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理論上質量最大的恒星。恒星是從星云中發生引力坍縮而形成。由于它們擁有足夠的質量,所以內部達到了核聚變反應所需的溫度和壓力。通過核聚變反應,恒星發出了光和熱。雖然恒星吸積越多的星云,它的質量會變得越大,但質量不能無限增加。隨著恒星質量的增加,將會導致核聚變反應變得更加劇烈,使得向外的輻射壓和光度變得越來越高。當恒星的光度超過愛丁頓光度時,強大的輻射壓就會阻止恒星吸積物質,所以恒星的質量是有限的。對于一顆恒星,它自身強大的重力會試圖把物質往里坍縮,但內部核聚變產生的向外輻射壓又會阻止引力坍縮,這兩股力量保持平衡。目前,對于恒星質量上限的估計并不統一,一般在太陽質量的幾百倍,最高可能有1000倍,質量為太陽315倍的R136a1是已觀測到的質量最大的恒星。 雖然恒星的質量越大,半徑也會越大,但質量最大的恒星并非用于最大的半徑。這是因為大質量恒星在結束氫核聚變,開始氦核聚變之后,它們會膨脹為尺寸極其巨大的紅特超巨星。不過,恒星的尺寸也不能無限膨脹,因為尺寸太大,恒星的引力將無法束縛住最外層的物質。據估計,恒星的半徑上限為太陽的2500倍,即體積上限是太陽的156億倍,半徑為太陽1708倍的盾牌座UY是已觀測到的半徑最大的恒星。 此外,理論上,早期宇宙中可能還存在著一種十分特殊的恒星——類星,它們的內部坍縮為黑洞,而外層則是普通的物質。類星的能量來源不是核聚變反應,而是外層物質被中心黑洞吞噬所產生的能量。 據估計,類星的質量至少為太陽的1000倍,最高可能為太陽的1萬倍。類星的半徑可達太陽的7000倍,體積則是太陽的3400億倍。類星的壽命很短,只有幾百萬年,它們將會演變為中等質量黑洞。 |
|