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基先生解密家傳太極練法與感悟(中)三、步法的應用 弓蹬步:前弓腳小腿與地面垂直,前弓的活動限度為膝蓋不能超過腳尖。這是對弓步前弓腳定型動作和活動時膝部準確位置的論述。毋庸諱言,社會上不少練太極拳甚至教太極拳的人對弓步定型的規范動作不甚了解,認識糊涂。他們認為弓步定型為前弓腳“膝蓋不能超過腳尖”,一些拳家及拳書也是這樣說。所以練拳者認為,只要膝蓋不超過腳尖就行了。關于弓步,一代宗師澄甫公早就說過:“腿曲至垂直為準,逾此謂之過勁,身軀前撲,即失中正姿勢”(《太極拳之練習談》)。因為,前弓腳的膝部只要超過小腿與地面的垂直線,腿部就無法前撐。同時,因小腿斜出,重心前移,加重了膝關節的負擔,時間長了,會導致膝關節的損傷。弓步向前活動時,由于身體前移,膝部可隨身前移,但不能超過腳尖,否則會使身體失重前傾。 腳跟著地的虛步,腳掌不能翹高,一高三個緊,腳腕緊、膝緊、胯緊。三個緊了,全身就不能做到松、靜、自然。此論不難理解。腳掌翹高,勢必引起小腿肌肉及腕、膝、胯的緊縮,全身不松靜、不自然,甚至會使腰身后仰。應抬多高?楊先生說:“與地面約成30°角”。(虛步)要求后腿坐實,前腳不全虛,也具有支撐的力量。此為虛步要領。楊式太極拳步法要求虛實分明,但“虛者,非空,其勢仍未斷,而留有伸縮變化之余意存焉”(楊澄甫《太極拳之練習談》)。所以虛步要求后腿坐實,但“前腳都不是空的,都要分擔身體的重量。實腿分擔的重量多些,虛腿分擔的重量少些”楊式太極拳的步法中沒有實腿分擔占身體重量百分之七十,虛腿分擔百分之三十這一類的說法。 一些拳家在談到弓步和虛步時,認為實腿應負擔身體百分之六十或七十的重量,虛腿負擔百分之四十或三十。楊振基先生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虛實腿分擔重量多與少,要看架子的高低以及以自己尾閭中正、轉動自然為合適。 至于腳的位置,一般弓蹬步是前腳在前,后腳在前腳的外面,兩腳有一個距離,這個距離是練拳者自然襠的距離,這里的“距離”,當是指兩腳的橫向距離(即步寬)。若兩腳的橫向距離與自然襠同寬,兩腿既能放松,又能自然下沉,符合拳理拳法要求。過寬不利于放松,過窄或兩腳在一條直線上,則不利于下沉,甚至會出現步法不穩、腰身搖晃等現象。一些拳家強調弓步兩腳的橫向距離與肩同寬也是這個道理。前弓和后坐不影響自然襠的距離。左腳在左邊,右腳在右邊,楊式太極拳沒有交叉步。 此論適用于楊式太極拳所有步法。不管哪一種步法,練拳時均要做到左腳置于身體的左邊,右腳置于右邊。這話似乎誰都懂,可打起拳來就亂套了。特別是弓步和虛步,不少人兩腳走同一條直線,甚至左腳往右走,右腳往左邁,成了交叉步。一些人雖然不交叉,但步寬太窄,不利于松靜沉穩。 四、手法、招式的應用 楊式太極拳的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指間稍離,掌心稍窩,五個手指基本在一個平面上。關于楊式太極拳的掌,拳家們的要求不盡相同。一些說,手指自然張開,微曲;一些說,手指向掌心側微曲,不伸直等等。拳論曰:“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太極拳經》),五指自然伸直,指間稍離,掌心稍窩,使手指和掌有機地連在一起,既有張力,又飽含掤意。楊先生說:這樣的手型,易于“分清勁點所在之處,能有助于意到氣到勁到”無論是練拳和推手,掌握掌的勁點是十分重要的。 楊式太極拳要求手出有名,手打的方向、位置具有攻與防的意識,要講究用意,不要隨意出手。必須明確手的攻防意識,為什么這樣出手?為什么打這個方向和位置?都必須明了其含義。楊先生說:每個招式都有其攻防含意,一定要按照這個意識去打。時下,一些人打太極拳不懂技擊含意,手腳不到位,隨意出手。這就不是真正的太極拳。若無攻防意識,架子打得再好看,也是太極操。 楊式太極拳每一式都是為搏擊編的,帶有技擊性的,必須明了拳的本意。楊振基先生十分注重拳式的技擊含義,講解拳式時常說:這手打哪,這腳踢(蹬)哪,等等。他說,只有明了拳的技擊本意,動作才能到位,才能準確無誤。現在,很多拳家教拳不講技擊,學者對拳式本意也不甚了了。打出來的拳架雖然也能依樣葫蘆,卻無意無氣,不松不沉,動作不到位,毫無攻防意識。主要原因是不明了拳的本意。 前不露手,后不露肘 這是楊先生教拳時常說的一句話。這里的“手”指練拳者的拳和掌,“肘”指肘部。意為凡是向腰際收回拳或掌,小臂均應平置于腰胯之間,不能過前,也不能過后。過前,小臂不到位,出拳無力,過后,肘部后露,收放不自如。小臂置于腰際中間,則能伺機應變,靈活運用,進攻時也利于放勁發勁。 走手不走肘,管活不管死 楊先生說:“楊式太極拳的練法也是打法,練時走手不走肘,是與使用一致的。與人交手,一般出手相搭,搭手不叫搭肘”。又說:楊式太極拳在推手中有一條重要原則是管活的,不管死的。管住對方身上活動的關節,使對方轉動不靈,不易走化。如捋勢,兩手必須要捋住對方的腕和肘,順對方來力轉腰引進,使對方落空。又如按勢,兩手要分別按住對方的腕和肘,使對方不易轉化而受制。 先摟后推(打),先分后踢(蹬),先拉后打和先擋后推,這是楊振基先生家傳的獨具特色的教法練法。目前,幾乎絕大多數拳家對部分拳式中兩手或手、腳之間的動作,主張同步進行,同時到位。楊先生不是這樣認為。他說,應分先后,不能同時。如摟膝拗步是先摟后推,進步栽捶和指襠捶是先摟后打,高探馬是先拉后打,左右分(蹬)腳是先分手后分(蹬)腳,玉女穿梭是先擋后推等等。他認為,練拳應帶技擊性。不先摟開對方的手或腳,不能推人打人;兩手不先防住對方的手或腳,不能起腳踢人或蹬人。站在技擊角度,這不難理解。當然,這個先后,不是等很久,而是有一個時間差。手出有名,腿出有名,無一虛招。此論指習練拳架必須結合技擊,技擊怎么打,拳、腿就怎么出。如搬攔捶,最后出拳是打對方賁門,打斜了不得力,打高了位置不對。分腳是用腳面踢人,而蹬腳是用全腳掌蹬人。只有位置準確,才能無一虛招。 手腳轉換時,兩手不交叉,兩腳不交錯,左手走左邊,右手走右邊,左腳走左邊,右腳走右邊。這是對倒攆猴的說明。語言既通俗又明白。此要求同樣適用于一些手腳轉換的拳式,如摟膝拗步等。楊式太極拳大都以左手左腳管左,右手右腳管右為原則。尤其是推手,要求兩腳兩手不交錯,攻防時兩手位置一般不超過二人身體的中心線。 掤手要圓撐,松肩垂肘,前后臂不能伸直,不能成三角,不能貼身。這是對掤手的要求。在楊式太極拳中,掤手出現較多。不但攬雀尾中有左掤右掤,其他拳式中也有掤手,如單鞭、肘底看捶的左掤手,十字手、云手的左右掤手、玉女穿梭中的上掤手等。掤是太極八法之首。按字義解釋,掤是承受、捧托、載負之意。所以掤手應圓撐、松肩沉肘,略向外張。掤手如成三角,必有凸凹,若貼腰身,易丟易扁。故拳論曰:“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太極拳經》);“掤手兩臂要圓撐,動靜虛實任意攻”(《十三字行動訣》);“擁臂要圓撐,摟進圓活力”《五字訣》)。(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