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寒感冒使用汗法,接著又使用下法,結果導致了復雜的少陽半表半里的病情,治療用柴胡桂枝干姜湯最為合適。 原文: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原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 干姜二兩 瓜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牡蠣二兩。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現用: 柴胡24克 桂枝9克 干姜6克 瓜蔞根12克 黃芩9克 炙甘草6克 牡蠣6克。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傷寒五六日”已經行經一個周期,此期間“已發汗而復下之”,感冒有表證用發汗的辦法思路沒有錯,應該是發汗藥方沒用準,結果感冒癥狀沒解除,而使用下法則是錯誤的,這時候病邪已經進入少陽半表半里,無法由少陽之樞外出,出現“胸脅滿”,這是由于胸脅內有“微結”,雖然不像結胸證那樣的大結,但也使氣不得下行,而導致“小便不利”,即小便難,小便少;“渴而不嘔”,口渴是津液耗傷的結果,不嘔說明少陽的熱邪沒有犯胃,“但頭汗出”是由于熱結在上而不在下,故別處無汗而僅僅頭汗被蒸而出,“往來寒熱”是邪在少陽經,正邪相爭,互有進退,導致寒熱互見。“心煩”是膽熱循經上擾心神,同樣體現了少陽受邪,經腑同病的臨床表現。可見“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最為合適。 柴胡桂枝干姜湯不像柴胡桂枝湯那樣,由小柴胡湯和桂枝湯合劑而成,不過也含有小柴胡湯和桂枝湯的精髓。其中柴胡、黃芩是小柴胡湯的兩個最主要的藥物,清解少陽、解經邪、清腑熱、暢氣機、清郁火,針對了少陽病的兩大主要特征。第二組是干姜、甘草,就是甘草干姜湯,作用是溫補脾陽,和解少陽,溫補脾陽。桂枝用來通陽化氣,調暢、暢達三焦。用天花粉來生津止渴;用了牡蠣散胸脅微結。 陳修園說,此湯達表、轉樞、解結、止渴、理中,各絲絲入扣。 郝萬山認為,現代臨床應用的時候只要抓住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抓肝膽有濕熱,肝膽有氣郁。象脅痛,要抓癥狀的話就抓脅痛,胸脅脹滿。第二個抓脾陽不足、脾氣虛。那就是有便溏,大便溏薄。第三個就抓津液不足的口渴,有口干,口渴。抓這三個就可以用這張方子。 本文轉載自http://blog.sina.com.cn/u/1958094302 |
|
來自: 鑒益堂 > 《38[中醫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