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診斷(三步定位診斷法)
臨床表現(神經定位診斷) 急性或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經痛,注意痛點的肌肉,所屬神經是來自哪個椎間的。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骨盆旋移綜合征者,咳嗽或打噴嚏等腹壓增加時,會出現下肢放射性疼痛,按腰突癥治療(手術或非手術),均無明顯療效。
臨床體征
(1)陰陽腳:病人仰臥床上,雙下肢自然伸直略分開,放松雙足,表現一側外旋(稱為陽腳),是髂骨后旋錯位是髖關節后移所致,另側相對內旋(稱為陰腳),是髂骨前旋錯位使髖關節前移所致(按中醫定位法,內為陰,外為陽)。
(2)長短腳:病人仰臥,雙下肢伸直并攏,雙踝間中點與臍、鼻中點成一直線,術者將其足做背屈,如兩足跟不等長,即為“長短腳”。是由骶骨“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側擺錯位,致使骶髂關節上、下錯位,或由腰骶關節的“側擺式錯位”,導致腰軸與骶軸側彎引起的。脊柱側彎亦會引起“長短腳”,故應做進一步檢查“腰三角”和“骶三角”:病人俯臥,術者測量其雙側髂后上棘與骶尾關節等腰三角形,若左右邊不等長,即為骶髂關節錯位,患側的骶髂關節部多有壓痛,結合X線照片診斷和確診;若此三角形左右邊等長,局部無壓痛,應檢查髂后上棘與各腰椎棘突降的等腰三角形,以鑒別長短腳是否由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脊椎側彎所引起的。

骶骨“點頭”(骶椎傾位式錯位、腰骶關節向前滑脫式錯位),骶骨“仰頭”(骶椎陽痿式錯位、腰骶關節向后滑脫式錯位):“點頭”是腰骶關節向前錯動呈角位,骶椎過伸>35度;“仰頭”是腰骶關節向后錯動,形成平腰或腰骶部后突擴張。坐力彎腰試驗(+),此法可作為腰骶關節錯位或骶髂關節錯位的鑒別診斷,若立位彎腰出現腰腿痛,坐位彎腰不痛,是骶髂關節錯位體征,若坐立位均痛,未能作出鑒別時,加作動態觸診,取坐位或立位,術者雙拇指按在其髂后上棘部,令其彎腰,受損害的一側關節向上移動幅度增大,可考慮為腰及骨盆均有損害。直腿抬高試驗,床邊試驗,骨盆擠壓、分離試驗,

(4)、4字試驗等可助鑒別診斷。
X線照片檢查:
腰椎正側位、骨盆正位平片為常規檢查,觀察、測量腰骶關節和骶髂關節,與上述檢診結合,以確診其錯位類型(旋轉式、側擺式、滑脫式、和混合式),均會在平片上顯示位置異常:骨盆正位片可觀察到
(1)髂骨旋前時橫徑變窄,閉孔變大,旋后時橫徑邊寬,鼻孔變小;髖關節旋前時股骨徑變短,旋后時股骨徑變長;可見骶髂關節紊亂或有炎癥,若與癥狀、體征吻合,診斷髂骨“前后旋轉式錯位”;
(2)、腰椎與骶椎棘軸呈側擺偏歪時,多由腰骶關節側擺式錯位造成,顯示L/S椎間隙左右不等寬,此為骶椎“順51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側擺;兩側髂嵴不等高的,與“長短腳”表現吻合,診斷為骶椎“側擺式錯位”;若骨盆正常,則屬腰椎側擺式錯位;
(3)、腰椎側位片觀察:腰骶成角,腰軸變直或反張,即為骶椎“點頭”或“仰頭”,診斷為L/S“滑脫式錯位”,或骶椎“傾仰式錯51位”(有急性挫傷、跌傷史,臀部著地者多見);若多種異常者,診斷“混合式錯位”。

腰骶、骶髂關節錯位不同,致使趾骨聯合錯動方向各異(前后、上下、扭轉、分離),若骨盆正位X線片未能顯示時,改用骨盆矢壯位:患者半坐位于床上,使骨盆入口與床面平行,即趾骨聯合上緣和L棘突與床面成等距離。
5以上三步定位診斷如仍未明確,應進一步做CT、MRI和實驗室檢查。
摘自龍層花(脊椎病因治療學》
脊椎病因治療學(龍氏正骨)治療頸、胸、腰和骨盆等疾病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