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天國后期,陳玉成是五軍主將之首,也是洪秀全所封的異姓王中的第一位。他的手下掌握著一支龐大的部隊,據曾國藩記載,分為五大隊、五小隊。 如果要找出其中精銳部隊的話,恐怕就是其中的小左隊和小右隊了。因為安慶保衛戰的緣故,很多人對小右隊更為熟悉一些。因為最慘烈的一役,集賢關之戰中全軍覆沒的四壘,就是劉玱琳率領的小右隊。 面對湘軍名將鮑超與成大吉優勢兵力的圍攻,小右隊進行了殊死的抵抗,他們憑借孤壘,堅守了整整20天。即使最后關頭彈盡糧絕,有三壘出降,劉玱琳也寧死不降。這種堅韌和強悍,令對手曾國藩也不得不佩服,因此敬稱劉玱琳為“玱翁”、“玱琳先生”。 然而,小右隊雖然悍勇,但在戰斗力方面,卻不如小左隊。因為小左隊是陳玉成手下最精銳的騎兵部隊。 1860年初,陳玉成與湘軍大戰于潛山、太湖一帶。因為小池驛是主要戰場,所以這場戰役又稱為小池驛之戰。 雷正綰作為多隆阿的手下,親歷了小池驛之戰。多隆阿是滿族正白旗人,他手下的馬隊乃是湘軍中第一號的騎兵部隊。然而,雷正綰卻對陳玉成的騎兵部隊印象深刻。 事后,雷正綰主持編寫了一部名為《多忠勇公勤勞錄》的回憶錄,紀念老領導多隆阿,在談及陳玉成的騎兵時,雷正綰用了這樣的句子形容:“黃蓋紅旗彌山漫谷蟻聚蜂屯,馬賊飛馳尤為兇暴?!痹鴩嬖V我們,陳玉成的騎兵部隊在疾馳的戰馬上射擊,依舊保持著精確的準頭。 小池驛之戰進行時中,因為陳玉成的馬隊太強大了。湘軍主帥胡林翼和曾國藩都認為有捻軍騎兵參戰。捻軍興起于兩淮,自來以騎兵著稱。太平天國覆滅后,捻軍的騎兵大敗八旗僧格林沁部,更是名揚天下。然而,小池驛之戰后,曾國藩調查清楚,捻軍并未參戰,小池驛之戰中的騎兵都是陳玉成的手下。 如果把步兵小右隊比作老虎,那么小左隊就是如虎添翼。然而,小左隊雖然戰斗力驚人,忠誠度方面卻不如劉玱琳率領的小右隊。 原因就在于小右隊多為“長發老賊”,成員自然多以軍興時參加太平天國的兩廣人、兩湖人為主。而小左隊的成員,則是陳玉成從捻軍中挖過來的騎兵人才。兩廣和兩湖人在駕馭馬匹方面,天生就不如兩淮人。 其實,比較一下小左隊和小右隊的首領,就可以看出二者之間忠誠度的區別。小右隊的統領廣西人劉玱琳至死沒有投降,被湘軍凌遲處死。小左隊的首領是馬融和。他是兩淮一帶的宿州人,曾經參加過太平天國北伐軍。北伐軍覆滅后,馬融和回到家鄉,成為捻軍將領,綽號“小閻王”的張宗禹部下。不久,他跳槽到了陳玉成那里。陳玉成死后,馬融和投降了清軍,最后官至總兵。 不過,讓我們還是回到小左隊身上。安慶保衛戰之時,陳玉成為了保存實力,把小左隊放在了湖北隨州、安陸一帶。于是,小左隊成為了一枚閑子,以沖鋒陷陣為主的騎兵部隊在太平天國最關鍵的一役中,主要任務居然是守城。 盡管小左隊在安慶保衛戰中沒有發揮什么作用,卻最大限度的保存了下來。后來,陳玉成困守廬州,把身邊的大將如陳得才、賴文光,包括小左隊的領隊馬融和都派到了外面,卻把小左隊帶在了身邊。對于陳玉成來說,此時的小左隊是他的家底,賴以翻本的王牌。 然而,陳玉成真能如愿以償嗎? 陳玉成困守廬州后期,被以湘軍大將多隆阿為首的幾支清軍包圍,不得不從廬州撤退,身邊也帶著小左隊三千人。陳玉成準備在壽州,這個屬于苗沛霖的地盤歇歇腳,再去和陳得才等人會合。 當時,苗沛霖并不在壽州,而是在一百多里外的江口集。壽州由苗沛霖手下的大將李萬春守衛。英王來到壽州后,李萬春不敢做主,他一邊請陳玉成入城,一邊把小左隊安置在城外,一邊派人去江口集請示。苗沛霖隨即派侄子苗景開到壽州抓人。于是,陳玉成在到達壽州的兩天后被擒拿,旋即送往江口集,又馬上被苗沛霖送到了潁州勝保的大營。 至于駐扎在壽州城外的小左隊呢? 陳玉成被俘,小左隊駐扎在城外,可能毫無察覺;陳玉成被苗景開趁夜色送往江口集,他們也可能不知道。但隨即,苗景開派人去收編小左隊,他們知道陳玉成的命運后,作出的選擇是為苗沛霖效力。 我們知道,小左隊是精銳無匹的騎兵部隊。試想,如果他們集體騎上戰馬,飛馳到江口集,不難從苗沛霖手中搶回陳玉成。試想,小左隊從廬州逃到壽州,也是遠遠的把追兵甩在了身后。他們的速度是驚人的。 說起來,小左隊的選擇并不奇怪。比起陳玉成,他們與苗沛霖更是同鄉。他們的政治可靠性向來就不如小右隊。 此時此刻,身在江口集,馬上便要送往潁州陳玉成會不會后悔,當初不該把小左隊放在湖北隨州,而犧牲掉了對自己忠心耿耿的小右隊呢? 小左隊是陳玉成軍隊中最精銳的戰士,他們之中的每一個人單獨拿出來,都是可以擔任獨當一面的大將,能夠迅速組織訓練一支軍隊。所以他們自然在苗沛霖手下受到了重用。他們也全心全意為苗沛霖出謀劃策,沖鋒陷陣。這也是苗沛霖敢于反清的一大原因。 苗沛霖造反后,聲勢浩大,朝野震動。曾國藩卻以“烏合之眾”評價他的部隊。然而,曾國藩聲稱:在這些烏合之眾中,獨有一些人攻守皆有法度,那就是來自陳玉成手下的小左隊成員。 是金子,在哪里也會發光,有專業技術,即使跳槽到了苗沛霖那里,也會受到重用。然而,苗沛霖造反太不是時候了。當時,即使太平天國也到了覆滅的邊緣,人心思定,苗沛霖的努力那是秋后的螞蚱,蹦達不了幾天了。 在生死存亡關頭,小左隊的政治可靠性又要經歷一次考驗。 1863年5月,苗沛霖率軍圍攻蒙城。作為最得力的小左隊,也跟隨在苗沛霖左右。苗沛霖攻打蒙城之前,用“鐵鑄的壽州,紙糊的蒙城”激勵士氣。誰知,偏偏這座紙糊的蒙城,卻要了苗沛霖的性命。 苗沛霖包圍蒙城后,清廷陸續派來幾路軍隊援救。所以說,蒙城戰役其實挺有意思,苗沛霖攻打蒙城,清軍援軍又打包圍蒙城的苗沛霖。誰也吃不了誰。 到了當年11月,僧格林沁主力打敗了捻軍張宗禹部,準備進軍蒙城。本已勢均力敵的蒙城戰勢頓時向有利于清軍一方傾斜。 關鍵時刻,原陳玉成舊部,兩位小左隊成員見苗沛霖式微,又作出了選擇,他們趁苗沛霖巡查戰壕之際,突然動手,砍下了他的腦袋。 以薛福成筆記為主,都聲稱小左隊成員是為了給陳玉成報仇才殺死的苗沛霖。要小編說,真要對陳玉成好,當年壽州干什么去了?要想殺苗沛霖,機會有的是,為什么偏偏等到僧格林沁大軍壓境才動手。說到底,不過是“龍勝幫龍,虎勝幫虎”罷了。 殺死苗沛霖后,兩位小左隊成員首先找的是原太平軍降將詹啟倫。詹啟倫曾經是太平天國北伐軍,林鳳祥的手下,是在連鎮投降的清軍。誰知,詹啟倫不信,他們只好又找了總兵王萬清。 之后,就又是黑吃黑了。王萬清聽聞,打算獨吞殺苗沛霖的功績,他殺死了這兩位小左隊成員,并宣布苗沛霖打算逃跑,是自己親手砍掉了他的腦袋。事后,王萬清獲得勇號,并得到了一千兩銀子的封賞。 苗沛霖的腦袋,只值一千兩。 至于小左隊呢?苗沛霖死后,他的部下作鳥獸散,小左隊也就湮沒無聞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