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寒感冒如果沒有及時發汗,或者發汗不夠,寒邪就會向體內發展,也就是入里化熱。這時候表證還存在,感冒還沒有好,而里證也已經開始出現。對此情況,本條由病情淺到病情深,逐步進行分析,不過并沒有提出藥方,本文試提出藥方。 原文: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郁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郁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本條實際上可分為“小發汗”、熏汗和“更發汗”三個部分。 “二陽并病”,這里指太陽經和陽明經并病,在《傷寒雜病論》中,并病是指一經證候未罷,又出現了另一經的證候,發病有先后之分,稱為并病。并病只出現在三陽經,三陰經沒有。 本條因為太陽經剛得病時,應當發汗,但汗出不通徹,感冒沒有好,結果轉陽明經,病邪進入胃腸。寒邪進入陽明經以后,就會入里化熱,陽明經包含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是水谷之道,受熱后就會把胃腸里的津液以汗的形式逼出體外,表現出“自微汗出”,即使不動也會出汗。這時候如果不惡寒,沒有怕冷的感覺,說明太陽之證已沒有了,可以考慮用泄下的方法來治療。但如果除了不惡寒以外,“太陽病證不罷”是說還有其他的感冒病癥存在,這時候還是不能采用下法,“下之為逆”,是誤治。怎么辦呢?“可小發汗”,說明適宜采用小發汗的方法來解決,但必須兼顧津液。因此可以使用桂枝湯類,桂枝二越婢一湯等,來發小汗,或同時去除里熱并保護津液。 “面色緣緣正赤”即面有熱色之象,其原因是“陽氣怫郁在表”,這里的陽氣實際上是寒邪與衛氣的混合,它們浮在皮膚表面要出又發不出來,郁結不舒,這時候“當解之熏之”,熏也是取汗的方法,分為是藥熏和火熏,類似于現在的濕蒸和干蒸。藥熏治感冒是用蒸汽(多有加中藥如荊芥、艾草等)對患者進行熏療取汗,火熏類似今天的干蒸,二者都可以防止熱性藥發汗時再傷津液,產生便秘等癥。如果需用藥“解之”,也可以使用上述小發汗的藥方。此處的病情比上面小發汗情況稍重,但又比下面情況輕些。 如果原來的感冒比較重,而且“發汗不徹,不足言”,汗發不夠,以致產生“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躁煩是熱邪無從外出,內擾不安,“短氣但坐”是感覺呼吸不暢而喘,尤其是躺下更厲害,只能坐著舒服一點,太陽、陽明“二陽并病”引發較重的、復雜的癥候。“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需要用的發汗藥力量要足,且要解煩躁,可以用大青龍湯“更發汗”兼解煩躁,如果病情輕些也可以考慮用越婢湯。外證解除以后,若陽明證還存在,則依仲景先師的辯證方法,或瀉心湯類,或承氣湯類,隨證治之。 “脈澀”應該有誤,脈澀是血不足,血流不暢,不該用汗法。從文法看。“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這句話也是多余的。下一條“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也證明“脈澀”有誤。 本文轉載自http://blog.sina.com.cn/u/1958094302 |
|
來自: 鑒益堂 > 《38[中醫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