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寒感冒只能先采取發汗的辦法治療,如果采用下法或者亂吃東西而吃壞肚子,病癥可能產生不止一種的發展。 原文: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原方:葛根(半斤)甘草(炙,二兩)黃芩(三兩)黃連(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現用:葛根(24克)甘草(炙,6克)黃芩(9克)黃連(9克)。先煮葛根,日2服。 明明是風寒感冒的桂枝湯證,需要用汗法治療,反而采用了促使大便的方法,風寒感冒最怕在沒發汗前采用下法,“利遂不止”,拉肚子不止,這是誤下以后(誤下可以是吃藥,也有可能吃了促下或者不潔的食物,因為藥食同源),導致外邪入里,從陽化熱,熱邪下迫腸道,出現了熱性的下利,稱為協熱利。脈促也屬脈搏快(快中有停頓),也是顯示了熱相,“喘而汗出”,是因為里熱也就是大腸熱迫肺(肺和大腸相表里),而出現喘,里熱逼迫津液外越,而見汗出。“表未解”,感冒沒有好,這是可以預見的,因為沒有采用正確的治療,沒有采用發汗的方法,但病情變化,已經不適宜再用桂枝湯來發表治療。葛根在本方中最為重要,可以“解經氣之壅遏,清胃腑之燥熱,達郁迫而止利,降沖逆而定喘”,即用于發表,同時也止利。值得注意的是,葛根量一定要大才有作用。清代傷寒大家陳修園說,本方使已陷邪的太陽證,“可以乘機而施升發,使內者外之、陷者舉之之妙也”。 本條與桂枝去芍藥湯證有類似的地方,都是風寒感冒而誤用下法,也都有促脈,表證都未解(桂枝去芍藥湯證表證未解雖然沒講,但不講自明);不同之處桂枝去芍藥湯證是胸悶,本證是利不止,喘而汗出。由此可見,風寒感冒誤用下法的后果是難以預料的,胸悶是心陽虛所產生的,“利不止”是外邪入里化熱而出現的協熱利。 本文轉載自http://blog.sina.com.cn/u/1958094302 |
|
來自: 鑒益堂 > 《38[中醫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