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17日,正式進入三伏天的初伏啦。 每一年中最熱的天,溫度最度、陽氣最盛的日子就要來了,初伏、中伏、末伏中當然是中伏最熱啦! 今年的中伏時間長,有20天,從7月27日開始,到8月15日結束。想想是不是都很可怕,偶爾蒸一次桑拿還可以,那天天蒸的滋味可不好受了。 每年的三伏30天與40天不等,今年的三伏天有40天,初伏從7月17日開始,到7月26日結束,共10天,末伏從8月16日到8月25日結束。 孩子們上學前五天結束,讓孩子們可以安心上學了,這個三伏天安排的還真是巧合。 中伏最熱的原因和科學依據:三伏天是按古人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三伏位于小暑與立秋之間,溫度高,濕度又大,白天時間長,相對來說睡眠少,是一年中最悶熱難耐的日子。 三伏,是夏至以后第三個庚日(干支紀日中的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前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總稱三伏。 一般來說每伏10天,但某些年份中伏是20天。一般情況下,“中伏”的氣溫最高,也是最熱的。 夏至日,是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是夏天的開始,日照時間最長的一天。但是大地積累熱量,會滯后。 就像一天中最高溫度并不是中午12點,而是過后的14點,而溫度最低是也不是半夜12點,而是凌晨4點。 夏至過后,白天逐漸變長,夜晚變短。每天白天吸收的熱量比夜晚散發的多,這樣地面的溫度一天比一天高,到了中伏,到達了高峰期,也就是到了最熱的時候。 中伏過后,白天與夜晚的時長又發生變化,就沒有中伏熱了。 凡事都有一個發生、發展、高潮、結尾的過程,三伏也不例外。 中伏位于中間,是承上啟下發生轉折的20天,炎熱,消耗大,出汗多,易疲勞,消化功能差,而人到了中伏時感覺尤為明顯。
關于三伏天的民間諺語:民間有“頭伏雞,二伏狗,三伏甲魚紅棗肚”,北方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南方有“頭伏餛飩二伏茶”,“頭伏火腿二伏雞三伏吃人金銀蹄” ,“頭伏吃雞二伏鴨“ 總的來說北方以吃面食為主,三伏天,水煮為主,“原湯化原食”,這樣就補充了水份。 南方人“起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加了生姜煮的雞,能夠去濕。此外也有‘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及請醫生開藥方’,因此我們這很多人喜歡喝姜汁可樂,不知不覺中達到了驅濕效果。 三伏天來了并不可怕,適當注意便可預防:出行上,做好防暑、防曬工作,多喝水。 飲食上,以清淡為主,多吃“苦”,多吃當季蔬菜,如冬瓜,茄子,荷塘三寶等新鮮蔬菜,多喝蓮子湯,綠豆湯,薏仁粥等。 休息有規律,勞逸結全,多靜少動,不要熬夜,一定要適當午睡,午睡時間在12:30——14:00為宜。 當然,現在很多人呆在空調房(空調溫度與室外溫差在4--5度為宜),沒有了熱的感覺,但這是有違自然發展規律的。黃帝內經上說,“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 適當出汗是排濕解毒,而吃冷飲看起來是消暑,實際上會傷脾胃。因此還是要適當出出汗,少吃冰冷食物。 俗話說,“冬練三九,夏養三伏”,三伏天確實要注意下保護自己,三伏中的伏為潛伏,宜靜不宜動。 有必要時,按民間諺語辦事,總歸沒有錯,這可是民間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哦。 |
|
來自: qweasdzxcrty > 《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