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歸四逆湯
當歸(三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甘草(炙,二兩) 通草(二兩) 大棗(擘,二十五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漢傳經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陽性藥:桂枝、當歸、細辛
平性藥:炙甘草、大棗
陰性藥:赤芍、通草
四象解析法
君:桂枝(溫 辛甘滋)
臣:當歸(溫 辛) 細辛(大溫 辛)
佐:甘草(平 甘滋)大棗(平 甘滋)
使:赤芍(涼 酸苦)通草(涼 辛苦)
從三才四象解析法中可以看出,溫性藥有3味,共9兩;涼性藥有2味,只有5兩;溫性藥明顯多于涼性藥,因此這個方是陽旦湯類方。
君藥為桂枝,臣藥為當歸和細辛,佐藥為甘草和大棗,使藥為芍藥和通草。
對治以涼滯證為主,夾雜煩溫證,涼溫證并見五證中的“陰痞證”,六綱歸為厥陰病。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藥癥:
君藥:
桂枝 溫 辛甘滋
劉志杰:治傷寒中風。
《神農本草經》: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
這味藥大家應該非常熟悉了
桂枝辛溫,能溫散外感風寒濕邪以及涼性氣滯
能解決頭身痛,上氣咳逆,心下結氣,喉痹吐吸,關節不利以及寒涼性虛勞不足等癥。
臣藥:
細辛 大溫 辛
《神農本草經》: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
細辛,辛主發散,溫能散寒,化水飲,通血脈
能夠“通百節,利九竅”,除四逆,治療“手足厥寒”正對癥。
當歸 溫 辛甘
《神農本草經》:主欬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創。煮飲之。
當歸,溫能治療涼滯證,辛能發散諸邪,祛風寒濕、散氣滯、血瘀、痰飲
治療咳嗽,更能治療寒涼性的皮膚病和瘡瘍,以及婦科病長期月經不調,不孕等。
佐藥:
佐藥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甘草和大棗
炙甘草 平 甘滋
《神農本草經》:主五藏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腫,解毒。久服輕身延年。
大棗 平 甘滋
《神農本草經》: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長年。
甘草和大棗都能滋養胃氣、補津液。
使藥:
通草 涼 辛苦
《神農本草經》: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
這里的通草,再重點強調一下,不是現在的通草
經常有些人用現在的通草來催乳,其實搞錯了,應該是川木通通乳,這個在恩師的著作中已解釋清楚。
這里的通草是指川木通,不是關木通
關木通有馬兜鈴酸腎毒性,毒性較大,臨床我們都是敬而遠之。
木通,性涼,主治煩證,辛能發散,苦主涌瀉,能“通利九竅血脈關節”,協助治療四逆。
芍藥 涼 酸苦
《神農本草經》: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芍藥,性涼,對治夾雜的煩溫證。芍藥尤能通大小便,有“小大黃”之稱,瀉而不虛人,對于虛勞體弱者,較為合適,虛寒證明顯者則謹慎使用。
芍藥清熱、利尿、通便,對溫熱性的血瘀痰飲等導致的疼痛、腹痛,都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能對治煩溫證為主的血瘀、痰飲、食積結聚等病理產物。
當歸四逆湯,是桂枝湯去生姜,加當歸細辛為臣,川木通為使
當歸的性味類似桂枝,可增強君藥桂枝解表補虛的力量,同時入血分,滋養津血
細辛比生姜溫通的力度更大,能夠通百節,利九竅,除四逆,因此本方以細辛代生姜
木通性涼,主治煩證,“通利九竅血脈關節”。
因此可知,這個方子在治療桂枝湯證的基礎上,還能溫通四肢百骸的血脈,能夠解決條文中說的“手足厥寒,脈細欲絕”的問題。
“手足厥寒”,是身體末端動靜脈循環不好,發生手足冷、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圍血管病、凍瘡、雷諾氏病等等,都可以考慮此方治療。
其他適應癥拓展,大家根據三才四象六綱五證藥癥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