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教學論認為個體的認知發展與學習過程密切相關,學習與知識兩者在建構過程的兩個層面上環環相扣。第一個層面是學習者之間的互動,以及他們與具有更多知識的人士,如教師之間的互動。第二個層面是社群的層面,在社會生活、生產等各類社會活動中,社會成員通過這些社會活動過程發展科學技術,創造知識,學習成為社會性的知識建構過程。由此,知識不再是教師的私人物品,教師的工作就是要把知識從教師的頭腦里傳遞到學習者的頭腦里。所以教學論不僅要探討學習與知識之間關系,更要探究學習者、學習與知識這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根據認知和社會建構學習理論,知識與活動是緊密相關的,學習者的積極性越高,學習的滲透性就越高,而問題解決也就成了學習過程的重心。知識不僅是個過程,更是共同參與的建構過程,“知識是經過社會性的建構過程而形成的”。現實生活世界的意義與價值,是人在親身經歷和體驗中主動建構起來的。人們是以共同的歷史為背景,參與到彼此之間的活動和對話之中,通過多重解釋和轉換而尋求或創造意義和價值。心靈不再是過去所認為的白板、箱子或信息加工器,心靈是人類意識、目的性、思維、創造性、想象力以及認知的有機整體。心靈不再是對自然的被動反映,而是人類采取賦予生活經驗以意義,用處和價值的方式,積極轉換和解釋概念的能力。知識不是通過感覺或交流被人體被動地接受的,而是由認知主體主動地建構起來的。建構是通過新舊經驗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認知的機能是適應自己的經驗世界,幫助組織自己的經驗世界,而不是去發現本體論意義上的現實。所有的知識都是在這種個體與經驗世界的對話中建構起來的,而這要以個體的認知過程為基礎。知識不僅是在個體與物理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構的,社會性的相互作用更為重要,更為關鍵。知識和學習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存在的,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知識的來源。由此,建構主義教學論倡導教師和學生,在會談和對話之中創造比現有教學結構更為復雜和更有價值的學科秩序和結構。教師的角色不再是原因性的,而是轉換性的。課程不再是跑道,而成為跑的過程本身,進行學習成為建構過程之中的探索。 當代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對教學和學習做了新的詮釋,這是教學理論在維果茨基、皮亞杰和布魯納等人的思想基礎上的又一次大綜合和大發展,反映了當代社會對教育改革和創造性人才培養的需求。這一理論的核心在于,學生是自己的知識的建構者,學生的主體性是他們作為學習者天然具有的,只有認識了學習的建構性才能真正認識到學生的主體性所在。當代建構主義所蘊涵的豐富的教學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識觀、學生觀、學習觀、師生角角的定位及作用,學習環境和教學原則五個方面。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對現實的純粹客觀的反映,而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假設或假說,它隨著人們認識程度的深入而不斷地變革、升華和改寫,形成新的解釋和假設。在具體的問題解決中,知識需要針對具體問題的情境,對原有知識進行再加工和再創造。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只能由學習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取決于特定情況下的學習活動過程。否則,就不叫理解,而是死記硬背或生吞活剝,是被動的復制式學習。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意義。學習意義的獲得,是每個學習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信息重新認識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學習包含了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以及認知結構的重組。學習過程不是簡單的信息輸入、存儲和提取,是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雙向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也就是學習者與學習環境之間的互動過程。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情境中的。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而應當把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與轉換。教師不單是知識的呈現者,而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想法,思考緣由,并以此為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解釋。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忠實支持者,輔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復雜的真實問題,要創設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協作學習和討論交流,幫助學生建構所學知識的意義。學生的角色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積極建構者。要用探索法和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在學習過程中要主動搜集、分析相關的信息資料,提出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 建構主義所倡導的教學原則:首先,所有的學習任務都是為了更有效地適應現實世界的學習。其次,教學目標應與學生的學習目標相吻合,教師確定的問題應讓學生感到就是他們本人的問題。第三,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真實的任務和日常的活動,或是實踐整合的多重內容或技能。第四,設計能夠反映學生在學習結束后就從事有效行動的復雜環境。第五,給予學生解決問題的自主權。教師應該刺激學生的思維,激發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第六,設計支持和激發學生思維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在社會背景中檢測自己的觀點,支持學生對所學內容與學習過程的反思,發展學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為獨立的學習者。因此,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著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就成為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內容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學生主動學習,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的認知工具。 在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下,目前已開發出的,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主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