內心深處。依戀模型,也就充滿了“不安全”的意味。 就那現在生活打電話來說,當我們打電話給對方無法接通時候,無法第一時間聽到對方熟悉的聲音,在這種情境就觸發了我們的心錨,猶如開關打開。讓ta一下子就體驗到當年見不到父母時感受的的恐懼。 心理學發現缺少安全感引起人格深處的不安全,根本無法用理性去抵擋和控制,它是潛意識的本能產生的沖動。 我記得有的人跟我說,可以通過放松來緩解啊!我想說的是讓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放松,在沒必要的事情上不要去擔心,是做不到。因為這不是靠理性和意識就能解決的“害怕”,是潛意識的本能所觸發的“不安全感”和“無法確信”。 這源于我們的潛意識時刻提醒著我們危險(可能我們感覺不到),然而當我們某方面比較弱小的時候,當我們遇見無法解決而產生焦慮情緒時候,就會期待得到某種安慰、平衡。此時缺乏安全感及其嚴重。所以說缺少安全感的感覺沒法根除,只能克服與緩解 想要克服與緩解,除非是安全感慢慢建立起來,這是一個漫長的成長和修復過程。簡單一點的話,也要讓對方要先去理解極度缺少安全感人的這種“不安全感”. 自從我做了心理咨詢師,也對自己個做了咨詢自己的心理咨詢,慢慢覺察自己修通之后,原先的那些焦慮感少了很多。也常常去開導深陷焦慮的人,如何換一個角度來看待可怕的現實,如何緩解自己的“不能承受的恐懼”。 你從小的成長沒有幫助你建立好人格的安全感,所以你感覺這世界不安全,你不要怪自己,這不是你的錯,可能我們現在長大了,再去建立潛意識的安全感,是漫長而又困難的,這一點我們要意識到。而你的潛意識已經堅信這世界是不安全的,因此我們需要和自己已固化的“不安全”做斗爭。 所以此時我們要學會與自己對話。當你面臨失控感的時候,告訴自己。這種失控感,來源于童年的體驗,而不是當下的現實。最重要的是學會撫摸他,這原本就是自己的一部分,也是你曾經受傷的一部分,所以接納自己的“不安全感”,安撫它,照顧它,認可它,讓它存在自己身體里。 當你一次次去體驗和感受,你會發現自己出現的失控狀態其實并沒有真正的失控,慢慢的你會發現自己其實也可以擁有了掌控感,即便體驗到失控了,你也不會受傷,反而你能慢慢適應和承受。時間長了你就會感覺會好一些。 最后我想說的是希望我們給孩子足夠ta想要的愛,不要把我們曾經體驗過的某種經歷,變成孩子內心的創傷,變成他人格的一部分。我需要去了解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可能會害怕事情。若我們真正的愛孩子,就關注孩子的心靈成長。當我們大人吵架的時候,就不要一味顧著自己發泄或者為了威脅對方,而做出失控的舉動。你的孩子會信以為真,內心會留下天塌下來的毀滅感的創傷。孩子的安全感也就隨著大人的這種失控而瓦解。身為父母,提供給孩子最重要的職能,是保護。撐起一片安全感的天空,讓孩子感覺到安全、平靜。我的父母都可以一如既往值得我信任和依賴。這就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