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東條英機是日本的戰時首相,從開戰之前一直干到日本敗局已定的1944年,深受天皇的信任,于是,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東條英機怎么就從這么多日本將領之中脫穎而出,成為天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相呢?他有什么特別之處呢?總的說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將門之后:東條英機的父親東條英教是日本舊軍人,官至陸軍中將;東條英機從小就受到忠君報國的軍國主義思想的熏陶; 2、排隊較早;東條英機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17期畢業生,1921年10月,他正好在德國柏林考察,參與了“巴登巴登盟約”的發起活動,成為第四名發起人。 (附:關于巴登巴登盟約,見文章后面的背景資料) 3、站隊準確;東條英機在日本陸軍里屬于統制派,主張南下與英美法荷等老牌帝國主義勢力決戰,攫取東南亞的資源,與日本陸軍里的另一大派系——皇道派對立,皇道派主張日軍北進,與蘇聯紅軍決戰。在兩派的斗爭中,在天皇的支持下,統制派漸漸地占了上風; 4、威望很低;如前所述,東條英機在日本陸軍里面也不是什么深孚眾望的人才,相反,由于天皇直接統領軍隊,又有帷幄上奏等制度,日軍里到處都是自以為是、除了天皇之外,誰也不服的高級將領,所以,沒把東條放在眼里的高級軍官比比皆是。僅舉一例:石原莞爾就稱他為“東條上等兵”,認為他根本沒什么戰略眼光; 5、人緣極差;跟大多數日軍高級將領一樣,東條英機也是那種比較一根筋的人,除了效忠天皇之外,誰也不服,他與同僚們的關系,自然是一塌糊涂!所以,也沒有形成什么個人勢力,到1944年,日本敗局已定的時候,天皇要他下臺,他也就悄然下臺,沒有什么反抗;戰敗后,要他承擔發動戰爭的責任,出任頭號戰犯,他也就順從配合。不過,即便是在最后的戰犯關押、審判期間,日本的其他戰犯們都與他保持距離、不愿意搭理他,就讓他孤獨的一個人呆著,其人緣關系之差,可見一斑! 這樣的人,被天皇選來擺在前臺,做提線木偶是再合適也沒有了,假如將來有什么黑鍋要背的話,這樣的人是可以用來做擋箭牌的,戰后,東條英機果然被當成日本的頭號戰犯,承擔了發動戰爭的責任,被絞死了。 所以說,雖然戰后人們把東條英機與希特勒、墨索里尼并稱“二戰三元兇”,不過說實話,東條的影響力確實不能與其他兩人相比,這倒不是為他開脫罪責,關鍵是他在戰時的日本,從來就沒掌握過那么大的權力。 附:背景資料——巴登巴登盟約。 1921年10月,由永田鐵山、岡村寧次、小煙敏四郎三位駐歐的日軍武官發起的組織,目的是清除日本高層的舊軍閥勢力,實施總體戰略,拱衛當時的皇太子裕仁在登大位之后,全面控制日本,并掌握軍權。正值1921年,裕仁作為日本皇太子,去歐洲游歷,順便物色自己登位之后,將來在軍界的心腹,“巴登巴登盟約”應運而生,當時駐歐的日本陸軍武官們就成為中堅力量,除了前面提到的永田鐵山、岡村寧次、小煙敏四郎、東條英機等,還有山下奉文、松井石根、梅津美治郎等人,后來這些人都成為二戰日本陸軍的重要人物。 |
|
來自: lixj1028 > 《二戰之亞.太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